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有容乃大,不平“不鸣”
- 南怀瑾做人做事的智慧
- 和力
- 3958字
- 2020-11-20 18:29:39
大师慧语:
恒顺众生,这一点最难。……如果一位教育家、宗教家作到了桓顺众生,不成就也成就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桓顺众生呢?有我见,我执,所以达不到无我的境界,岂能作到桓顺众生呢?
选自《南怀瑾选集·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南怀瑾大师认为,一切难行能行,一切难忍能忍,是菩萨道。他还认为,有些人学了佛或是信了宗教以后,看别人都不对,常说唉呀!怎么不学佛?怎么不来信教?好像不学佛、不信教就是犯罪似的。然后,拿了一个宗教的尺度到处去衡量别人,批评这个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南怀瑾大师认为,学佛修道要“严于律己,恕以责人”,对自己要严格。他还说中国人讲道德,结果,往往都以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实道德是要恕以责己,别人有错要包容,尽量宽恕别人,原谅别人。
现在的很多人常常“不平则鸣”,对任何涉及到自己利益的事都会拼命地去争、去抢、去计较,到最后朋友、亲人关系紧张,甚至反目成仇,自己心理倍受煎熬,周围受到伤害的人也忍不下一口气,于是冷嘲热讽还击或变本加厉进行攻击,甚至不惜大打出手,最后双方两败俱伤。如此“不平则鸣”导致的后果往往是睚眦必报,结果不但招来麻烦,甚至会使他的周围弥漫着暴戾之气。这都是因为不能忍一时之气所为。其实,“忍”并非就是吃亏,“忍”中见修养,“忍”住一口气,天地无限宽。忍可能会占很大的“便宜”。
古代有道之君子对待别人的恶劣态度或者明枪暗箭,大多采取“无辩”“不争”的态度。就是说如果别人让你特别的生气,你也不要去与他针锋相对,或去怨恨他,做无谓的争吵。对来自于他人的毁谤伤害也不要过于计较,要有包容的智慧,做个有容乃大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僧人路过南岳衡山,礼见希迁禅师,希迁问他从何而来。“江西。”僧人语气颇为自得,因为他有幸师从马祖道一禅师参学。希迁指着地上的一段木柴,问道:“马祖道一禅师可像这个?”僧人怕希迁这样的高僧说的每一句话都暗含着机锋,于是不敢回答,只能听任旁边希迁的几个弟子偷笑。僧人返回江西后将经过禀报马祖。
“你看到的那段木柴有多大?”马祖问。僧人脑筋一转:马祖道一禅师也是得道高僧,怕不是话里也有话吧!他尽力张开双臂,夸张说道:“无限大!”马祖笑得弯了腰,冲着僧人伸出大拇指:“佩服你,你真有力气啊!”
僧人大惑不解:“这话什么意思?”马祖笑着做背柴状:“你从南岳衡山背了这样一大段柴回来,难道不是很有力气吗?”那僧人霎时红了脸,无地自容。
一段木柴本很简单,但僧人背负着“木柴”这一包袱,将简单的人心变复杂了。心胸狭窄的人经常是给自己带上沉重的精神桎梏。其实,有些事情“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人如果懂得放下和看开,懂得超脱物外,不执著一念就是有境界的人了。
“不平则鸣”,本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但“不公平”分事情,而不是对自己不利或对自己利益有损就视为不公平。公平是相对的。很多人难忍一时之气,结果原本小小的口舌之争,最后竟演变为刀枪相向。古语:“忍一口气,风平浪静”,反之,“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忍一气之间,
结果大相径庭。
人们忍寒忍热比较容易,忍饥忍渴也算不难,忍苦忍恼还能勉强做到,但常常忍一口气就很难做到了。吴三桂忍不下妻妾被掳,“冲冠一怒为红颜”;周公瑾禁不住三气,因而短命身亡。而肚量大的人,如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励志奋发,终拜相称王;苏秦不耻于父母兄嫂不以其为子为叔,悬梁刺股,终能佩六国相印。
有容乃大,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勇者的智慧涵养。今日社会,更需要我们有肚量去容忍对方、接纳对方,一个人只要能够凡事忍耐,不计较一时之气,就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成功,而不会因一时的不平不满而留下遗憾。
西汉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人,他的名字叫袁盎,他是汉景帝时候的大官。他有一个下属,很有才能,但就是一见美色就难以把持住。有一次,这个下属跟袁盎的一个小妾私通,被袁盎发现了,袁盎当然心里很不好受,但是,想了想还是忍耐下去了,他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向别人泄露此事,对这位下属还是像以前一样的信任。可是,这位下属却很害怕,自己跟上司的小妾私通,于情于理有悖常伦。他总觉得对不起袁盎,面子上过不去。于是,有一天他找了个机会偷偷地逃走了,袁盎发现后,亲自骑着快马追上去,诚恳地请他继续在自己的手底下做事,并把小妾送给了他。
后来,“七国之乱”爆发了,吴国是叛乱的发起者,汉景帝积极备战。袁盎被景帝派往吴国游说。袁盎到了吴国后,当时的吴王刘濞知道袁盎很有才干,于是就想让他在自己的帐下效命,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袁盎,可是袁盎坚决不答应,他认为自己是天子的使臣,怎么能与乱军为伍,于是,谢绝了吴王的好意。吴王听了袁盎的答复后很生气,骂他敬酒不吃吃罚酒,就派了一队人马把袁盎的住所给团团包围起来了,并抓住他,将之软禁了起来,派人告诉他,只要他肯答应吴王的要求,就立马放了他,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有些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巧,从前那个在袁盎手下做事的人,现在成了吴王的校尉,并被吴王派来负责看守袁盎,他一眼就认出了袁盎。于是,一天夜晚,等士兵们都睡着了,他从床上爬起来,蒙面来到袁盎被关的地方,把袁盎叫醒,对他说:“您快逃吧,吴王会杀了您的,我来为您引路。”袁盎听了这话,简直不敢相信,还以为是吴王派人来试探他呢。于是他问:“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救我?”这个人拉下蒙面巾答道:“您不用担心,我就是您以前的属下,曾经蒙您赏赐小妾的那个人。”袁盎细细看了一下,果然是他,但他说:“不行,你现在是有家属的人了,我要逃走了,岂不是要连累你,恕我不能从命。”这个人着急地说:“大人不用担心,您走了,我也会逃跑的,以免我的家人受到连累。您不必担心。”说完后,解开袁盎手中的脚镣,把袁盎带出了军营,直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两人才分手。袁盎安全地回到了京城。
