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从多晶硅到单晶硅棒

2.3.1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

工业上利用三氯氢硅还原生产多晶硅的方法称为改良西门子法(图1)。第一代改良西门子法是分别回收还原炉尾气中的SiHCl3、SiCl4、HCl和H2,但SiCl4和HCl不再循环使用,而是作为副产品出售(甚至放空而污染环境),H2和SiHCl3则回收利用;第二代改良西门子法是将还原尾气中回收的SiCl4与冶金级硅和氢气反应,在催化剂参与下生成SiHCl3(称为SiCl4的氢化),再循环利用,其反应为式(2-3)、式(2-4)的逆反应:

SiCl4+H2—→SiHCl3+ HCl   (2-6)

3SiCl4+Si+2H2—→4SiHCl3   (2-7)

第三代改良西门子法是用干法回收还原尾气中的HCl,将解析出的干燥HCl再送回“合成”或“氢化”工艺中继续参与制备三氯氢硅,如此循环往复。这种完全封闭式生成,实现了还原尾气各种成分的全部循环回收利用,不仅做到了污染物质的零排放,而且降低了多晶硅生成的物耗和成本。

第三代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成熟的多晶硅生产技术,除了工艺流程合理外,由于具备完善的循环和回收系统(还包括对水、电、气等能源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生产效率高,产品价格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国内有些企业在引进设备时为了省钱,往往砍掉部分或全部循环和回收系统,结果造成效率低、能耗高、产出低、污染严重、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图2表示多晶硅的析出及生长的过程。

本节重点

(1)画出改良西门子法由工业硅制取多晶硅的工艺流程图。

(2)说明第一、二代改良西门子法的改良措施。

(3)第三代改良西门子法是用干法回收还原氢气。

图1 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工艺流程图

图2 多晶硅的析出及生长

2.3.2 直拉法(Czochralski,CZ法)拉制单晶硅

工业上制造单晶硅棒有两大类方法,一类是直拉法(Czochralski,CZ法),另一类是区熔法(Floating Zone法,FZ法),二者的共同点是将多晶硅加热熔融,再将其在严格控制下固化。与如下所介绍的CZ法是将熔融硅保持在石英玻璃制坩埚中相对,FZ法具有熔液不与多晶硅以外的固体相接触的特征,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纯度。由于目前先进器件制造用的硅晶圆几乎全部由CZ法单晶硅棒加工而成,故下面仅对CZ法进行说明。

图(a)~(e)表示CZ法制造单晶硅棒的工艺过程。首先,将多晶硅装入CZ炉内的石英坩埚中[图(a)],由石墨加热器将其加热熔融得到硅熔液[图(b)]。如图(a)右上方照片所示,多晶硅原料是由圆柱状粉碎为团块(lump)状以便于熔融。硅的熔点大约为1420℃,因此炉内要用石墨隔热材料,炉壁要用水冷等隔热散热。

首先将称为籽晶(seed)的短棒状或小方块状单晶硅用卡具装紧[图(a)],使籽晶下降至接触熔液表面,接触界面的熔液部分瞬时固化。此时与之相接触的熔液部分会以单晶的形式生长。此后稍微向上方提拉籽晶,由于此前固化的部分变冷,故该固化部分继续作为籽晶促使其正下方的熔液以单晶的形式固化。通过连续进行的这种操作,原来的籽晶之下就会逐渐生长出单晶。而且可以直观地理解,如果籽晶的提拉速度增加、熔液的温度上升,单晶棒直径会减小。

图(c)~图(e)表示,由提拉速度和熔液温度分布的精细控制,可以生产出所要求直径的单晶硅棒。此时,通常保持液面高度为同一位置,而在晶体生长的同时使坩埚缓缓上升。采用这种坩埚上升法,直径控制和熔液的温度控制都比较容易。

