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羔·膻
吉祥的羊和奇怪的羊膻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家畜中,羊和牛同样重要。中国新石器早期的河姆渡遗址[1]中出土过陶羊,晚期的仰韶遗址中出土过羊骨。作为古人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羊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食物和日常用品,并在语言和文化中,被赋予了各种各样丰富的含义。

这一讲的主角是咩咩叫的温顺小羊,我们将分享三个字——“羊”“羔”“膻”。

/ 古人如何给羊造字? /

你见过小羊吗?羊是古人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动物,对于这种非常熟悉的动物,古人会如何造字呢?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没错,是象形,把羊的样子画下来。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说法:“牛羊之字,以形举也。”意思是说,人们根据动物的形体造出了“牛”和“羊”这两个字,它们是典型的象形字。

还记得古文字中的“牛”吗?“羊”的写法和“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牛”角上弯,“羊”角下卷,古人在“牛”的甲骨文和“羊”的甲骨文中,充分体现出牛角与羊角的差别。你看,古人造象形字,一定会把握事物最鲜明的特点,用简单的笔画表示具体的事物,凸显它们的不同之处。

从甲骨文到金文,羊的形体一脉相承。到小篆时,羊的写法稍有变化,《说文解字》说这个字“象头角足尾之形”,小篆上面的部分,表示羊头、羊角;下面的两横,像羊的四条腿;最后伸出来的一竖,则是羊的大尾巴。到了今天,“羊”字的写法又有了变化,弯弯的羊角最终变成了简单易写的两个点。

讲清楚了字形,那古人如何解释“羊”的意思呢?

《说文解字》说:“羊,祥也。”许慎先生没有说羊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因为人们太熟悉它了——而是用“祥”来解释羊的特点。羊和吉祥有关系吗?

当然有!

在古人心目中,羊是一种特别美好的动物,是吉祥的象征。瓷器上有一款经典的吉祥纹样,叫“三羊开泰”,是“三阳开泰”的谐音。每年冬至的时候,白昼的时间最短,往后白昼的时间慢慢变长,阴气渐渐散去,而阳气越来越盛,所以古人说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冬去春回,阴消阳长,万物复苏。因此,旧时人们常用“三阳开泰”来作为新一年开头的吉祥语。“三羊开泰”的图样是三只羊,取的便是“三阳”二字的谐音[2]

古人为什么觉得羊吉祥呢?因为羊有很多优点和好的品质。

首先,羊为古人提供了美味佳肴。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喜欢在萧瑟的寒冬里围着火锅涮羊肉,羊肉不仅味美,还能滋补身体。其次,羊性格温顺,总是成群结队,容易牧养。最后,羊是一种有道德的动物。汉代有个大学者叫董仲舒[3],他有一本书叫《春秋繁露》,里面说:“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故卿以为贽(zhì)。”在他看来,小羊有羊角但不顶人,这是仁;被人抓住,临近宰杀,却不叫不哭,这是义;吃奶的时候,小羊一定要跪着吃,表现出对羊妈妈的感恩之心,这是礼(在注重道德的古人看来,这是一种宝贵的孝道)。董仲舒认为小羊有仁、义、礼的君子之风,是吉祥的象征,公卿送礼物就应该送羊。

古人将吉祥的羊作为礼物来送人,在现代社会,也延续着类似的风俗。在今天的河北邯郸一带,姥爷、舅舅就有给外孙、外甥送羊的习俗。最早大家送的是活羊,后来为了便利,改送白面蒸的羊馍馍。这里面的第一重寓意是羊羔跪乳,教育孩子要像小羊一样孝顺父母;第二重寓意是“羊”与“阳”同音,送羊有给孩子送阳寿[4]的美好祝福。

/ 美味的小羊羔 /

讲完了“羊”字,我们再来看“羔”字。

我们把小羊叫作“羊羔”,《说文解字》说:“羔,羊子也。”羊的孩子,自然是小羊。“羔”字下面是四个点,我们通常叫作“四点水”。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想问,四点水画的是什么?是地上的水吗?还是四只羊蹄抽象演变的结果?

都不是!

真正的答案要从古文字中去寻找。看甲骨文和小篆你就明白了,“羔”的上面是羊,下面其实是火。古代有个叫徐灏[5](hào)的学者,他指出“羔”字的意思是“羊炙”,也就是烤羊。你看这个字,像不像在火上烤全羊呢?

也许是因为小羊羔肉嫩,烤起来格外好吃,所以古人用烤羊的画面给羊羔造字。在这个汉字里,我们仿佛看见古人正在对着烤羊肉流口水呢。

讲完了“羔”字,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四点水”这个名字起错了,它应该叫“四点火”才对。明白了“四点水”的含义,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蒸”“煮”“烹”这些与做饭有关的字,下面都是“四点水”了,那是古人享受美味时点燃的熊熊烈火。

/ 羊的味道 /

有人享受羊肉的美味,也有人嫌弃羊肉的怪味。这就要说到第三个字——“膻”。

“膻”字主要用于“羊膻味”。你可能会猜,这个字是不是和“物”一样,也是个形声字,并好奇地发问:“膻”字里为什么没有羊呢?

解开谜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来看看另外一个字——“羴”(shān)。

“羴”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羊的数目不定,有时是两只,有时是三四只。到了战国以后,“羴”字才逐渐确定为三只羊。

为什么是三只呢?

在古代,“三”表示数目众多。比如三个木组成“森”,表示很多树组成的森林;三个人组成“众”,表示群众;成语“三人成虎”[6]里的“三人”,不是确切的三个人,而是指传播谣言的很多人。

“羴”字里隐藏着这么多只羊,古人是不是掉进羊圈里了?

不是的,《说文解字》说:“羴,羊臭也。”这里的“臭”不是臭味的意思,它读作xiù,泛指味道。羊臭,指的就是羊身上散发的气味。

说到这儿,你一定明白了,“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羊膻味。看到满是羊的“羴”字,我们仿佛也闻到了羊身上特有的浓浓气息。

那“羴”字和“膻”字有什么关系吗?

在《说文解字》中,“羴”字还有另一种写法,左边是形符“羊”,右边是声符“亶”(dǎn),这是一个形声字。后来,在汉字的发展演变中,这个字的偏旁从“羊”变成了“肉”。“肉”在小篆里的字形是,和“月”的小篆字形很像,随着时间的流逝,“肉”越写越像“月”,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肉月旁[7],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膻”字。

[1] 距今约7000~5000年。

[2] 中国的很多吉祥图样都是取自谐音,比如画蝙蝠取自“福”字的谐音,“金玉满堂”图样里画金鱼,取自“金玉”的谐音。

[3] 董仲舒,西汉著名哲学家、儒家大家。他的著作流传较少,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等。政治上,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皇帝罢黜墨家、法家、道家等流派,只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天下。

[4] 即寿命。古人将世间分为阳间和阴间,人活着的时候居住在阳间,等去世后则前往阴间,也就是阴曹地府。人在阳间的寿命,便叫作“阳寿”。

[5] 清代学者,为《说文解字注》做过注解。

[6]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闹市里本来没有老虎,传言有虎的人多了,大家就信以为真。人们用“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便能蛊惑人心。

[7] 肉月旁的字还有“肝”“脾”“腿”“脸”“肥”等,以肉月旁为部首的字,多和肉有关。要记住,这是肉月旁,这个部首来自“肉”,而不是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