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棉花糖实验——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当一个人面对意外不知所措时,其对事态发展的掌控感便不复存在。一个星期一的早上,凯特与她的教练进行了约谈。凯特持有特许检验员执业资格,目前在一家全球性房地产服务公司任高级经理。有人觉得她的工作很无聊,但凯特自己清楚,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是一刻都不能放松的。约谈的那天凯特心情不错,那会儿她正准备晋升,对新的一周的全新工作和生活感到兴奋不已。她终于得到一次向公司老板展现其真正能力的机会了。每天下班后,凯特都不会再给自己安排工作,以保证享有充足的放松时间。

周遭的人们都知道凯特工作卖力,而她自己也清楚在竞争激烈的企业界中打造和维护个人口碑的重要性。她一直努力冷静地对待一切,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失态。她认为,这样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似乎就可以左右别人对她的看法。

那天有同事先到了公司,凯特觉得自己应该来得更早些。接着,她马上坐到办公桌前打开计算机查看电子邮箱,她发现原本被处理干净的收件箱里突然出现了好多新邮件,都是有关各种问题的询问和邀约请求。哪怕是镇定自若的人,要在一天内解决积累了一个周末的工作,还是不免会开始感到烦躁。她发现自己的呼吸变浅,肚子上的肉好像也收紧了。

凯特只好硬着头皮盯着屏幕,一连点开几封邮件,却发现每一封处理起来都很麻烦,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接着处理下一封。这时,她和团队中的几位同事共用的秘书突然将脑袋伸进门来,告诉她上午11点要临时召开团队会议。这样一来,凯特有限的工作时间又被突如其来的事情占用了。她决定做点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突然间,她又想起自己要给老板写一封晋升报告,说明自己要求晋升的理由……最后,她还是从周末累积起来的工作中选择了一项比较容易完成的与客户相关的工作,她只求务实地先做完一件事情再说。

正当秘书就一些重大问题向她征求意见时,电话铃响了。凯特为了维护一贯的对新工作来者不拒的积极形象,还是集中精神,接起了电话。不过她看了看表,想着自己还有好几封重要邮件没处理,又要准备好11点钟的会议,更有从周五积压到现在的工作,应答时不免有些心不在焉。她边听着电话另一头的客户说明情况,边记了几条笔记,同时还见缝插针地看了几封邮件。

凯特通完电话,发现从周五开始积压的工作又多了几项,她感觉微微有些头大。在忙完了这些工作后,她终于能做今天的工作了。她看了眼预备今天处理的文件,猛然惊觉刚才完全忽略了这件事的存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怕是欠考虑了,所以隐隐感到一丝不妙。她再次感到自己有些呼吸不畅,大脑也是一片空白。

情况分析

凯特在这个周一早上到底出了什么状况?斯图尔特教练为她归纳了几条重点:

• 她觉得邮件太多,根本来不及一一处理;

• “待办事项”和新的工作掺杂在一起让人应接不暇;

• 她做事有些漫无目的;

• 她感到工作压力太大;

• 她担心自己的晋升报告写得不够好;

• 她尝试一心多用地做事;

• 她有几次大脑一片空白的经历,面对新事物时也会犯难。

本章将向你揭示大脑不堪重负的原因所在,并指导你控制自己的大脑,形成出色的创意和解决方案、消除外界干扰并提高工作质量,随后你的做事效率将会明显得到提高。

问题解析

斯图尔特首先观察到,凯特正处于一种不堪重负的状态中不能自拔。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的事物感到不堪重负。有人可能是在练习跑马拉松之余还要管理多个账户,同时又刚刚为人父母,不巧汽车又出故障需要修理,此时他们便极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几件事情一下子击垮了。还有些人的大脑本来就处于满负荷状态,这时如果有人再问他们想吃汉堡包还是三明治这样的小事,可能刚好就超出使他们崩溃的阈值,导致他们陷入不堪重负的状态。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大脑在排解压力方面是有法可循的。就拿凯特的情况来说,与其白费口舌地劝她保持镇静、慢慢做事,不如研究她在陷入不堪重负的状态时,是否还有自身原因。目的就在于从自身出发做出改变,从而扭转不利局面。一些通用的建议虽说有时确实有效,但如果能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观察个人的具体情况,就意味着可以因人制宜地制订出明确的计划。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大脑中统管压力应对的区域——前额皮层。

