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鉴赏古诗形象的方法

方法一 要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分析人物形象

例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写景诗,我们首先要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诗中描写了千条万条的碧绿的柳枝,柳枝上长满纤纤细叶,它们在春风中摇摆,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热爱春天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这首诗借景抒情,运用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借千条万条碧绿的柳枝、柳枝上长满的纤纤细叶以及它们在春风中摇曳并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热爱春天的诗人形象。

例2,郑燮(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一首咏物诗,我们可以通过对诗歌所借托的物象,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描写了竹子在破岩之中生长,面对“东西南北风”的摧打,它依然坚守着脚下的土地。诗人托物言志,表达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的志向。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借在破岩之中生长且面对各种摧打依然坚守着脚下土地的竹子,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宁折不屈、坚强不屈的诗人形象。

方法二 要联系诗人的个人境遇

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虽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但在同一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不同际遇和情感也会在诗歌中有不同的反映。比如李清照,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因此其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之情。但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生活孤苦,其作品充满了愁绪。

例1,前期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精炼的对话描绘了女主人公爱花惜花的心情。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对话描写、设问和衬托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爱花惜花的女主人公形象。

例2,后期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出了女词人忧愁苦闷情绪和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

诗人形象:这首词连用七组叠词起句,借秋景抒怅然之情,用细节描凄苦之状,熔炼家常之语抒写无限悲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饱受故国之思、丧夫之哀和孀居之苦的女诗人形象。

方法三 要联系诗人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如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陷,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词中流露出诗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以及壮志难酬、人已衰老的喟叹。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巧设梦境、虚实对比、细节描写和夸张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空有收复中原大志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人已衰老的诗人形象。

方法四 注意同一形象赋予不同的感情

同一时代的诗人以及不同时代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塑造了同一形象,也会赋予诗歌形象不同的情感。

例1,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塑造了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诗人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的诗人形象。

例2,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给我们塑造了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诗人的高尚品格和鲜明个性。

诗人形象: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艰危中奋不顾身、在成功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