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采购业务绩效审计

采购业务绩效审计主要包括采购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计、采购批量的审计和采购成本绩效的审计。

5.3.1 采购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计

(1)采购计划的编制。内部审计人员应审计采购计划的制订是否按照生产计划、产品质量及工艺技术所规定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来编制,其品种、质量和数量是否与需要相一致,计划采购量是否合理。审计时可用以下计算公式来验证。

某种物资计划采购量 = 该物资计划需要量 + 期末库存量 – 期初库存量

(2)采购计划的完成。审计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应分别从其数量和质量上考核采购计划的完成程度。考核时应注意,采购计划的完成程度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这可能会导致采购的不经济,以及大量资金的占用,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5.3.2 采购批量的审计

采购批量是否符合物资供应管理的需要,同时做到经济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审计:一是采购方式及费用审计;二是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审计。

(1)采购方式及费用审计。不同的采购方式,如合同订购、市场购买、网络订购等,适用于不同数量和要求的物资供应,其采购费用也不一样。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各种可能的采购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成本绩效及可行性,确定最佳的采购方式,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企业所选择的采购方式是否合适,费用是否最低,在时间上是否能保证供应,质量上是否符合要求。

(2)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审计。采购批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供应业务的经济效益好坏。一般情况下,采购次数越多,全年的采购费用也就越高;而减少采购次数,则仓储量便会上升,库存物资的周转会变慢,保管费用也会增加。因此,企业应按全年采购费用和仓储保管费用最低来设计采购批量。经济批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为最佳经济批量;N为物资年需要量;a为每次采购费用率;b为保管费用率;P为单价。

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上述计算公式来验证企业物资采购的批量经济性和合理性,并以此作为审计评价标准,来衡量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

5.3.3 采购成本绩效的审计

采购成本绩效的审计包括采购成本完成情况审计和采购费用率审计两方面的内容。

(1)采购成本完成情况。采购成本完成情况审计,可以将实际采购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材料成本差异数额及方向,然后作出评价。

(2)采购费用率审计。采购费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采购费用率 = ×100%

采购费用率反映单位物资供应所需的采购费用,该指标因采购不同物资而异。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以便作出正确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