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自有力量:学校心理咨询师讲述的99个成长故事
- 蔡素文
- 2843字
- 2021-04-05 05:12:16
七、禁止的背后
最近有政协委员的提案引起网上热议,他们认为应该禁止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因为不少家长认为,智能手机会导致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危害十分严重。还有家长认为孩子进入了游戏群,交了“坏朋友”,智能手机是罪魁祸首,必须要禁止。但是,在下定论之前,我们是不是要先看看沉迷背后的原因呢?
19.看见“禁止”背后的丧失
【案例】
最近米丽迷上了网络上的一款族群游戏,她是群里的一个呼风唤雨的族长,天天沉溺在这种“好”感觉里,为此她没有完成寒假作业,开学第一天也旷了课。家里的空气一下子凝固了,妈妈要求家里所有的人都监督米丽,禁止米丽接触电子产品。那一天,妈妈正在做饭,一转眼发现放在桌上的手机没有了,跑到米丽的房间一看,米丽正在拿手机玩那个族群游戏。妈妈气不打一处来,抢过手机说:“已经警告过你了,禁止你玩手机,你没有听到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米丽竟然冲上来与妈妈厮打在一起。米丽的妈妈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之前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跑哪里去了?此刻竟然会为了一只手机打自己的亲妈!
【分析】
心理学上有一个“禁果效应”,就是说越是禁止的东西,越是让人想要得到,这是由单方面的禁止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如果来深究这一心理现象的背后根源,其实是孩子内心某些能力的丧失,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的丧失。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改变行为是由内而外的,发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是首要目标。自控力的丧失背后是一个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的崩塌,生活无意义、生命无价值、未来无目标。所以,不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无菌”世界,而是要增强孩子自身的免疫力,而这种免疫力来自于让孩子拥有一个强大的自我。
【支招】
体验成功让自信从内心长出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成功才能使自己拥有真正的自信,这一种从内心长出来的自信,在长时间里都是有能量的。所以,要让孩子尝试不同的体验,不仅只有学习;家长要辩证看待成功,要看见孩子的努力与美好,如此方能让他们获得尊严与力量。
培养意志力让自控力循序渐进:自控力是人类最与众不同的能力,常常体现在“我要做”与“我不要做”之间的博弈,要关注“我要做”的目标会带来的积极意义,也要能够预见“我不要做”的那一些负性行为的后果,对于负向行为,从减少到暂停再到转移,这是一个慢慢来、循序渐进过程。
20.刻意训练给信念带来希望
【案例】
林建经过了整整一个学年的调整,勉强从游戏世界中拔了出来,来到了学校,试着过正常的校园生活。对于林建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开始?他能不能真的放下手机?他不知道!因为他对自己实在没有太大的信心。幸好他遇见了王老师,王老师撇开手机不谈,只给了他目标、反馈、挑战3个关键词,然后将这3个关键词反复训练。王老师告诉林建,改掉一种坏习惯,形成一种好习惯,其实跟玩游戏是一样的:找到生活中的一个训练项目,制定目标,达成目标后进行反馈,然后再通过目标加码给自己新挑战。王老师协同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一同来完成这一套方案,训练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人掌控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掌控。接下来的日子,林建的生活从一团混沌,慢慢地变得有节奏感。制定一个行为训练的小小目标,然后记录自己的达标过程并且进行反馈和整理,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潜力,然后再制定新的小目标,就这样一小步、一小步地慢慢前进。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学年之后,林建对于手机的依赖开始有些好转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开始有了信念:“我还是有希望的。”
【分析】
“刻意练习”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其观点的核心假设是:即使是专家级水平也是逐渐训练的结果,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在调整与改善的过程中要从小处着手,强调“小”与“系列”。强调“小”是因为制定“小”的目标,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这一种成功会带给孩子内心的自我价值的信念;强调“系列”是因为训练有周期性与持续性才可能看到训练的结果。
【支招】
改变的“小”目标要明晰:如果说制定的目标是:每天阅读一小时、每天运动一小时、每天家务一小时等诸如此类,这样的目标等于没有制定,制定目标一定要具体到时间地点,甚至还可以写上监管人员及奖惩措施,如:每天早上6:20~6:50书房阅读(自我监控)、19:30~20:00书房阅读(自我监控),只有制定具体、明晰、量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去检查、管理、控制与反馈,这样的训练才可能形成习惯。
“系列”的任务循序渐进: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能够从一个单项的训练入手,最后形成系列训练。通过单项的训练让孩子看到目标规划的意义、看到行为改变的规律、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慢慢再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给自己制订训练计划的能力。改善的过程是能力积累的过程,也是产生自我积极信念的过程。
21.生活细节唤醒自我意识
【案例】
从补习班回家的路上,看看面无表情的洪毅,妈妈的内心又是一声深深的叹息。不想学习、不想上学、整天沉迷于网络。近两个月来洪毅已经不去学校了,妈妈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向单位请假,天天在家陪他,然后象征性地把他送到课外补习班学习。在洪毅妈妈的内心里,只是希望他能出来走走,与那个游戏有短暂的隔离。为了延长隔离的时间,今天妈妈建议母子二人不开车回家,而是走路回家。起初洪毅并不答应,后来在妈妈的坚持下,才勉强答应了。回家的路上,他们看见了流浪猫蹲在栏杆上在偷看他们;看见公园里有老人家拄着拐杖在乐滋滋地遛鸟;看见一个小孩在玩滑板车,摔倒了哭了两下,又滑了起来;看见好多人行色匆匆,在为学习和生活奔忙。洪毅的妈妈感慨地笑着说:“你小时候也是这样一个玩滑板的孩子,摔多少跤也摔不怕。”说完这一句,妈妈居然发现洪毅的脸上有些许久违的若有所思的表情。
【分析】
心理学专家丹妮尔·爱因斯坦认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以及散播的信息会促使人们的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所以人们容易对智能手机上瘾。也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更容易受诱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尽量丰富一些,提升孩子审美的感知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细节中的美好。若是孩子的现实生活已经是有滋有味、丰富多彩的了,那么他们又何必要逃遁到游戏里去呢?
【支招】
安排家庭活动令生活多彩:家庭活动考量的是父母的生活品质观,家庭活动可以有很多,看书读书、下棋游戏、看电影展出、旅行摄影等。品质不在于有多大的花费,而在于全家人一起来,高专注度的投入,过程中彼此真诚互动,感受来自家庭内部的美好连接。
用心感受体察生活细节之美:体察生活细节之美考量的是父母对生活的感知力,需要全家动起来、走出去、记下来、说出来,生活中常常藏着太多令我们感动的细节,这一种对于生活细节中的美的感知能力,是游戏中所没有的。
遇到状况,不主张简单粗暴地一味“禁止”,应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对于中小学生手机的使用,在某一些特殊的时间、场合,还是有禁止的必要的。如果已经发展到“游戏障碍”,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