如上所述,伴随着由熔液中提拉单晶体而进行的连续的固化过程称为晶体生长(crystal growth)。注意其生长方向是朝下而非朝上。

本节重点

(1)针对制作单晶硅棒的直拉法和区熔法,在方法、工艺过程、

产品质量、应用等方面加以比较。

(2)试介绍直拉法中位错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措施。

直拉法(Czochralski,CZ法)制造单晶硅棒的工艺过程

2.3.3 区熔法制作单晶硅

CZ法中[图(上)],在含有所需要杂质的添加剂的氩气中,通过高频线圈对多晶硅棒加热进行带状区熔,熔融部分与小籽晶接触后,使线圈上下移动,由此实现整个硅棒的单晶化。

所谓FZ法[图(下)],是控制温度梯度使狭窄的熔区移过材料而生长出单晶的方法,分为水平区熔法和悬浮区熔法。制备过程为将籽晶放在料舟的一端,开始先使籽晶微熔,保持表面清洁,随着加热器向另一端移动,熔区即随之移动,移开的一端温度降低而沿籽晶取向析出晶体,随着移动而顺序使晶体生长。晶体质量和性能取决于区熔温度、移动速率、冷却温度梯度。悬浮区熔法不受坩埚限制且不易沾污,故可生长高熔点晶体。例如,单晶钨(熔点为3400℃)在真空中区熔无坩埚污染,可制备高纯单晶材料。具有高蒸气压或可分解的材料不能使用此方法。悬浮区熔法制成单晶硅的纯度高。采用区域熔化和杂质移除技术相结合可得到高纯金属。随着液封区域熔化和微量区熔等技术的发展,区熔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关于从熔液到单晶的杂质去除关系,通过偏析现象可以理解。简单地讲,杂质浓度为Cmelt的熔体在发生结晶时,晶体的杂质浓度CcrystalCmelt不同,二者之比称为偏析系数。对于特定的杂质,偏析系数取大致固有的值。对于偏析系数小于1的情况,晶体的杂质浓度沿着晶体生长方向逐渐变高;对于偏析系数大于1的情况,晶体的杂质浓度沿着晶体生长方向逐渐变低;对于偏析系数等于1的情况,晶体的杂质浓度沿着晶体生长方向是不变的。当然,这里所述的偏析系数是所谓的平衡偏析系数,与晶体生长的非平衡状态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有了对基本概念的确切理解,则可以进一步引申。

本节重点

(1)从熔液到单晶的杂质去除关系。

(2)所谓FZ法,是控制温度梯度。

(3)晶体的杂质浓度沿着晶体生长方向逐渐变低。

利用CZ法(直拉法,上)和FZ法(区熔法,下)制取单晶硅棒

2.3.4 直拉法中位错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措施

半导体工业应用中,[100]取向的单晶硅锭与其他取向的相比占压倒多数,籽晶的方位如图(a)(1)所示,也按[100]取向。在使籽晶与熔液接触的瞬时,如图(a)(2)所示,由于热冲击的作用,会在籽晶中产生位错。因此,在由籽晶开始生长的单晶中也会有位错传播,有位错单晶随着其直径增大,难以维持单晶体而会变成多晶体。因此在单晶拉制过程中,如图(b)(1)~(3)所示,先使单晶直径变细,而后再增大。这样做的结果,使位错在细的单晶表面露出,而后变为无位错单晶。称这种技术为颈缩(necking),通常颈缩直径小至3~5mm程度。此后放大到按要求所定的直径[图(c)],并生长到所希望长度的单晶。顺便指出,称单晶与熔液相接触的圆形界面为固液界面。图(c)所示的固液界面为上凸形的,依生长条件而异,也有近平面形的和下凹形的。

当单晶硅锭沿[100]方向生长的最当中温度控制失当,致使固液界面附近的温度稍微下降时,其端部有可能开始[111]方向生长。(111)是最密排面,表面能低,故在满足条件下也容易沿[111]方向生长。

为什么位错会从细的晶体部分由表面露出呢?固体表面可以认为是被异种物质(空间)包围的一个巨大的晶体缺陷的界面,为了减少其表面能,需要在表面引入位错。在最细的颈缩部分位错最容易靠近表面,因此,利用颈缩消除位错的效果不言而喻。

本节重点

(1)试介绍直拉法中位错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措施。

(2)为什么位错会从细的晶体部分由表面露出呢?

(3)利用颈缩消除位错的效果。

直拉法中位错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