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学科的诞生

今天的老师同样是一位外国人。他看起来很严肃,眉宇之间透露着一股学者的气息,一进入教室,那种气场就让学生们都安静了下来。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这节课的老师鲍姆嘉通。”老师彬彬有礼地进行自我介绍。

一听到这个名字,讲台下立刻响起了惊呼的声音,有一些了解美学的同学们开始说着“美学之父”。陈学硕望向王超然:“难道今天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美学之父’?”

王超然说:“对啊,鲍姆嘉通——‘西方现代美学之父’。”

老师还没有开始讲课,大家好像就已经陷入一种对老师的崇拜当中了,都在座位上蠢蠢欲动地想要说什么。

“请同学们安静下来,我知道来上这门课的老师们总是能够带给同学们很大的惊喜,但是我仍然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和学习知识。”鲍姆嘉通老师说起话来一点儿也不威严,始终透露着慈爱。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光是惊叹或者激动其实没有用,在课堂上多多汲取老师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老师看到同学们安静下来了,就又开始讲话:“没想到今天的你们对我也是有所了解的,首先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的肯定。我叫鲍姆嘉通,的确被人们誉为‘西方现代美学之父’。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将一生中宝贵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我热爱的美学学科,我觉得后世能够对我有这么大的肯定,也是不枉费我在美学上用尽了自己一生的心力。”

同学们听到老师的这一番肺腑之言,都由衷地为老师鼓掌。陈学硕不由得感到内心有一股热血在涌动,为了一门学科,能够奉献自己一生,这样的学者真的是太难得、太伟大了,他被称为“美学之父”真的是名副其实。

“听说在这之前大家已经上过两堂不同老师的美学课了,能够告诉我你们都学到了些什么吗?”老师第一次向大家提问。

王超然大胆地站起来回答:“老师您好。第一堂课上,柏拉图老师为我们讲了美,主要是讲了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他自己独特的观点——迷狂之美。第二堂课上,哈奇森老师为我们讲了美的分类,将美分为绝对美和相对美,还分析了这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实我们也很好奇今天老师会给我们讲什么内容。”

“非常好,这位同学一看就是热爱美学的,上课听得很认真,能够将这些知识牢记心间,这样很好。其实关于美的讨论和研究自古就有,在西方有,在你们中国也是有的。但是我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我认为光是对于美的讨论和研究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美学不能够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终依附着其他学科,就无法解决很多美学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下面我就想为大家讲讲美学学科的诞生。

“大家都称我为‘美学之父’,其实我是觉得有些受之有愧的,我承认自己对于美学很热爱,但是说真的,很多伟大的美学家对美学做出的贡献都是极大的,与他们比起来,我做的事情都很微不足道。在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也就是我生活的地方,占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和沃尔夫,其实最初我也是这两位大师的信徒。但是在我学习了他们的观点之后,我开始觉得,他们太过于重视理性主义哲学,对感性主义充满了贬低和蔑视。大家了解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个概念吗?”

这个问题好像一下子难住了大家,教室变得一片沉默。

冯延明老师评注

理性主义哲学是一种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哲学体系。一般认为是随着笛卡儿的理论而产生的,17世纪到18世纪在欧洲大陆得以广泛传播。

鲍姆嘉通老师耐心地引导大家:“可能对于刚刚接触美学的你们来讲,这两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大家可以先谈谈自己的理解,之后我再为大家做详细的解释。”

于是,同学们在老师的鼓励下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理性是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类似逻辑、概括,知识就需要理性地去学习。”

“我认为感性和理性是比较平等的关系,并不存在高级和低级之分,感性侧重人的情感、体验、情绪等,理性则侧重人的知识、逻辑等。”

“我觉得一个人既不能缺少理性,也不能缺少感性,但是日常生活中,女孩大多比较感性,男孩大多比较理性吧。”

鲍姆嘉通老师听了大家对于理性和感性的看法,说:“虽然你们说的这些不太学术化,但是都是你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体验。的确是这样,所有学科的智慧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都能够应用到学科的研究当中。刚才的几位同学分别说到了感性和理性的侧重点,以及二者的比较,这是很好的。那我先系统地为大家梳理一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其实是在认识过程中呈现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比较低级的阶段,而理性认识是比较高级的阶段。当然,这种高级和低级并不是对这二者的一种比较,而只是像姐姐和妹妹这样的称谓一样,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认识的方法来看,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与对象发生接触,从而产生一种直接性的联系;而理性认识是思维对于感性材料的加工,所以产生的是一种间接性的联系。从认识的结果来看,感性认识的结果是具有形象性的,多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而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从偶然性当中揭示必然性,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所以是具有抽象性的。从反映对象的深度和层次来看,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征、表面联系、外部联系;而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运动规律和根本性质。二者之间主要就是这三点区别。我们从中能够看到,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和进步。”

老师介绍完这两个概念,接着说:“刚才我向大家介绍了我所处的时代和国家非常重视理性主义,有很多学科都是研究理性主义的,例如逻辑学研究理性认识,但是对感性认识却缺乏一定的重视,没有哪门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于是我认为应该有一门学科将感性认识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感性认识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种能够为我们提供知识的源泉。”

“1735年,我博士毕业,我在毕业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讨论了这个问题。我在这篇文章中从诗学的角度入手,因为人们之前通常认为诗只关乎感性认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像诗一样,很多事物都是能够同时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所以说只有同样重视这两种认识,才能够得到有益的结论。我在论文中还讲到,虽然人的理性认识是比较高级的,但是如果理性认识是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的,那么也会使理性认识缺乏更加可靠的基础支撑。而当时人们对于理性的重视和对于感性的蔑视,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此,当时我就提出应该建立一门感性的学科,命名为Aesthetics。我认为对感性认识研究的学科主要应该研究美或者是艺术中的美,这就是最初的美学。

冯延明老师评注

早在1725年,哲学家比尔芬格尔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他提出,应该建立一门想象力的逻辑学。当然,他的范围比鲍姆嘉通的美学的范围窄,而且他也没有为此付诸实践行动。

“当然,我必须要承认,我并不是美学历史上第一个为美学命名的人,但是我确实为美学学科付出了很多的努力。1742年,我开始在大学中讲授美学这一门课。到1750年正式出版了《美学》的第一卷。人们后来就把1750年这一年定为是美学诞生的年份。只可惜,我一生只完成了两卷的内容。很多要整理的美学知识都还没有来得及整理。”

同学们听到这里,都不由得被鲍姆嘉通老师的这种热情感动了。陈学硕想,鲍姆嘉通老师至今仍心心念念着自己未完成的事情,可见他对美学有多么大的热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