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骨质疏松的分类与分型

一、骨质疏松的分类

(一)根据病因分类

骨质疏松根据病因可分为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表3-1)。

表3-1 骨质疏松的病因学分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

原发性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器官生理功能衰退和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可分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必然会出现的一种骨骼退行性变,这是自然规律。女性绝经后(49岁左右)发生的骨质疏松,被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在度过绝经后骨质疏松期后(大约65岁以后)也将进入老年性骨质疏松期。

2.继发性骨质疏松

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某种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致的骨质疏松。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先天性骨质疏松:如成骨不全、高胱氨酸尿症等。

(2)内分泌性骨质疏松:如肾上腺皮质引起的库欣综合征、非正常绝经、性腺功能减退、垂体病变引起的肢端肥大症、垂体功能减退、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3)营养缺乏性骨质疏松:如摄入维生素D缺乏,长期低钙饮食,蛋白质或其他营养素缺乏,如镁、锰、锶、锌等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

(4)血液系统性骨质疏松:包括骨髓疾病、白血病、淋巴病、贫血(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和血友病等所致的骨质疏松。

(5)肾性骨质疏松: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衰竭等。

(6)药物性骨质疏松: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抗癫痫及抗惊厥类药物等。

(7)失用性或失重性骨质疏松:如截瘫患者长期卧床,患肢长期不负重,宇航员太空飞行失重状态。

(8)其他原因的骨质疏松:如强直性脊椎炎、呼吸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肝功能不全、胃切除等。

3.特发性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偶见于成人,女性多于男性,常伴有家族遗传史。特发性骨质疏松分三大类:①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发生于青春期前,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多伴有腰痛,甚至压缩性椎骨骨折。有身高缩短现象,通常发病后3~4年逐渐缓解甚至自愈。有研究认为,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可能与降钙素遗传因子缺陷相关。②特发性青壮年骨质疏松,多见于青中年男性或绝经前非妊娠哺乳期女性,病因不明。③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多见于围生期至产后3个月内的女性,有的患者仅分娩后出现一过性腰痛,常被忽略而未能确诊。

(二)根据发生的范围分类

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范围可分为全身性骨质疏松和局限性骨质疏松两类。

1.全身性骨质疏松

全身性骨质疏松如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甲亢性骨质疏松和肾性骨质疏松等,涉及全身骨组织骨量减少。

2.局限性骨质疏松

局限性骨质疏松如肢体石膏外固定时间过久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关节周围的骨质疏松。

二、骨质疏松的分型

原发性骨质疏松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Ⅱ型即老年性骨质疏松,均由骨质退行性变引起,也有人将继发性骨质疏松称为Ⅲ型骨质疏松。

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都可分为低转化型骨质疏松和高转化型骨质疏松,其中老年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化型骨质疏松,绝经后出现的骨质疏松属于高转化型骨质疏松。高转化型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均明显升高,而低转化型骨质疏松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或稍降低。将Ⅰ型和Ⅱ型骨质疏松的特点归纳见表3-2。

表3-2 Ⅰ型和Ⅱ型骨质疏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