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能写一手好的毛笔字:篆书
- 高育娟
- 1316字
- 2020-11-21 19:06:41
二、最常用的执笔姿势
执笔
古人非常重视执笔。唐代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中问张旭攻书如何才能得齐于古人,张旭说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但执笔姿势,自古以来都有很多不同的主张。我们可以从历代的执笔理论看到这些不同的观念与主张,尤其在唐代书法理论中是讨论的热点。韩方明《授笔要说》里有“六种执笔法”,林蕴提出“拨镫四字法”,陆希声提出“拨镫五字法”,孙过庭则有“执笔三手”的理论。后来,清人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里提出了十二种执笔之法……最著名的是唐代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文中总结了六种执笔方法,其中有的执笔法已不常用,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常用的几种,即双指苞管法、单指苞管法、撮管法、握管法。其中,双指苞管法是现今最为常用的执笔方法。
1.双指苞管法
双指苞管法即现今最常用的五指执笔方法。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说 :“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韩方明认为双指苞管法是最重要的执笔方法,称为“第一执笔”。 沈尹默先生疏证道:“‘双苞’就是双钩,是说食指和中指两个包在管外而向内钩着,‘共执’是说大指向外擫着,食、中两指向内钩着,无名指向外抵着或者格着,小指紧贴无名指下面,帮同送着,五个手指都派上了用场。”
我们现在常用五字来概括执笔的方法,即擫、压、钩、格、抵,其内涵如下。
擫:拇指的作用。执笔时,拇指紧贴笔管,由内向外用力。
压:食指的作用。执笔时,食指和拇指相对,把笔管捏住, 食指的第一指节贴住笔管,由外向内用力。
钩:中指的作用。拇指、食指已将笔管捏住,中指的第一指节钩住笔管,加强食指的力量。
格:无名指的作用。执笔时,无名指的指背甲肉之际顶住笔管,由内向外用力。需要注意的是,无名指不能碰到掌心。
抵 :小指的作用。执笔时,小指紧贴无名指,需要注意的是,小指不能碰到笔管和掌心,只是助无名指之力。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 握拳,将手握成拳头状。
② 半伸,将拳头半伸开。
③ 捏笔,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将笔管捏住。注意, 食指、中指尽量并拢,不要分得太开,使握笔力量集于一点。
④ 顶管,无名指、小指合力顶管。
⑤ 使转,即指实掌虚。指实,即五指合力将笔握住, 使握笔的力量集于一点 ;掌虚,即手掌中间是空的、虚的。 在欧阳询《八诀》和虞世南《笔髓论》中都有此说,其目的是保证手腕、手指运动自如,从而运笔灵活,不受牵掣。
2.单指苞管法
单指苞管法类似于现在的硬笔(铅笔、钢笔、签字笔等硬笔书写用具)执笔法,它与双苞法的区别在于拇指、食指捏,中指由钩变为顶,手指由笔管的外侧移到笔管的内侧,力量也从外向内变为从内向外了,笔管也会随之变得倾斜了。沈尹默先生介绍道 :“单苞就是单钩,是用拇、食、中三指执管,食指从管外钩向内,中指用甲肉之际向外抵着,其余二指衬贴在中指下面”。然而,此法在韩方明的《授笔要说》中被认为是错误的——“力不足而无神气”,因此,并未单独介绍。但在现今,有一些书法家仍然使用单苞法执笔。
3.其它执笔方法
撮管法是五个手指合围在笔管顶部,将笔管末端包裹在掌心之中,此法会使手腕特别放松,比较适合写草书。
握管法是将笔管一把抓在手中,以肘运笔,此法有助于发力, 比较适合写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