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青春期,养育十几岁孩子的教育心理学
- 刘华清 章程编著
- 23字
- 2020-11-21 17:26:43
第一章 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避开家长最容易犯的错
1.我们是在“爱”孩子吗?
什么是爱?爱的定义很复杂,也很神秘,很多人都给爱下过定义,都感觉不尽完美。也许爱的真正含义,很难讲述得尽善尽美吧!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想尝试着来写一写。以父母对孩子的爱为例,来聊一聊,什么是“真爱”。
小嘉是一个内向、害羞的男孩,进入心理咨询诊室的时候显得很拘谨,他是在妈妈的陪同下一起来医院就医的。
“我们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吗?”
小嘉看了一眼旁边的妈妈,妈妈点点头,示意让他自己说。
“我没有朋友,同学们一般都有几个‘铁哥们儿’,可是我没有。他们似乎也不太爱跟我玩儿,在学校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孤独、寂寞。”小嘉低声说。
“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一直没有朋友吗?”
“小时候开始就是这样吧!有几个朋友一开始处得挺好的,后来也变成平平凡凡的关系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其实我也不贪心,就想着有几个知己,可是很难找到。然后现在就干脆不找了,一个人宅着也不错。”小嘉说。
“那今天来到这里,我们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呢?”
“我妈觉得这样不好,就带我来了。”小嘉解释道。
“哦,好的,那么,给我们形容一下你和妈妈的关系吧!”
“我和妈妈关系很好呀!妈妈真的很爱我”,小嘉说,“现在我高二,妈妈每天早晨给我做好早餐,准备好衣服,连牙膏都会帮我挤好!妈妈很辛苦,我给她增添了很多负担,她从来都不说什么。”
一旁的妈妈微微笑,很明显,儿子的表述让她很受用。
听了这段描述,笔者心里有数了。孩子认为妈妈很爱他,妈妈也自认为很爱孩子,而孩子现在出现的人际交往困难,很有可能是这份“爱”导致的。
真正的爱,会让孩子变成这样吗?恐怕不会。所以,怎样才是真正“爱”孩子是需要每个父母去认真思考的。
• 最常见的“爱”的误解:父母将自己的依赖性当成对孩子“爱”
从上面案例中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依赖性,母亲用自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孩子“离不开”自己,从而自己就可以依赖着孩子,这种依赖经常被冠以“爱”之名。要知道,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有双方选择的自由,绝对不是“没了你不行”的寄生心理。
通常家长都对孩子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正常情况下不会任由这种依赖性无序地滋长,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比如替孩子挤牙膏这件事,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做,但是当孩子长大了,有能力自己做的时候,大多数家长会让孩子自己做,这就是健康的依赖性。而如果家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替他挤牙膏直到他初中、高中,那么这其实就是家长放纵了自己的依赖性,让依赖性控制着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亲子关系变得没有界限,不再健康,形成对孩子过分依赖的心理问题。而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依赖,必然会对孩子各方面的成熟和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 真正的爱能够让孩子的自我界限无限延伸
爱是长期和渐进的过程,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能够让自己更加成熟。请审视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让孩子的自我界限得到了无限延伸?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自我界限。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是一个热爱书法的人,你会从这个爱好中获得无限的满足感,为了练习书法,你甚至在周末不愿意多休息,而只愿意“舞文弄墨”,通过这个兴趣爱好,你明白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好在哪里;你欣赏到了楷书和隶书不一样的美;你甚至对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就是你的“自我界限”在不断突破。
请看看孩子在家长的“爱”里面,他的自我界限有没有突破?如果有,那么我们是在真正的“爱”孩子,如果没有,那么一定有哪里出了问题。
心理小课堂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纪伯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