什么是前额皮层

从解剖学来讲,前额皮层是额叶的一部分,而额叶位于大脑最前端。

前额皮层位于大脑的正前部,它的作用就好比公司里的总裁或乐团的指挥,处于绝对领导地位,一切功能的执行都由前额皮层统筹,如进行思考、做出选择和制订计划等。

在人类演化的漫长历史中,前额皮层经历了长久的发展。最近的研究表明,做冥想练习可使其体积进一步变大。

前额皮层的能量消耗非常巨大,也容易疲劳。过多的压力会削弱其能量消耗的效率。

做事的轻重缓急

斯图尔特认为,凯特的当务之急是要理清待处理事物的轻重缓急。他询问了凯特对这一问题的想法,问她是否实践过以及效果如何。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做事情应该要分轻重缓急,但很少有人能在具体工作中有效地贯彻这一点。

由于凯特对轻重缓急的实际原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她虽然做出了努力,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她在开始着手处理工作前就已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然后在没有考虑周全的情况下盲目地直接开始工作。这样做的弊端是会消耗宝贵的前额皮层能量,加速疲劳。前额皮层的作用本应该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如果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了有限的能量,那它在完成本职工作时势必会捉襟见肘。

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是很费神的,所以我们只有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才能想得周全。那注意力要怎么集中呢?这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办到的。一个人在专心致志地做事,或者全情投入地学习,抑或认真地在关注某人或某物时,额叶会对大脑发挥较强的约束作用,防止注意力游移到其他事项上。在这个过程中,额叶充当着屏障的角色,隔绝了身体其他部分传递来的任何不相关的信号、情感和环境因素。这道屏障将任何知觉和运动信号都暂时平息下来,也就是说,人们在集中精力时,能感到内心非常平静,而在极端情况下,人甚至会陷入一种出神的状态。

做事要有谱

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有怎样的实际好处呢?当一个人做事的效率和有效性达到最佳状态时,会进入一种类似于“心流”的状态(真正的“心流”状态有好几个方面,不一定会全部体现出来。——译者注),即内心感到无比平静,世间诸般纷扰似乎也不复存在,不会再体会到大喜大悲这样强烈的情感。此时此刻,一个人脑海中所关注的事情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清晰地突显出来,此时个体甚至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科学家认为这个过程如果用电子设备做类比的话,就相当于降低了信噪比。你可以想象,这种状态在想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时是多么有用。例如,凯特在撰写晋升报告时,如果她的前额皮层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会感到放松、专注,在不被其他杂七杂八的工作时不时干扰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完成眼前的事情。这样写出来的报告能反映她的最佳水平。

神经科学家认为,人在着手做某件事前,会对所要做的事在心里先有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认知往往直接与当事人的情感和动机有关。一个人在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后,就清楚要在何时及何种情况下优先做何事,心中就有谱了。

判断一个人能否做到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的另一个方面,是看他能否放弃即时满足而选择延迟满足。就是说,我们在安排做事的优先级上要更多地取决于它们能带来的客观结果,做也要做有意义的事情。你是否曾经想成为那种常去健身房健身的人?或者羡慕那种能静下心来打坐冥想、吃很多蔬菜、身体健康、能轻易记住别人生日的人?但事实上,你却发现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迟迟未能迈出那关键的第一步——左右你选择倾向的仍旧是额叶。你不去健身房健身并不是说你不想练就强健的体魄,毕竟人人都希望拥有健美的身材。然而,实际情况更复杂。你迟迟没有行动起来,可能是因为大脑认为去健身的人往往人际关系不好,例如,你所认识的定期去健身的人恰巧大多都是要么单身,要么和另一半关系不好;也可能是你在健身时非常卖力,以至于接下来几天每每发笑甚至在走路时全身都被牵扯得酸痛不已;甚至可能单纯因为你追求的是其他的东西,例如,每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边喝小酒边放松的惬意生活,你对这种享受的热爱远胜于锻炼。

