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检查与诊断实践
- 尹训涛 王荣品 韩丹主编
- 3609字
- 2020-11-23 15:00:16
三、防护等级及人员配置
为防止交叉感染,放射科使用门禁系统,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放射技师在清洁区穿戴防护用品,在缓冲区去除防护用品。摆位技师在污染区工作,在换岗前不能进入清洁区。换岗时按流程在缓冲区脱去防护服,清洁消毒后才能进入清洁区。
(一)防护等级
根据接触患者的类型及接触患者的暴露风险程度,确定感染防控等级。通常将放射科区域划分为: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及污染区。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执行一级防护,穿戴医用防护口罩、帽子、工作服和手套。污染区执行二级防护。工作环境可能发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内物质喷射或飞溅时,必须执行三级防护。
1.人员防护
一般防护:适用于影像诊断办公室、图像后处理室、信息管理室等不直接接触患者场所的工作人员。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穿工作服,注意手卫生。
一级防护:适用于预检分诊、登记处、取片处、普通影像检查室、CT室等区域的工作人员。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接触有流行病学史患者时戴N95型或以上等级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接触有流行病学史患者时加穿隔离衣),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二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诊、感染门诊、呼吸门诊、隔离病房、专用影像检查室等场所对疑似和确诊患者进行影像检查的近距离操作人员。戴一次性工作帽、N95型或以上等级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一次性乳胶手套,穿医用防护服(在隔离病房时加穿隔离衣)、一次性鞋套/靴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三级防护:适用于在相对封闭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近距离为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影像检查的操作人员。在二级防护基础上,加戴护目镜或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严格执行手卫生。
禁止无关人员进出设备操作间和检查室。对非一次性防护用品的使用(如护目镜、防护面罩等),要定时严格消毒: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清水冲洗干净,酒精擦拭消毒。
2.设备、设施及环境防护
(1)影像检查场所的消毒方法
①擦拭消毒:用于物表及地面消毒。物表擦拭用75%乙醇或500 mg/L含氯消毒液(氯己定除外,下同),地面擦拭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明确有疑似或确诊病例的污染物时,清理污物后用1 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②紫外线消毒:用于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的安装数量应不低于1.5 W/m3,紫外线强度应不低于70 μW/cm2,消毒面积仅限于紫外线灯所辐照到的区域。
③喷雾消毒:用于空气消毒。400~600 mg/L二氧化氯、5 000 mg/L过氧乙酸或1 000 mg/L含氯消毒液雾化/喷洒/熏蒸。
④动态消毒机:用于空气消毒。
⑤浸泡消毒:500 mg/L含氯消毒液或75%乙醇密闭浸泡30 min以上,主要用于护目镜的消毒。
(2)普通影像检查室的消毒
①设备消毒:设备被污染或COVID-19可疑患者检查后需及时擦拭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用纱布蘸取75%乙醇)清除污染物后再行擦拭消毒。
②设施消毒:机房内外门把手、屏蔽防护用品、设备操作面板、操作台屏幕及键盘鼠标等擦拭消毒,每天至少2次。
③地面消毒:湿式擦拭消毒,每天至少1次,遇污染时须随时消毒。可见污染物完全清除后再行常规消毒。
④空气消毒:增加通风频次,保持通风最佳状态。每天紫外线照射至少2次,每次60 min,照射结束后要开门窗通风。遇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执行终末消毒措施。
(3)专用影像检查室的消毒
①设备消毒:每天至少3次擦拭消毒,重点是检查床、探测器等区域,遇污染时需随时消毒。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污染物后再行常规消毒。疑似或确诊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污染物用纱布蘸取5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小心移除;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30 min以上后小心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②设施消毒:机房内外门把手、屏蔽防护用品、设备操作面板、操作台屏幕及键盘鼠标、患者候诊区域等擦拭消毒,每天至少3次。
