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最容易被激怒的时候,就是孩子不听话甚至和我们对着干时。
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不听话,未必是叛逆或者不敬,多数时候是因为亲子之间的沟通不畅,难以理解对方,更无法达成共识罢了。当沟通失效时,我们很容易就想到用别的方式——例如打骂——来迅速地解决问题。
如果有可能,我们都不想打骂自己的孩子,都不想成为孩子眼里的恶人——有时候,打骂孩子是因为我们在亲子沟通时备感无助,下意识地重复了上一辈的管教方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10种行之有效的亲子沟通工具。
所谓积极暂停,就是父母能在生气之前主动停下来,留给自己的专门用于平复情绪的空间和时间。
空间——最好能到别的房间里去,暂时不出现在另一方面前;时间——没有特别的规定,等到情绪平复得差不多时,就可以继续沟通了。
积极暂停,是构建良好沟通的必备工具之一。只有当我们学会如何及时地停下来,才有可能让整个沟通的过程持续。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研究发现,当我们处于愤怒情绪的时候,大脑的神经会进入一个死循环:这件事不对劲,让我们很生气,生气的原因是这件事不对劲,让我们更生气……
只要我们还在这个死循环中思考,就容易越想越来气。此时,我们心底的愤怒就像烫得可怕的地底熔岩一样,不断地翻滚涌动,只等某一刻轰然爆发!
而且,我们很容易在矛盾爆发时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这是因为,当我们和孩子进行对抗时,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就会停止工作,只剩负责“攻击、僵直和逃跑”的脑干和杏仁核继续工作——因此你随时可能向对方发起猛烈的攻击,或者陷入回避式的沉默。
如果你能掌握积极暂停这一工具,至少能确保不让事态升级。
明明是孩子不听话,为什么要父母停下来?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被科学家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物质。
我们可以将镜像神经元简单地理解为:我们会像镜子里的人一样,复制和模仿其他个体的行为。
使用婴儿眼动追踪技术的数据表明,宝宝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一周岁之前就已经发育成熟,这可以帮助婴儿理解他人的行为。
迄今为止,镜像神经元已在灵长类(比如最早的猴子)、鸟类等动物身上发现。目前,人脑的前运动皮质、运动辅助区、第一躯体感觉皮质、顶叶下皮质等区域都找到了此类神经元。
目前对镜像神经元的讨论有很多,虽然有的议题尚未取得实质进展,但多项独立研究都认为,镜像神经元系统与人类的情感和同理心有关。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
让第一组人置于有难闻气味的房间,这些气味会激活他们的前脑岛和前扣带皮质脑区。
实验人员录下了第一组人的表情,再播放给第二组人观看。
结果发现,这些表情同样激活了第二组人的前脑岛的同样位置!
换句话说,就是第二组的人虽然没有闻到难闻的气味,但通过观看第一组人的表情,自己仿佛也闻到了难闻的味道——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的作用。
当父母或孩子摆出一副战斗姿态时,对方一般会用积极应战的姿态来应对。一件明明不大的事情,一旦陷入火爆的争执,就很容易脱离一开始争辩的主题,令双方互相伤害。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争吵中跳出来。
是的,我当然知道,要从争吵中跳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我们会想:为什么我要先让步?为什么不是孩子先让步?但请记住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当我们恢复理性时,孩子也会渐渐平静,恢复理性。
我们的目标是孩子的改变,而不是利用父母的天然权威压得来的“胜利”。
想要从情绪中跳出来,就可以使用积极暂停的方法,等大家情绪平复后,再开始有效的亲子沟通。
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的积极暂停
传统的家庭管教中,总是有罚站的一席之地。罚站是有积极意义的,相较于打骂,罚站的仪式感更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并让家长和孩子都得以冷静下来。
然而,罚站的前提是孩子得认罚——如果孩子打滚哭闹不已,他根本不愿意站起来,更别说乖乖站在墙角接受惩罚了!与此同时,罚站还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父母正在利用自己的权威强行要求孩子一动不动!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更好的方案,那就是——积极暂停。
积极暂停简单易行,但要注意的是:积极暂停不是一种惩罚,而是让使用人在情绪失控之前先停下来缓口气,好好地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些积极暂停角,可以是书房、卧室、阳台、走廊……家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但最好是某个专属的空间。
以往流行的罚站、反思角、面壁思过等方式,都是具有惩罚性质的。父母以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强行要求孩子服从,必须以停止、站立等姿势待在某些位置,虽然也能平复孩子的心情,但存在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孩子的这种暂停和冷静不是自发的,而是由父母强加给他的。孩子一旦习惯了这种强制暂停,当父母不在场时,孩子便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另一个问题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如果父母无法要求他停下来,他就不一定能保持冷静了——从前的惩罚会让他将自我冷静和受到惩罚的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会让他下意识地逃避冷静,甚至顺从自己的暴躁情绪。
如果我们自己的积极暂停是离开原地,去别的房间待着,却要求孩子的积极暂停是待在我们面前一动不动,直到他能说出我们想听的话,直到他能臣服于我们——孩子往往会感到迷惑:为什么父母拥有短暂离开的特权,而我就必须接受惩罚?