棉花糖实验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吗

斯坦福大学所进行的棉花糖实验意在根据一个人在年幼时的表现推测其今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1972年,一位名叫沃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的心理学家对600名左右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这项实验。孩子们被一个一个地带进没有多余干扰的房间里,他们被告知可以坐在椅子上,从桌子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零食吃——有奥利奥饼干、棉花糖和脆饼干。他们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开吃,吃完后随时按铃,以示结束;二是放着眼前的零食先忍住不吃,等研究人员回来,可以得到第二份零食。孩子们在等待中的表现可谓千姿百态——有的用双手遮住眼睛;有的紧拽着自己的辫子;有的抚摸着零食,像在照顾它们似的;有的甚至开始踢桌子;还有的似乎不再被零食所吸引。

最终,有1/3的孩子做到了延迟满足,如愿获得了第二份零食。这个结果很有意思,但后续研究结果更发人深省:能够等待15分钟的孩子,其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得分比只能等待30秒的孩子平均高210分。

预想终局

一个人能否做到延迟满足,或者说是否拥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与其今后获得的成就有关。前额皮层在解决抽象问题和坚定目标方面起着作用。耶鲁大学近日对103位被试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表明,能做到延迟满足的人往往可以更清晰地预见未来会发生的事情。研究员杰里米·格雷(Jeremy Gray)称:“有远见的人更易成功。”

凯特现在的状况就是,工作时一心想着仅仅完成任务,不断地用即时满足感麻痹自己。然而,这样做事的方式是无法令她一口气完成比较困难的任务的。而她本来可以将这样的任务拆分为好几个部分,逐一处理。

提高生产力的经典理论认为,做事前要首先预想到结果。棉花糖实验则印证了对终局预想的重要性。在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了解到,前额皮层对该能力强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千上万的实验让人们了解到,一个人在执行认知功能时会使用前额皮层,这些实验包括经典的脑部扫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者通过研究大脑有损伤的人,如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发现人在大脑的前额皮层受到伤害后,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在本章后面的内容中,我们将讨论为了使前额皮层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凯特可以做出哪些尝试。

前额皮层

那么,促进前额皮层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前额皮层状态不佳时,一个人会有以下感觉:

• 有气无力;

• 昏昏欲睡;

• 缺乏创意;

• 容易分神;

• 无法有效地完成一件事;

• 总有负面的想法;

• 做事没有条理;

• 健忘;

• 过于情绪化。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前额皮层处于极佳状态,则将会有如下表现:

• 对诸事留心;

•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

• 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

• 做事有计划性;

• 能按计划行事;

• 可轻易地集中精力。

前额皮层在疲劳状态下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在这种状态下,以上提到的一切消极表现都可能会发生,做事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效率也将非常低下。一个人在这样的状态下一整天都不会顺利。也难怪有人会将其归咎于时运不济,不自觉地按老习惯做事了——这是生存机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人们发现自己对他人吹毛求疵、过于苛责时,往往就是大脑出了什么问题。这并不一定就是大脑的某个部分亢奋所致,而可能就是前额皮层状态低迷引起的。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具有许多功能,包括对信息的反馈和刺激,它对人的记忆和注意力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大脑利用或释放多巴胺的能力减弱,说明大脑中的其他区域仍处于较活跃的状态,此时个体无法专注于某一件事。这样便会使人做事举步维艰,越想集中精力,实际的效率却越低。

