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与陪体 视线正中呈主体

位于西藏林芝地区的南迦巴瓦峰,自从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雪山”之后,众多的摄影人就开始纷至沓来,不畏惧路途之艰险,忍受着行程之漫长,都欲睹这把“直刺青天的长矛”之风采,领略那“雷电如火燃烧”的雄魄。

主体与陪体属于形象思维式构图的一类,即艺术创作的主从结构。如中国山水画中的主峰与众峰,书法的主笔与次笔,西方风景画焦点透视的中心位置与周围部分。要特别说明的是,风光摄影中的主与陪指的是表现形式,而非具体内容。在形式上引入这二者,其目的是以突出视觉中心,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体,并不能理解为主体重要,陪体就次要。

中国山水绘画理论认为,在表现大场面的景物时,透视关系不能过大,而要缩至最小,这与西方绘画思想大相径庭。国画大师李可染在他的教学片《峰高无坦途——李可染的山水艺术》中,比较鲜明地指出:“你要画泰山,但你近处有一棵树,按透视来看,它可能比泰山还高,这怎能表现出泰山的雄伟?”因此,我们在大场景的风光摄影创作中,不要为了强调透视感而将主次颠倒。但减少了透视感,画面的纵深又如何来体现呢?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法:

一、在构图时,舍弃眼前的近景,把中景作为近景,这样既有纵深感,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远近大小的差别,从而突出主体。

二、在上方的云彩上下功夫,要耐心等待时机,利用晚霞的黄红色和天空的蓝黑色形成对比,即利用颜色暖进冷退的原理,使空间产生“膨胀感”,加大画面纵深。

三、如果没有彩云,使用减光滤镜,并选择光线较暗的环境下,用半小时以上的慢速曝光,让雪峰周围的云层流动起来,也能增加画面的深度。

画面中何为主、何为从,这是摄影创作伊始就必须想明白的根本性问题。在这张照片中,雪山主峰为主,其他为从,特别是云彩,虽然绚丽,但作为陪体,不能过于抢眼。画面的正中,只能放入主体——南迦巴瓦主峰,才能让观众的视线聚焦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