所以,孩子需要积极暂停,父母同样也需要积极暂停。关于积极暂停的准备和练习,父母可以和孩子同步进行。
第一步,寻找合适的地方,搭建舒适的积极暂停角。
父母和孩子在家中选择一个舒适的区域——孩子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纸箱、帐篷、地垫等,父母可以选择让自己安静的书房、阳台等。选好以后,就可以自由地装饰这里了。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选一些心爱的贴纸、卡片,甚至使用涂鸦等方式将这个空间装饰好,再摆上一两件孩子心仪的玩具。
最后,让孩子为这个空间起个名字。低龄孩子可能喜欢城堡、战舰、太空船等名字,而年龄稍大点的孩子未必愿意和你分享他取的名字。那也没关系,将其称为积极暂停角就好。
第二步,鼓励孩子在积极暂停角玩耍,让他在那里建立安全感。
孩子可以在任何时候回到自己的专属空间玩耍,看书、讲故事、玩玩具都可以。这里是在家庭范围内单独为他开辟的一块专属空间,能让他获得安全感。
第三步,当孩子或父母的情绪上扬时,主动或者建议对方去积极暂停角。
做这一步的时候,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勉强对方过去。父母可以拉着孩子的手,将他引导过去;但绝对不要将孩子硬拽过去——否则,这种隔离又变成了一种惩罚。而一旦营造了彼此之间对立的气氛,就容易影响接下来的沟通效果。
如果孩子不愿意立刻去自己的积极暂停角也没关系,父母可以主动选择去到另一个房间,暂时和孩子隔离开来。
请记住,由于人类的大脑里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我们的行为必定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所以,当孩子的大脑受到愤怒等负面情绪影响时,身为成人的我们需要掌控局势——比如,选择积极暂停,从而改变僵持、对峙的局面。
在事情失控之前选择悬崖勒马
我猜,绝大多数父母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辛苦了一周,终于到了休息日,特别想给自己放个假,也想着能好好在家陪陪孩子。身为父母的我们暗自下定决心,今天无论如何也不会对孩子发火。但是,孩子好像存心要考验妈妈的忍耐力:刚起床就在床上蹦来跳去,穿衣服的时候挑三拣四,刷牙的时候把水弄得到处都是,吃饭的时候把桌子搞得一塌糊涂,刚刚收拾干净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玩具丢了一地,还把书给撕破了……你想起了自己“今天不发脾气”的决心,一直忍耐着。
上午终于相安无事地过去了。吃完午饭,到了午睡的时间,孩子却说什么也不肯睡午觉。这时,又累又困的父母再也压不住火气了。接下来,也许你会给孩子来一场疾风骤雨般的洗礼。
当然,每一次发完脾气后,你都会深感后悔,但下一次仍然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气,仍然会对孩子发火。
当你被愤怒控制时,比起质问孩子为什么错了,你更需要的可能是积极暂停。
深呼吸、原地踱步、稍微冷静一下之后,想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想清楚了接下来要怎么办,再开始和孩子沟通。
因为,这样的沟通可能是更有效率的;同时,也是我们向孩子展现情商(EQ)的时刻。
所谓情商,包括:
* 识别自己和孩子情绪的能力
* 处理自己和孩子情绪的能力
* 如何以积极的方式来使用情绪的能力
如果暂时走不开,也可以对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妈妈现在非常非常生气,快来和我一起做10个深呼吸!”
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我们该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在发脾气之前及时停下来呢?这就需要平时的不断练习。
首先,我们需要觉察的是——自己何时开始生气。
每个人生气的时候一定会有相应的生理特征。有人会感觉自己的胸口闷闷的,好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有人会感到自己嗓子里憋得难受,像是喘不过气儿来;有人会感觉一股热流直冲上头,下一刻就恨不得开始搞破坏;有人会觉得自己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手脚都在微微地颤抖;有的人会气得说不出话来,如鲠在喉;当然,还有人会感觉想要躲避和逃跑。
其次,用心记住自己关于生气的感觉。
我们可以仔细回忆并记住生气时的感觉,甚至可以用纸和笔将自己生气时的感觉详细地描述出来,以便更好地识别自己生气和即将爆发时的不同状态。
当我仔细回想自己生气的时候,就会觉得脑门突然一热,身体就像要爆炸似的,并且我的双手会开始发抖,一股不明来由的力量在体内流转,希望能找到任何一个出口迸发。
请记住这样的感觉!
再次,练习对自己喊“停”。
不论父母还是孩子,当我们仔细地查明自己生气的预兆时,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练习,那就是主动喊停。让自己停下来,这时候积极暂停角就发挥作用了,当我们回溯事情发生的经过,并且模拟那种充满怒气的感觉时,提醒自己主动走向自己暂停的区域。这样的练习可以由角色扮演游戏来进行,也可以自己单独、自发地练习。
在反复多次的练习后,下一次我们在生气或者即将爆发时,将很有可能让自己及时停下来。
有用的防爆卡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很难察觉到自己愤怒的情绪在飙升——它来得太快,对方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彻底激怒我们。当我们还来不及喊停的时候,可能就已经用言辞伤害了对方,或者顺手抓起东西扔了出去。
这时候提前为对方准备一张防爆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所谓防爆卡,其实就是一张自制的卡片,用贺卡、书签等来代替都可以——这张卡片的作用是强制的,只要向对方出示这张卡片,就像免死金牌一样,对方不能在此刻爆发怒火,必须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或者走到别的地方去冷静一下。
防爆卡的好处在于,即使我们自己还没有察觉到愤怒的情绪,但对方已经察觉出来,当孩子发现自己感到害怕时,可以及时扔出这张卡片,阻止进一步的伤害和斗争。
需要注意的是,这张卡片一定要是一张实体卡,它承载着我们对对方的承诺,而不是对方对我们的要求,因此从心理上更能让人接受——这是我答应了你的事情,是我自愿的,而不是你强制命令我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