蛋糕和沙拉实验

斯坦福大学教授巴巴·希夫(Baba Shiv)曾开展了一个卓有成效的实验。他认为,“认知负担”可能会对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造成影响。所谓的“认知负担”是指大脑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状态,大多数职场人士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首先,他让一半的志愿者记住一个两位数的数字,作为低认知负担参照组;而要求另一半志愿者记住一个7位数的数字,作为高认知负担对照组。然后,两组志愿者被告知去往大楼中的另一个房间,路上会路过一张摆着巧克力蛋糕和水果沙拉的桌子,每个人要从其中选一样。在高认知负担组中,有59%的人选择了蛋糕;而在低认知负担组中,只有37%的人选择了蛋糕。

对此,希夫推测,如果要记住7位数的数字,就需要使用更多的认知资源,而这会导致我们控制冲动的能力被削弱。从解剖学上讲,这样的观点是言之有理的,因为主管记忆数字和自我控制的部分都位于前额皮层。通常帮助我们理性地选择健康食物的神经元或者说脑细胞被挪去记忆数字了。于是,我们变得忠于本能冲动,脑海里不由得冒出了“嗯,那就选巧克力蛋糕”的想法。

确定轻重缓急的实际做法

现在看来,凯特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埋头做事之前弄清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才是最优先的事项!于是,凯特决定每天早上都花10分钟的时间想清楚处理事情的顺序,并对每件事的最终结果做出预测。

凯特严格贯彻了这个做法,她在日记中会写清这10分钟内所做的安排。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其实有许多种方法,凯特发现,在脑海中将所有事项预先设想好,列一张清单对她来说比较有用。接着,她会甄选出其中的几个作为当日需处理的重点事项。再然后,她微微合眼,设想自己完成每件重点事项后的所见、所闻、所想,在这个过程中,她便和这些任务在神经学层面上建立了牢固的联系,甚至还可以大致推测完成每项任务需要的时长。做到心中有数后,凯特就可以凭直觉对各个任务以最优顺序做排列,而不必当天完成无法完成的所有事项,选择将一些事项延后到第二天或以后去完成。

如果刚开始你并不了解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重要性,那也没关系。斯图尔特教练建议以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尝试。选择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对待科学实验的态度认真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自说自话地做任何调整和妥协,仔细体会这种策略对自身是否有效。两周之后,对进展情况和可以改进之处做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新的参数,同样以两周为一个周期开始新的尝试。

新的事态

凯特接起另一位客户的电话后,又开始感到不安,在通话过程中,她得知了之前未曾听闻的新情况。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想象一下你的老板或同事向你交代了一些新的事情,在现实的冲击下,你全身上下不由得打了个激灵,你不由得对这些新事情在意了起来。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体内有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正在起作用,关于这个问题稍后再议。先看看大脑中哪片区域正在受刺激。

新鲜刺激的影响

在受到足够新鲜的刺激时,一个人的前额皮层会被彻底唤醒,其运作速度也会大幅提高。对此,一位名叫马库斯·赖希勒(Marcus Raichle)的神经学家进行了数个实验来探究其中的奥秘。他给被试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他们为眼前所给出的名词配上合适的动词。在接受任务之初,被试的额叶血流量达到了最高水平,这表明该部位进行了很多活动;而在之后执行同样任务时,额叶的血流量明显下降,也就是说额叶在后续过程中的参与度非常低。再然后,被试又被布置了一项稍稍有别于第一项任务的新任务。此时,额叶的血流量再次增加,但未达到最初的水平。

总结:人在接受新鲜事物时,额叶会发挥相关的功能。人更容易记住新鲜事物,对接受新鲜事物的参与度更高。

人在应对新鲜事物时,额叶会处于紧绷状态。这时则需要将其他事项尽可能地简化,减轻这些事项对自身造成的压力,否则人就会陷入前文所述那种不堪重负的状态,做任何事情都会感到举步维艰。在凯特的认知中,她将所有事情都合并在了一块儿,而这样做并无益于大脑处理新信息。无论面对何种形式的新信息,最好的办法便是将其继续拆分为更为细化的信息。完成这个步骤后,你便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新信息的本质,并将其和你原本熟悉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如果你不想在新事物上消耗过多的脑力,那么不如试一下这个方法吧,因为它对额叶能量的消耗不如直接应对新鲜事物时那样大。

