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历史沿革

印象派的产生并非突兀偶然,而是众多历史因素所造成的。从艺术发展上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对艺术的探索主要集中于素描、透视和解剖等基础造型上,而对于色彩的认知仍局限于常识性的阶段,仅用于表现物体固有的色彩和明暗关系。即便是色彩浓郁的油画,也是以素描关系为基础来创作的,因此19世纪的艺术家想要有所突破和变革,就必须从色彩方面寻求新的出路。从物理学上来说,19世纪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和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等人对光合色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许多可应用于艺术中的色彩科学理论。他们对太阳光色谱进行分析,并指出物体的色彩与其吸收和反射不同色光的能力有关,这些理论对当时的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从机械生产上来说,19世纪产生的照相技术发展迅速,而随着这一技术的普及,绘画不再是记录物体或人物形象的主要载体,古典的照片式绘画逐渐失去了优势,使得艺术家不得不放弃传统的绘画方式,将目光转向更为广阔、更富生命力的色彩艺术世界。

画派前身

19世纪的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地,以新古典主义的学院派为领袖,传承皇家美术学院的思想,倡导严谨、细腻的画风和深厚的素描基础、解剖知识,但同时仍有一大批来自各个阶层、思想自由开放、内心充满理想的年轻艺术家,他们认为学院派刻板呆滞,全无个人风格可言。在共同理想的引领下,这些艺术家逐渐聚集于巴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进行户外写生,描绘大自然的迷人风光,这个小村庄就是巴比松村(现在的枫丹白露镇),这些艺术家亦被称为“巴比松画派”,也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巴比松画派以“面对自然,对景写生”为口号,反对学院派画家在室内画风景的作品,提倡走出画室,在户外更为真实地感受天空、树木、土地、花草、流水,从新鲜的空气和芳香的泥土中找到更为自然的艺术,使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还原风景,而是更注重表达光线和氛围,这种做法对印象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印象派的前身。

诞生缘由

19世纪的学院派官方艺术沙龙并不欢迎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自由画家,因此这些年轻的画家于1874年在巴黎的一所公寓内联合举办了“官方沙龙落选作品展”,其中莫奈在勒阿弗尔港口描绘日出的写生作品受到了大众的攻击,并被《喧噪》周刊的记者路易·勒鲁瓦撰文嘲讽,称其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于是莫奈就命名这幅作品为《日出·印象》,学院派画家亦用讥讽的语言嘲笑这些画家,称其为“印象主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家非但没有被舆论压倒,反而以“印象派”自居,并逐渐占据了艺术界的主流地位。

艺术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古典艺术,印象派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下面主要从3个方面加以分析。

在色彩认知上,过去对物体色彩的固有认知被打破,刻板地认为“树叶是绿色、花朵是红色”的色彩观念被摒弃。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物体随着吸收和反射光线的不同,自身的色彩也在不断变化,而且光源的距离、角度、强弱以及物体本身的光滑程度、反光程度的变化都会影响其色彩的变化,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且关系微妙复杂。除此之外,对于阴影的描绘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黑、灰、棕,而是考虑到周围环境色的影响,同样具有丰富多变的色彩表现。在色彩观念变革的基础上,艺术家们还逐渐认识到色彩之间的关系,如色光为加色混合,颜料为减色混合,颜料色彩之间可以产生补色、间色、邻色等各种关系,而这些关系反映在画作中则会取得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观察方式上,过去人们更习惯于在画室中作画,按照传统的棕褐色调去描绘对象,这样的作品形体严谨且偏向于素描式,印象派画家则更注重物体色彩的变化和个人的视觉印象,他们回归自然,在外光中完全依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并将看到的事物快速地记录下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某一瞬间的生动感和真实感,这也使得所描绘对象的形体和轮廓往往较为松散和自由,这种对色彩效果的极致追求使得他们的作品个性鲜明且富于变化,色彩丰富且真实客观。

在作品内容上,传统艺术对于题材和情节都十分重视,如现实主义偏爱描绘底层劳动人民,浪漫主义从文学故事中寻找灵感进行创作,古典主义则以宗教和历史题材为重心。相比这些以内容为出发点的作品,印象派并不过于关心作品的主题或情节,甚至可以对某一个场景进行反复多次的描绘,这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光色变化的色彩效果表现,关注的是色彩给视觉效果带来的印象和刺激,探索的是绘画形式和艺术表达,使得绘画成为真正视觉上的享受,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