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引 重庆受命

1949年12月中旬,毛泽东访问苏联。

当专列行至满洲里时,首次出访的开国领袖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分析了国内外的有利形势,提出进军西藏。信的大意是: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越早越有利,否则夜长梦多。

西藏是中国大陆最后一块未解放的土地,时刻牵动着新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的神经。仅隔十多天,毛泽东又从莫斯科发来一份电报,要求中央领导和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位西南局的领导立即研究部署部队,向西藏进军。

重庆的曾家岩,是山城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段,它处在渝中区中山四路上。在小街的东端,有个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小楼,叫曾家岩50号。因当年周恩来以个人名义租赁过这幢小楼,所以又名周公馆。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曾在这里共同勾画了一段“红白”相间的风景线。

对外一直称为“周公馆”的曾家岩50号,事实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重要机关。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常常于此早出晚归。

到了解放大西南的时候,这里已成为“刘邓大军”的指挥部。

1950年1月中旬的曾家岩,寒风中弥漫着江面上飘散来的雾气。西南局司令员刘伯承,站在总部办公室的玻璃窗前,眺望着远方,他在等待成都方向的来人。

第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率领几个师以上的主官,风尘仆仆地进入西南局会议室。刘伯承热情迎接,与大家一一握手。

张国华、谭冠三一行端正坐好。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们,一个个绷着脸,等待着二野最高首长的命令。

刘伯承司令员传达了中央关于进军西藏的战略决策。他决定将这个光荣任务交给第18军时,好像不是下达命令,而是在商量:

“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有什么困难?”说着,他摘下眼镜擦拭,有意给他们一个思考的时间。

在赶往重庆的路上,张、谭与其他几位领导交换意见,反复分析形势,估计十有八九是要把进军西藏的任务交给他们。军党委刚刚学习了新华社发表的元旦社论,社论在阐述1950年的主要任务时,第一条就是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完成统一全中国的大业。

很显然,解放台湾和海南岛,主要是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任务,那么,解放西藏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二野肩上。

刘伯承的话刚讲完,军长张国华立即站起来表态:“司令员,我们保证完成进军西藏的光荣任务,绝不辜负党中央、毛主席和野战军首长对我们的信任。”

政委谭冠三向刘伯承表示:“……国华同志的意见就是我们军党委的意见,就是全体指战员的决心。”

刘伯承用手推了推眼镜。刘、邓麾下的战将都知道,这是刘司令员的一个习惯动作,每当他要作出重大决策,或下达重要命令时,总要扶一扶镜架。接着,他用舒缓又庄重的语调说:

“交给你们的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艰巨、非常光荣的任务。你们18军要经受大考验。”

西藏,遥远而神秘的西藏。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并同唐朝建立起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和文成公主成亲,对于藏汉民族的联系、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1791年,清朝政府派大军进藏,与西藏人民并肩战斗,抵御外侮,维护了国家统一,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清廷督办西藏事务,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到了近代,帝国主义势力侵入西藏。西藏人民进行英勇反抗,粉碎了种种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统一。

然而,正当解放战争席卷全国之际,西藏地方当局的反动势力加紧勾结英美势力,于1949年7月制造了“驱汉事件”,昭示了反动势力的阴谋野心。

许多年过去了,别说当今的年轻人,就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也不一定知道第18军与西藏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他们在西藏历史上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个军队的历史沿革。

第18军是二野刘邓大军中一支英雄的部队,它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所属豫皖苏军区部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解放战争时势所需,晋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正规兵团的指示,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1946年2月,张国华奉命率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一部,越过陇海线南下,与晋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华中第8军分区会合,于12月12日成立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吴芝圃,参谋长陈明义。

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第20旅随纵队南渡黄河,参加鲁西南战役,并在此后连续行军一千三百里路,抵大别山北麓。

1948年5月,中原军区成立,豫皖苏军区隶属中原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也改称中原野战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第1纵队第20旅组建为第18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陈明义任参谋长。第20旅改称第52师,吴中任师长,刘震国任政治委员。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改编为第53师,金绍山任师长,王其梅任政治委员。原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2军分区第11团、第3军分区第36团合编组成第54师,魏洪亮任师长,罗野岗任政治委员。全军近三万人。

渡江战役开始,第18军渡过长江后奉命追歼逃敌。6月以后,该军先后配合四野参加了湘赣战役和衡宝战役。11月初,我军向大西南进军,第18军为第5兵团第2梯队,先后挺进湘西、贵阳、四川。

接受进军西藏的任务,对第18军的将士来说是既光荣又沉重。

如果说蜀道难行,难于上青天,那么进藏之难,就当时的条件来说,要远远难于上蜀道。

第18军将士在淮海战役中战功卓著,渡江战役冲锋在前,后又挺进大西南,一路风雨兼程。如今,在美丽的天府之国刚刚立足,就在大家盘算着在这里过和平生活时,他们又领受了这一艰巨任务,难道就没人有怨言、有想法吗?说一点没有那是假话,但他们很快走出个人的思想局限,服从国家战备决策。

1950年1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及西南军区令第18军在第14军和西北军区一部配合下,执行进军西藏的任务。2月2日,进军西藏支援司令部在重庆成立,第18军副军长昌炳桂任司令员,第3兵团后勤部长胥光义任政治委员。

1950年的3月4日,第18军在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

3月29日上午10时,由王其梅和李觉率领的前指,同北路先遣支队从乐山出发。当时整个乐山城一片欢腾,百姓们倾城出动,夹道欢送出征的将士们。有的老大娘将鸡蛋塞进指战员的挎包里,拉着战士们的手,哽咽着说:“孩子,要去吃大苦了,一路上要小心,早点回来。”战士含泪与百姓告别。

按中央指示,本着和平解放西藏的大政方针,第18军进藏要做好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向广大藏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如果地方政府不愿意谈判,甚至派兵阻止我军进藏,不打不能敲开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时,才实施必要的、有节制的打击,打也是为了和,以打促和。总之,第18军第52、53、54三个师作了充分的准备。

与解放其他任何一块土地不一样的是,进军西藏要“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的。进藏是否顺畅,补给成了最为重要的环节。

从10月初开始,第52师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被迫进行了昌都战役,歼灭藏军9个代本,5700余人,其中藏军第2代本起义。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从此摆脱了西方的羁绊。

两天后,中央军委发布进军西藏的训令,第18军开始向拉萨及西藏全境进军。

第18军部队从川西出发,一野从西北派出了独立支队和骑兵团,由青海、云南、新疆方向出兵配合,形成向心入藏的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