举个例子,当有人要求你构思发表文章的内容时,如果你以前从未发表过文章,那为了满足这一要求,你的额叶将进入高速运作状态。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如果你同时还要考虑怎么写各种各样的报告、安排参加会议的人员和下个月去度假的事情,大脑就会很容易变得不堪重负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将“推特”平台这件新鲜事物和你所熟知的“领英”平台联系起来,毕竟这两个社交平台颇有相似之处。人们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心里不免会打鼓,自然而然就会去寻找可以联系起来的熟知事物。例如,凯特现在碰到这样的问题时,会不自觉地想:我这么熟悉领英,那么推特也八九不离十吧?

一心多用还是专心致志

一心多用的做事方法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以凯特为例,她在工作场合、家里,甚至在床上休息消遣时,几乎都不会老老实实地专心做一件事。从过去著名的黑莓手机到现在的苹果手机,技术的发展一直在诱使人们一心多用。在办公室里边打电话边回邮件这种行为对凯特来说根本就是常规操作罢了。现在,她甚至练就了边跟母亲通电话、边做饭、边在笔记本电脑上刷脸书,还在手机上查阅工作邮件的“绝活”。同时,一旁的电视还在播放着令人放松的节目,她认为这能帮助自己“放空心灵”。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不出什么事才怪呢!

前额皮层每次只能处理一条信息,就好比一位称职的乐队指挥,同时只能专注于一首乐曲。指挥从不会在指挥完一段乐曲的某一个小节后,接着指挥另一段乐曲的八个小节。当指挥决定演奏另一段乐曲时,所有演奏者都只得放下各自手中的乐器,在曲谱上找到该乐曲的位置,再拿起乐器开始演奏。这个切换的过程会浪费很多时间、消耗大量精力。同样,如果指挥企图同时练习两段乐曲来节省时间,肯定会使局面变得一团糟——每段乐曲势必会有几个小节被遗漏,让人不明所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这两段乐曲都不能被很好地演奏,演奏者在整个过程中也是疲于应付。以上这个例子正是凯特一心多用时发生的情况——她只不过是草草扫视了邮件,而且听漏了客户在电话里所说的一些事情。就结果而言,她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体力,使自己变得筋疲力尽。

一心多用——也许是你工作效率的大敌

数学心理学教授戴维·迈耶(David Meyer)曾召集了一群年轻人,测试他们在做不同事情时进行快速切换会发生的情况。具体的实验项目包括解数学题和识别图形。与做完一项再接着做另一项相比,当他们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切换时,准确度和速度都会降低。其中一些人在一心两用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的时间多出了50%。放在现实中试想一下,一个人工作12个小时,却只能与另一个工作8小时的人取得相同的结果,而且前者犯的错误还更多,也不及后者那样有条有理。对此,有人认为:“一心多用的做事方法不仅影响了一个人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度,而且对流畅度和条理性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工作中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专注于一件事上,这样才能提高做事的效率和有效性,生产力也会更强,实际效果远胜过一心多用。

开会就专心开会

常有公司职工对我诉苦:“又想开好每一场会,又想处理好接二连三的邮件,压力太大。”各种各样的会议和电子邮件实在是太多了。一般开了一整天会之后,职场人士会发现邮箱里积压着数百封待处理的电子邮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难道真的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才能完成工作吗?