有人说,忍者有德。大忍者,大智也。所谓大智若愚,就是告诫我们要学会忍,做到忍,才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养成高尚品德的前提。人不能光“急”,要学会“忍”,学会在“忍”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在“忍”中更深刻地感悟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课程。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句话就充分说明了“忍”与识大体、顾大局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的的人往往有大的胸怀和度量。他们善于忍让,但不是逆来顺受,甘心屈服于命运之神的压迫与调遣;他们甘于忍让,但不是消极颓废,随便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们在忍中磨炼意志、积累智慧,为了志向实现、为了大局,甘于“忍中谦让”,视荣辱于浮云,甚至卧薪尝胆,舍生取义。
现实中,有些人有一种癖好,就是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些人一旦觉得自己有理,就揪住别人的缺点,穷追猛打,让人无言以对,尴尬收场。事实上,这些方式都不可取。下面这个寓言故事可以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
狮子发现一只小鹿,便凶狠地扑过去。
小鹿见状,撒腿就跑,不料在慌忙中,掉入一口井里。
井口离地面很高。小鹿在井水里拼命扑腾着,想跳到地面上来。
狮子跑了过来,见状便捡起一根木棍,趴在井边,使劲地捣井中的小鹿。小鹿逃生不得,情急之中紧紧地抱着了木棍,想抓住木棍爬上来。
狮子大为恼火,它拼命地往回拉木棍,想摆脱小鹿。哪知小鹿却死死抓住木棍不放。
狮子急了,为了拉回木棍,它便把身子往前倾了倾,却没有想到身体失重,自己也一下子掉进了水井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把别人往死里逼,而应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如果做事太过分,有时“先掉下悬崖”的往往是你自己。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切记:得饶人处且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更多的朋友疏远自己。
一美女在闹市上不小心踩着了男士的脚,美女很诚恳地躬身致歉,连连说“对不起”。对于大多数男士,会以“没关系”一笑而过,顶多说上句“以后小点心”或“怎么搞的”等埋怨的话。可是这位美女却遭遇了“茬儿”。那位男士不依不挠,百般刁难,美女好话说尽也无济于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情急之中,美女说:“你的脚下没有我的路,难道你的脚上也没有我的路吗?”话毕,拂袖而去。那位男士一时瞠目结舌,在哄笑声中无地自容。
故事是个小故事,但道理却很深刻。几乎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受到命运之神的“捉弄”。几多痛苦,几多折磨,几多困难,几多险境……当你不甘心于别人的恶言恶语相加时,必须学会“忍”。人的心胸如果狭隘就像是一个路障,会阻碍友情,使爱意凋零,善良枯萎。
古往今来,关于“忍”,古人有很多对联可见一斑。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龛两边的对联是: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四川乐山凌云寺的弥勒佛旁的对联是: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弥勒佛像两侧的对联是: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台湾地区江喜祗园寺内弥勒佛前的对联是:
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
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
上述这几幅对联精致而又不失雅趣,反映出弥勒佛的大肚能容天下事的胸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习弥勒佛的这种豁达乐观,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能以坦然和宽容的心泰然处之,以宽厚的胸怀体谅他人。有时责备不如帮助,徜若对别人的错处一味挑剔、苛责,得理不饶人的行为不但令人反感,收不到教育对方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对方强烈的逆反心理。真正打败对手不是让其消失或者将其逼向绝路,而是将其变成自己的朋友,多给人台阶下,多放人过关,多与人为善,不争一日之短长,不争一方之褒贬,会让对方更好地认识过错,实际上等于给对方提供了改过的机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有胸怀有度量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也是一种人生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