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家庭生活富裕,家人爱好广泛,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哥哥太优秀了,他实在无法超越。他哥哥活泼好动,惹人疼爱,而他却觉得自己又矮又丑,行动不便,因此感到很自卑。虽然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同时,他又十分坚强。哥哥是母亲的骄傲,父亲却比较宠爱他。他的父亲时常鼓励他:“阿德勒,你不能害怕任何事情。”父亲的话深深影响了他,阿德勒凭借坚强的信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的许多心理学观点都可以从其童年的记忆中找到蛛丝马迹,比方说,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等。

阿德勒从小因患脊柱炎而身体孱弱、行动迟缓。在他三岁时,弟弟在他身边去世,他童年时又被车撞过两次,使他对死亡充满恐惧。他四岁才会走路,五岁时又得了严重的肺炎,痊愈后他决定当一名医生。上学时,他数学成绩极差,幸亏受到了父亲的不断鼓励,最后,他成了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这一经历与他后来的从医之路及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息息相关。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了维也纳医学院。他在那里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和哲学知识,并受到了严格的医学训练。后来,他进入了维也纳大学,并于一八九五年获得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结了婚。他的妻子是个飞扬跋扈、特立独行的女性,阿德勒却相对保守。可见他们的生活一开始并不十分谐和,因此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男女平等这件事时,总会强调“说比做容易得多”。可以说,他对此是深有感触的。不过,最终两人还是白头偕老了。

阿德勒待人和善、不拘小节,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谈得来。因此,他朋友众多、见多识广。他曾经熟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贡献巨大。他曾一度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辩护,因此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自己主持的讨论会。有人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不然,他们是平分秋色、并驾齐驱的。虽然他的观点和弗洛伊德不同,但是他仍然在一九〇二年加入了精神分析协会。此后,他成为该协会的领导人之一,备受弗氏的赞誉。在弗氏之后,他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以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一九〇七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因此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还能使人自甘堕落或引发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积极进取,以弥补自己的缺点。例如,古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Demosthenes)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了一位著名的演说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尼采身体瘦弱,他就弃武从文,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不胜枚举。

弗洛伊德早期主张发展失调会引发缺憾,而人体具有补偿的功能。受此影响,阿德勒提出了“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他认为不论男女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变得强大。

此后,阿德勒发现不管有无器官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依赖大人才能生活,其一举一动都要受大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自卑感作为借口逃避任务时,他们便会出现神经方面的问题。如果这种自卑感在日后的生活中得以延续,便会形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并不是一种变态心理,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时的一种正常表现。

后来,在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阿德勒便退出了精神分析学会,与他人共同创办了个体心理学协会。阿德勒此时摒弃了弗氏泛性论的观点,他认为这是对性的迷信。阿德勒以社会化的方式来解释“男性倾慕”。他并不否认潜意识动机的存在,但是他比弗氏更重视自我调节的功能。他认为人类对未来的期待,促使他们做出各种行为。虽然这种目标是虚假的,却能使人类为之努力,并乐此不疲。这种目标常常是潜意识的。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称为“自我理想”,个人能借此获得优越感,并维护自尊。他也不否认梦的重要性,不过他却认为梦是个人解决问题的一种努力,而不是像弗氏那样,凡事都用性冲动来解释。例如恋母情结,他就认为这是被宠坏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而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地利军队当过军医。此后,他又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从事儿童辅导工作。他发现自己的观点不仅适合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还可以涵盖师生关系。他对教师影响深远,许多个体心理学家都是教师出身,并且将其观点用在了教育上。

一九二〇年左右,阿德勒已经声名远播,他周游各国,到处讲学。一九二六年,他到达美国,受到了热烈欢迎。一九二七年,他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与超越》,全书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一九三四年,阿德勒决定定居美国。次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刊。一九三七年,阿德勒受聘赴两个城市演讲,由于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亚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成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的克服与超越。阿德勒一生著述颇丰,本书可以说是阿德勒最成熟的作品。在该书里,作者以轻松朴实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自卑的种种表现及其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克服它,并将其转变为对优越感的追求和实现目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