这样的问题仅从管理策略的维度上考虑是解决不了的。这需要公司内部从整体上对公司文化和工作方式进行转变——没事少发邮件、少开会,哪来这么多杂七杂八的工作要做啊。有些公司看到我这么说可能会无法赞同,但这些公司真希望自己宝贵的员工为了工作,把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丢在一边、不管不顾吗,非得把他们弄得精疲力竭、烦躁不堪才罢休吗?他们要是被工作折磨得心脏病发作怎么办?我们必须记住,生命中还有很多比工作更重要的东西。

一味让员工加班加点工作的公司,对员工的身心健康没有半点尊重。

大脑的可塑性

迈克尔·梅曾尼奇(Michael Merzenich)是一位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者,而神经可塑性可能是切片面包问世以来最值得玩味的东西了。本书第3章会对此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目前对凯特来说,她要知道自己的大脑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改变。

凯特从小练习弹钢琴,到现在已然成了一位优雅、有气质的钢琴演奏者了。不过她并非天生如此。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在练琴时仿佛用上了整个上半身的力气,脸部表情也是紧绷的,手肘和肩膀每敲击一个音键似乎都要抖三抖。在那时,她在演奏每个音符时都要调动大量的神经元,而现在,弹奏时她只动用已经训练有素的神经元就够了。很显然,这样的效率要高得多。

猴子实验

梅曾尼奇以对猴子所做的多项实验而闻名。在其中一项实验中,他训练猴子用一定的力气,在一定时间内触摸旋转中的圆盘,然后奖励猴子一小段香蕉。研究者在实验前后分别对猴子脑部的情况做了图像分析,并发现了一些颇有意思的事实——猴子大脑中特定部位的总面积变大了。该结果不无道理,由于要更频繁地处理任务,大脑中的很多资源都被调用了。此外,在训练的过程中,单个神经元的接受域变得更小也更为精确,只有在指尖上的相应一小部分接触到圆盘时才会起反应。到最后,只有那些被训练出来的起精确反应的神经元才会参与此任务了。

这也正是令人着迷的地方。梅曾尼奇发现,随着这些受过训练的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效率提高,它们处理信息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意味着我们的思维速度具有可塑性。通过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重复训练,神经元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也不需要在切换两种动作的过程中休息太久。试想一下,如果你思考的速度能加快,是不是会让自己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做起事来是不是也如有神助呢?此外,神经元反应速度加快后,即便遇到速度较快的沟通交流,其内容也可以更加清晰地被输入大脑,除了让你得以跟上原先难以适应的快节奏外,最终还能形成一个更为强大的脑部网络。你将发现自己记忆事物的能力也就稳步提高了。

有关大脑可塑性的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在大脑内发生的正向变化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关注才能够长期维持。所以,如果凯特想要长久地保持这样快速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就需要有意识地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只要付诸实践,这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一个人若是能严格地秉持这种做事的态度,那么在开会的时候就不会走神,在朋友说话时也能全神贯注地聆听,观看重要比赛时也不会漏掉任何细节——此时,你的注意力正全部集中在眼下发生的事情上,你处于一种全情投入的状态。你现在可能会想起以前在注意力相对没那么集中的状态下,自己经常会记不牢所阅读到的文字内容。这是因为你当时可能同时还在考虑午餐吃什么、周末干什么之类的无关紧要的事情,或者想着接下来还要继续看另一份重要文件等,精力处于分散状态。上述便是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和无意识地走马观花般做事之间的区别。

大脑有一定的灵活机动能力

凯特开始犯嘀咕:人的注意力到底能不能在不同事物间快速切换?斯图尔特教练则利用这个机会在凯特的大脑内建立起了对她来说最行之有效的做事准则,只要凯特能心悦诚服地照单全收,便能见效。

人的大脑能够以稳定的方式持续进行一系列心理活动,如阅读电子邮件。在一段时间内如果只做这一件事,人们一定能做好。然后,它可以快速切换到另一些活动中去,也同样以稳定的方式进行,如听同事说事情或者打电话。我们将大脑的这一特性称为“动态稳定性”。一个人在一心多用的时候,他的脑力不得不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快速地来回游移,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动态稳定性产生作用的方式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它一般会被认为与两种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受体有关。