③地面消毒:对机房、操作间和候诊区执行擦拭消毒,每天至少3次,遇污染时须随时消毒。有可见污染物时完全清除后再行常规消毒。
④空气消毒:在设备运行中可使用循环空气消毒机连续消毒。无人状态下使用喷雾消毒(参考生产厂家的建议),或紫外线照射消毒30 min,每日至少3次。增加通风频次,保持通风最佳状态。
(4)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呼吸科门诊放射设备的消毒
①移动DR检查完成后,对设备表面尤其是接触到患者的区域,包括探测器和屏蔽防护用品进行擦拭消毒,或者提前用一次性塑料袋封装隔离,发现疑似病例后对整机表面擦拭消毒。
②若有独立机房时,则执行专用影像检查室的消毒措施,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启动终末消毒。
(5)隔离病房放射诊查设备的消毒
①移动DR工作中,接触到患者的区域如探测器和屏蔽防护用品等,提前用一次性塑料袋封装隔离或检查完毕后擦拭消毒。
②若有独立机房时,则执行专用影像检查室的消毒措施。
③移动DR设备需要移到隔离病房外使用时,需对整机表面执行擦拭消毒,然后紫外线照射30 min以上方可使用。
(6)登记处、取片处等其他场所的消毒
①设施消毒:工作区域桌面、患者可能触碰的窗口和台面、门把手、键盘鼠标、照片和诊断报告自助打印机等擦拭消毒,每天至少2次。纸质申请单应在登记处截留并安全处置,不往下一环节传递。
②地面消毒:湿式擦拭消毒,每天至少1次,遇污染时须随时消毒。
(二)人员配置
所有影像学检查区域内实行专职专责管理。各区域指定专人担任感染管理员,具体负责指导、监督工作人员的消毒、防护工作以及消毒液的配制。
1.普通影像检查室的工作人员
执行一级防护,戴一次性手套,遇有流行病学史或可疑患者检查时,升级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并加穿隔离衣。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机房内对讲系统对患者进行指令性指导,如呼吸屏气等配合训练。检查中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通知诊断医师进行确认。若影像学表现符合疑似病例,则依程序上报,并执行机房地面、设备和空气消毒,技师更换个人防护用品,执行手卫生程序。
2.专用影像检查室的工作人员
严格执行二级防护。当两名放射技师配合工作时,直接接触患者的摆位技师在污染区严格执行二级防护,控制台操作技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防护等级。若专用机房用于发热患者的筛查,控制台操作技师则可执行一级防护;若专用机房为疑似和确诊患者设置时,则必须执行二级防护。为疑似或确诊重症患者进行影像检查需近距离搬动患者颈胸部等操作时,直接接触患者的放射技师可执行三级防护。
疑似或确诊患者必须有专人陪同来专用影像检查室,走专用通道,按医院的相关预案和要求执行。遇危重患者,检查床铺设一次性防水隔离单,每个患者更换一次。每次触碰患者后立即用速干消毒液执行手卫生程序。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机房内对讲系统对患者进行指令性指导,如呼吸屏气等配合训练。在确保患者安全以及满足成像过程需求的前提下,放射技师可在操作台遥控检查床的升降及进出,尽可能利用机房内的智能摆位系统、病床智能升降系统等。扫描结束后,优先退出患者,再进行后处理操作,减少患者在检查室的滞留时间。
3.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呼吸科门诊工作的放射技师
严格执行二级防护,戴双层手套。每次触碰患者后立即用速干消毒液执行手卫生程序。
移动DR检查时先做好患者信息采集、预设摄影参数、调好球管的位置等操作,按摄影体位设计的要求嘱患者配合,尽快完成检查。
若本场所配有固定DR和CT设备时,参考专用影像检查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要求执行。
4.隔离病房工作的放射技师
严格执行二级防护,戴双层手套,加穿一次性隔离衣。为疑似或确诊重症患者进行影像检查需近距离搬动患者颈胸部等操作时,应执行三级防护。
移动DR检查时先做好患者信息采集、摄影参数预设等检查前的准备工作,能够自由活动的患者要求配合达到投照体位,对不能活动的患者请护理人员协助摆位,尽快完成检查过程。
若本场所配有固定DR和CT设备时,具体操作可参考专用影像检查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要求执行。
5.登记处、取片处等其他场所的工作人员
执行一级防护。患者类型复杂和工作环境需要加强感染防控时,可加穿隔离衣和(或)佩戴护目镜/防护面屏。
放射科诊断医师执行一般防护,当进入相关场所或与患者接触时执行相应的防护级别。
(三)工作模式
在隔离区域内工作的移动床旁X线摄影技师、X线摄影技师和CT检查技师由于存在与患者进行密切接触的可能性,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采用“2+2”工作模式,完成14天工作任务后,离开特定隔离区域,进入特定专用隔离病区进行监督性医学观察14天,期间不得离开该指定区域。监督性医学观察14天后如无异常,且间隔24小时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则可返回正常工作岗位。
安排专人在医院内的特定隔离区域,负责承担并完成隔离病区的移动床旁X线摄影、X线摄影和CT检查等工作。需要在医院专门安排的特定隔离区域内休息待命,以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期间不得离开特定隔离区,一切工作以及生活所需均在重点区域和指定的特定隔离区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