第三节 各国之间贫困问题的差异

一 贫困人口比例和规模有所不同

中亚五国独立至今已经走过近20年的历程,应该说这20年是中亚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最重要时期:作为转型国家,各国都经历了从政治动乱到政治稳定、从经济滑坡到经济复苏、从社会秩序混乱到社会秩序基本有序发展的过程,各国无论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转型均迈入了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应该注意到,中亚各国虽然地理位置接近、历史起点大致相同、政治与经济模式基本相似,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各国已经发生了诸多不同的变化。就贫困问题而言,各国的状况同样发生了改变。首先表现为各国贫困人口比例和规模上已经有了很大差别。

从贫困人口比例上看,各国起点有差别,结果也不同。苏联时期各国贫困率就存在较大差距。以1989年为例,按照当年贫困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序为:塔吉克斯坦(51%)、乌兹别克斯坦(44%)、土库曼斯坦(35%)、吉尔吉斯斯坦(33%)、哈萨克斯坦(16%)(见图2-1~图2-5)。从这一数据看,塔吉克斯坦在苏联时期即为中亚贫困率最高的加盟共和国,独立后贫困人口比例进一步扩大,处于贫困率“第一集团”位置;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第二集团”,贫困率居中;哈萨克斯坦贫困人口比例最低,处于“第三集团”位置。20世纪90年代中期或2000年前后各国的贫困率先后达到高峰值,按各国贫困发生率的峰值排名为:塔吉克斯坦(78.5%)、乌兹别克斯坦(76.7%)、土库曼斯坦(63.5%)、吉尔吉斯斯坦(62.9%)和哈萨克斯坦(46.7%)(见图2-1~图2-5)。该数据表明,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贫困率峰值最高,即两国贫困人口比例最高,是贫困率“第一集团”;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贫困率居中,处于“第二集团”位置;哈萨克斯坦贫困率仍然处于最低水平。

真正从本质上体现各国贫困率差距的时间出现在近年。21世纪初,随着中亚各国经济与社会生活走上正常化轨道,贫困问题逐步得到遏制,贫困率得到了极大降低。不过此时的贫困率在各国体现出了较大差距,在有的国家贫困问题已经变得不是十分突出,如哈萨克斯坦;而在有的国家则依然是显著的社会问题,如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如果按照各国贫困发生率排名,则塔吉克斯坦(41.4%)和吉尔吉斯斯坦(33%)处于第一集团位置(约三分之一人口比例),乌兹别克斯坦(25.8%)和土库曼斯坦(24.8%)处于“第二集团”(约四分之一人口比例),哈萨克斯坦(3.4%)(见图2-1~图2-5)依然处于“第三集团”[40]

贫困人口规模与人口基数及贫困率有关。就人口基数而言,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人口第一大国,该国总人口超过2500万(2009年)[41]。取该国贫困率最高值(76.7%)计算,乌兹别克斯坦贫困人口最大规模时曾达到1900万;取该国贫困率最低值(近年来的25.8%)计算,则尚有650万人口生活于贫困状态。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第二人口大国,人口总数约为1577万(2009年)[42]。以该国贫困率最高值(46.7%)计算,其贫困规模曾达到725万人;取最近时期的贫困率(3.4%)计算,则目前哈国约有54万人生活贫困。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第三人口大国,总人口约为737万(2008年)[43]。以该国最高贫困率(78.5%)换算,约有570万人口曾经贫困;以最近时期贫困率(41.4%)换算,约有305万人处于贫困状态。

土库曼斯坦人口约675万(2006年)[44]。以该国最高贫困率(63.5%)计算,曾有432万贫困人口;以贫困率较低时期数值的24.8%计算,则近期约有167万贫困人口[45]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人口最少的国家,截至2009年约有527万人口[46]。以该国最高贫困率(62.9%)计算,曾有约331万人处于贫困状态;以最新贫困率(33%)计算,则有约174万人处于贫困状态。

基于上述统计和计算,可以对中亚各国近期贫困人口规模作出总体判断和排名,从贫困人口数量上看,乌兹别克斯坦贫困规模最大(650万人),其他依次为塔吉克斯坦(305万人)、吉尔吉斯斯坦(174万人)、土库曼斯坦(167万人)和哈萨克斯坦(54万人)。

从理论上看,贫困率有利于解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众发生贫困的概率,对贫困率的变化也能够说明该国或该地区贫困人口比例变化趋势,贫困问题的解决程度等。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对贫困规模的变化,贫困人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模式和难度,具有定量分析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