耗人心力的电子邮件

各大公司都在使用这种耗时、费力的工具。

除了必要的情况之外,不要向别人乱发电子邮件。

周末不要发邮件给别人,以免周一一早邮箱里积满邮件的情况发生。

激发自己的潜能

针对凯特目前的情况,斯图尔特教练意图借鉴曾经的一项特殊实验来激发凯特大脑的潜能,帮助她在变得不堪重负之前能多处理一些事情。斯图尔特知道凯特很想获得晋升,于是他以此作为切入点,匹配到了前人研究中与凯特的现状最相近的研究和应对方法。凯特有时觉得有太多更要紧的事情要做,平时不该约朋友出来玩,或者去剧院看演出、做按摩等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浪费有限的时间。斯图尔特则想让凯特认清,她的问题并不是时间不够用。如下这个实验便是答案。

小鼠生活环境实验

20世纪70年代,一位名叫比尔·格林诺(Bill Greeno ugh)的神经科学家对小鼠及其生活环境进行了数项实验。实验中,一组小鼠分得了一根短稻草独自生活,无事可做;相对而言,另一组小鼠的生活环境则内容丰富得多——有健身轮、梯子可以做运动,还有同类可以互相交流。格林诺称后者“相当于生活在迪士尼乐园”,很快它们的身体状况和社会生活的活跃程度就会远胜前者,达到实验用小鼠所能达到的极限水平。

小鼠们的脑部检查也呈现出非常有意思的结果。对生活环境内容较为丰富的小鼠来说,它们脑部起连接神经元作用的突触数量比另一组多出25%。小鼠脑部的突触数量越多就说明它们越聪明,能更快地在迷宫实验里找到方向,并且能够更快地记住地标位置。

为减少头脑不堪重负情况的发生,我们既要考虑解决燃眉之急的短期策略,也要考虑能降低问题出现频率的长期策略,这样做十分重要。要想让自己对自身状态的掌控变得更加游刃有余,就必须好好地更新一下大脑运作的方式,这样,日后才能更轻松、快捷地解决问题。

具体行动

凯特决定根据自己在教练课程中的所学所想做出一些改变。她将所有想改变的事情都列举出来,并以周为单位开始一项一项地尝试。如果在一周时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她就会在第二周继续努力直至有所改观为止,而不会急于开始另一项。她认为,与其将这些事情称作“待做事项”,不如说是“具体行动”来得更有启发性和让人感到振奋。

凯特的具体行动清单

• 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写晋升报告。但在这个过程中,要彻底免受电子邮件和电话的干扰。

• 定下每天处理电子邮件的时间段:上午10:00—11:00、下午2:00—2:30、5:00—5:30。

• 如果在定下的时间段内来不及处理完所有电子邮件,之后再安排其他时间段完成剩余部分。

• 在周日晚或周一早晨确定本周的主要工作重点。

• 每天晚上花10分钟时间考虑第二天要优先处理的事项。

• 每天早上都要再次确认前一天晚上制订的计划,确保自己已明确优先事项,并在第一时间将其完成。

• 尝试一次只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并将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在这件事上。

• 每周去做一次按摩。

• 在两周内严格贯彻列表内所有事项,然后再评估成效。

避免陷入不堪重负状态的小贴士

• 到了晚上就关闭手机中接收电子邮件的功能,让大脑在第二天早上开始工作之前得到充足的休息。

• 优先处理一周内要完成的重大工作事项,然后再处理当天要做的日常工作。若想弄清楚某件事是在前一天晚上还是第二天早上做才比较适合,多做尝试就知道了。

• 电子邮件只在特定时段查阅。

• 不管就眼下还是长远来说,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都大有裨益。

• 自己决定是否要做自己时间的主人。认清自己的主观意愿才是决定如何安排时间的主导因素。

• 自己要深入剖析自己的状况,弄清陷入不堪重负状态的原因并极力避免。

避免陷入不堪重负状态所能带来的好处

• 在不受电子邮件或电话打扰的平静状态下容易想出好主意。

• 能节省以前每次在开始着手新工作时,却不由自主地考虑下一步工作该怎么做所浪费的时间。在完成新工作时也会变得更加专注,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已经准备了一整晚了。

• 在干扰被消除后,做事的效率和效果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 对自己时间的掌控更为得心应手,对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也相应地得到了提升,从而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