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青春期,养育十几岁孩子的教育心理学
- 刘华清 章程编著
- 1770字
- 2020-11-21 17:26:46
3.做一个令孩子信任的父母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沟通”是这样解释的:“使两方能通连。”而通连的基础之一就是信任,你信任我,我信任你,我们才可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与对方产生“通连”,如果信任感不存在,“沟通”就是一句虚话。
小楚进门后就一直低头不语,他头发染得蜡黄,穿着皮夹克,破洞牛仔裤上满是污渍,坐姿就像“瘫”在椅子上一般,让他说说为什么来找我们,他只是一声轻笑,根本不愿意“搭理”我们。
父母开口对我们说,小楚上高二,经常无故产生敌对心理,疏远父母,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生活更是混乱不堪,他除了不好好上学以外,还经常与人起冲突,抽烟酗酒,斗殴游荡,被带去公安局是常事。学校管不了,父母也焦头烂额,不知道如何与他沟通、让他改正,只能送医院来看看从心理上是否能够帮助他。
父母一顿“控诉”完,我们问小楚:“你觉得父母说得对吗?”
“哼!”小楚开口说,“他们是骗子,只是想让我被关进医院,不要让他们丢脸!”
看到小楚开口了,我们很欣喜,便让父母出去,留下小楚,让他继续说说,为什么父母是“骗子”。
父母离开后,小楚挪了挪坐姿,稍微端正了一些,对我们说:“他们说什么都是假的,那根本不是事实。我经常跟人起冲突?我是为什么起冲突?是因为那些人伤害了我。我抽烟酗酒,抽烟酗酒也是‘罪过’吗?多少人抽烟酗酒?”
“你的意思是,爸爸妈妈只说了事实的一部分,断章取义了,对吗?”
“别跟我说什么成语,我不懂。收起你们这副假惺惺的嘴脸,我见得多了。那些所谓的老师、朋友、警察,包括你们,面儿上看着对我特别尊重、有耐心、想帮助我,实际上呢,你们心里没准儿嘲笑讽刺我多少次了!”
“嗯,确实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那么你的父母呢?他们也是这样吗?带你来这里是假惺惺的?其实并不在意你好不好?他们不值得信任?”
“是啊,他们只是怕我给他们丢面子,我从来不信任他们!”
“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不信任他们的?”
“从小就是啊,说给我过生日送我遥控汽车,到日子了,却随口说一声‘忘了’;说陪我去爬泰山,结果也是不了了之,理由是‘太忙’;说四点来学校接我,我一等就等到六点!”小楚越说声音越低,我们听出了一些心酸。
听到这里,笔者心中有了一条主线:小楚的父母显然是不被他信任的。这个观念在小楚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强化,等到现在他长大了,这个观念泛化成为“任何人都是不可信任的”,所以才会出现他父母口中的“无故产生敌对心理”“没有朋友”等情况。也许在后续的咨询治疗中我们还会发现其他原因,但是初步的接触让我们认为至少这个原因是存在并且对他产生影响的。
• “不信任”感会在青春期被无限泛化
不信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一次两次的“不信任”事件不会让他们对父母的信任产生危机,因为父母的“权威”,孩子们会一次又一次给父母机会——或者说一次又一次给父母伤害自己的机会。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充分发展,这种不信任感会无限泛化,他们也许会认为凡是某种权威,能够给予他什么东西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同时,这是一种泛化,也是一种防御,因为如果他依然相信世界上很多人是值得信任的,很多父母也是值得信任的,他会无比痛苦,因为他的童年是如此“悲惨”,所以只要相信“所有人都不可信”,那么自己就还没有那么“惨”,而这种信念会让他们没有朋友、充满敌意、挑衅权威。
• 处理好“不信任”事件
“做一个令孩子信任的父母”,如何做不用在此多说,对孩子说话算话就可以了。需要多说两句的是,如果一旦“不信任”事件发生了,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好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要在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第一,家长要对孩子诚恳地道歉,并且解释来龙去脉——就像对待你的朋友一样,甚至要像对待领导一样,毕竟“出尔反尔”的一方是错误方,低姿态是理所应当的;
第二,要提出补偿策略,比如不能出去玩了,那么可以让孩子去看个电影,或者下周再去等,有了补偿,孩子心中的不满会去除很多;
第三尤其重要,要对孩子郑重承诺“下不为例”,这也是家长对自己的鞭策。如此的“三步曲”一走,基本上不信任感的负面影响会降低很多,与孩子的沟通也会顺畅很多。
心理小课堂
在心理学中,所谓“泛化”指的是引起来访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而是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