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
- 易法兵主编
- 2320字
- 2021-04-05 07:17:25
2 陪伴在左,引导在右
案例来源:郭春枚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田,女,12岁。因父亲在外工作比较忙,孩子的大部分都是母亲在教育管教。在孩子上学期间,父亲没有主动和老师交流过孩子在家和在校的情况,经常都是母亲和老师交流。开家长会的时候,也是母亲参加。从与母亲交流的情况来看,孩子在家比较懒散,也很少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
该生在校和同学相处融洽,也有礼貌;能够按时完成基本学习任务,遵守校规校纪;学习成绩中等,而且从一些科目来看,该生思维灵活,理解能力高,但是个人行为习惯有偏差,自我约束能力不高。
二、问题陈述
①该生经常迟到,有时候因为上洗手间,有时候因为和家里人打电话,有时候因为和其他小伙伴玩耍,没有很强的纪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②上课容易趴桌、打瞌睡,晚上失眠,睡眠不足。
③平常的学习都是以完成任务为主,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④在校经常生病,感冒、头痛经常发生。经过班级同学了解到,该同学很少按时吃饭和运动。除此之外,经常因为学习压力导致头痛,请假回家休养。
三、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问题
进入初二之前,父母对小田极其宠爱,平常对孩子很少要求,对于孩子的照顾,事事俱到,按她母亲的说法,应该是有点倾向溺爱,所以小田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吃苦耐劳和钻研精神。进入初二之后,小田在家大多时候都是玩自己的手机,而且经常因为按时吃饭问题和母亲发生极大的矛盾。因为她体质比较弱,还挑食,饭菜吃得很少,而且还喜欢将菜用水洗后才吃,所以母亲担心营养跟不上。自从弟弟开始上学之后,母亲的注意力分散大部分到弟弟身上,对小田的教育没之前那么有耐心地深入了解,经常偏向用强制和威胁的方式纠正孩子的习惯,比如不按时吃饭就不让上学。有一次小田还给老师打电话,说爸妈不让我上学,后面母亲解释,才知道是因为担心孩子不能照顾自己的饮食,所以想“吓”她一下。这种处理方式导致孩子和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互相的了解也变得越少,彼此的距离也被拉得越远,导致后面小田对于父母的管教不再信服。
在校期间,因为小田经常生病,尤其她一接触学习就头疼的毛病出现后,父母对孩子学习没有任何要求,对孩子的成长也缺乏指导,只要孩子身体健康,父母基本满足其所有要求,也不给孩子提任何要求,听任孩子自己的想法,随时接回来休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有求必应。
(2)逃避心理
该生在校学习只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对于科目学习碰到的难题,从来没有问过老师,也很少向身边同学询问,自己也不会通过翻阅资料去钻研、弄懂,而是让问题存留在那里,学习很少有进步和突破。尤其是她生病经常请假之后,对于漏下的许多内容也没想着努力赶上,导致后面觉得学习越来越辛苦,学习压力造成头痛失眠的请假情况也随之增多,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在校生活中,对于她淡薄的纪律意识导致的迟到、上课讲话和睡觉问题,在老师教育之后,还是经常发生。碰到的生活问题,她喜欢寻求父母的庇护,以此来逃避问题,可见该生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勇敢解决问题,同时,面对压力,不会试着用积极的方式去直面解决,所以造成一到校就出现失眠和头痛问题。
四、干预步骤
(1)家校联系
我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生活的情况、性格以及父母对待孩子问题处理和教育的方式,同时,交流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2)倾听理解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映,所以,教育要从倾听入手。在校的时候,我会时不时找孩子聊一下她的生活情况,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然后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做出指导和建议。在得到孩子的基本信任之后,找好时机,引出她最近出现的问题,以及她出现这些问题时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同时,我也私下找该生玩得要好的同学,做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从而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或者通过班级身边的好朋友,给她鼓励和帮助。
(3)激励指导
我协同各科任老师,多给她关注和学习上的指导,弥补因为请假落下的课程,减少其心理负担。在班级中,我给她一点职务,或者以邀请的方式帮老师一起完成一些事情,让她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信心。对她在课堂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上出现的进步及时表扬,同时帮她分析进步的原因,从而带动其他方面更多的进步。
五、干预效果
小田同学因为生病请假频繁、上课状态不佳的时候,在家长、老师和班级部分同学的及时干预和协同努力下,有一段时间能够自己主动要求早点回校,并且生病不得不在家的时候,也主动要求补课。她在校也听课认真,课后也会努力去弥补漏下的课程。但是在学生脆弱的意志力和家长过度“包容”的情况下,她从开始每次能坚持一两周,到后面的两三天,最后变成一段时间的长期请假,到期末时干脆放弃,直接申请转学。
六、反思
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特点有深刻的影响,同时孩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分不开。所以当一个长期处于溺爱和有求必应环境中的孩子,随着成长开始遇到更多的问题和压力的时候,想让孩子突然学会自己独立面对问题,正确看待压力,他就会不知所措,从而选择忽略和逃避。学校老师的教育,同学之间的帮助,也只能在长期影响和家长配合理解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该生遇到问题和压力时,父母都是直接接孩子回去休息,所以造成孩子除了学习落后以外,还有学校生活节奏的陌生和同龄人之间交流的隔阂,最后只能选择转学。
在小田的家庭中,父母简单将原因归纳为身体健康问题,忽视孩子内心的心理变化,造成出现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改善,甚至引发更多的问题。可见深入沟通、解决问题,才是杜绝问题、缓解焦虑最有效的手段。从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两大主力和影响来源,需要我们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细心引导,而不是用满足式保护的方法去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