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花令·悲(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 素心落雪编著
- 1916字
- 2022-06-20 20:56:14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注释
荆轲: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燕丹:燕国太子,名丹。姓与国同,是战国时燕王喜之子。
士:门客。战国时期,士有多类,有文士、策士、侠士等。
报:报复,报仇。
强嬴:强秦。嬴指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始称皇帝的秦始皇。
百夫良:意即许许多多武士中的杰出者。百:成数,泛指。
荆卿:荆轲。荆轲祖上是齐人,本姓庆,至卫而改姓荆。卿:犹“子”,是燕人对他的尊称。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燕京:燕国的都城,在今北京地区。
素骥:白色骏马。
慷慨:情绪激昂。
雄发指危冠:怒发直指,冲起高高的帽子。雄发:怒发。冠:帽子。
缨:绳。此处指系帽子的丝带。
饮饯:饮酒送别。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
渐离:高渐离,燕国人,与荆轲友善,擅长击筑。《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位,旁若无人者。”这里是指送别时击筑。筑(zhù):古击弦乐器,形似筝。
宋意:当为燕太子丹所养之士。《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植穿冠。”
萧萧:风声。淡淡:水波摇动的样子。《战国策·燕策三》载荆柯临行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陶诗此二句即从《易水歌》第一句变化而来。
商音:古代乐调分为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阶,商音调凄凉。
羽奏:演奏羽调。羽调悲壮激越。《战国策·燕策三》:“至易水上,既祖(饯送),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慷慨,士皆膜目,发尽上指冠。”
图穷:地图展开至尽头。《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事自至:行刺之事自然发生。
豪主:豪强的君主,指秦王。怔营:惊恐、惊慌失措的样子。
剑术疏:剑术不精。《史记·刺客列传》载:秦王以佩剑断荆轲左股,荆轲坐地“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结果荆轲被杀,行刺失败。《史记·刺客列传》:“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奇功:指刺秦王之功。遂:竟。
其人:指荆轲。没:死。
馀情:不尽的豪情。
简析
这是陶渊明的一首咏史诗,主要歌颂了勇士荆轲刺秦王的事迹。前四句主要是为了荆轲的出场做铺垫,燕国太子丹非常善于收罗豪杰壮士来为其效力,志向就是为了向强大的秦国嬴氏报仇雪恨。他曾经招募了上百位杰出人才,最后才选定了荆卿这个人。
中间部分,诗人花大功夫描写了荆轲刺秦前易水送别的动人场面。君子愿意为了知遇之恩而献出生命,荆轲也提着剑离开燕京出使秦国,白马在路上嘶鸣,众人都意气激昂地来送行。怒发都好似要顶翻帽子,勇猛之气将要冲断帽缨,在易水河边上设宴饮酒,在座的都是一时豪杰英雄。高渐离击筑宋意唱歌,哀风阵阵,淡淡寒波,乐曲中的商音让人忍不住流泪,羽调让人心惊动容。大家都知道这一去就不会再归来了,但是名声将会传扬后世。暗示了荆轲刺秦失利的悲剧。
最后部分,诗人描写了荆轲头也不回地登上马车奔向秦国,他快速走完了万里之遥的路程,并经过了成百上千座城池。当地图完全展开的一刹那,匕首露出来,刺杀的事情也就暴露了,秦王被吓得缓不过神来,可惜荆轲的剑术不精,以至于大功未成。荆轲这个人虽然已经死去了,但是历经千年,人们都会怀念他。表现了诗人对于荆轲义无反顾慷慨赴死气概的由衷钦佩之情。
背景
这首诗同《咏三良》《咏二疏》是陶渊明三首著名的咏史诗,三篇体制大体相当,当为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但具体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陶渊明58岁;一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当时陶渊明50岁,与《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
名家点评
〔南宋〕朱熹: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清〕张玉谷: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清〕龚自珍: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己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