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

一般的理解,自由贸易区就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地区。自由贸易即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涉、限制,允许商品货物自由输出输入,并减免关税。自由贸易区(包括自由港等)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且经久不衰,方兴未艾。本文试图就海南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作一学术上的探讨,以请教于大家。

一、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于必要性,我们可以从自由贸易区的历史作用和当前国际、国内及海南岛的形势变化这两方面来看。

马克思说:“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他还认为,“自由贸易扩大了生产力”,而且,“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1)。在1886年,恩格斯就认为美国已经有力量和有必要实行自由贸易,他指出:“我确信,如果美国实行自由贸易,它十年以内将在世界市场上打败英国。”(2)在这里,我们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话的时候,应该看到世界形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对自由经济区颇有研究的加拿大经济学教授赫伯特·格罗贝尔,在谈到自由经济区为什么取得巨大成功时说:这是由于“自由经济区有选择地减少限制性管理措施”。他还认为,“建立自由经济区是经济繁荣和重新振兴的一个因素”,“对于所有的工业部门而言,建立自由经济区可以导致一次技术革命”(3)。这里,是对自由贸易(经济)区历史作用的抽象概括。

再举几个实例。1973—1982年,菲律宾非传统商品的出口值占全国的出口总值比重由14%上升为50%,其中,出口加工区的比重也由0.045%上升为11.13%。(4)开辟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重要方式。比如,巴西亚马逊地区的玛瑙斯(属于“落后地区”),1967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时仅有30万居民,到1978年发展为近100万居民,并拥有由200家工厂组成的工业区和6万名工人,还将成为巴西电子工业的主要基地。对墨西哥的边境自由区来说,已成为继石油和旅游后的第三大收入支柱,并提供上百万人的就业机会。

现在,形势的变化是海南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候了。最显著的,一种从外到内、从南到北的形势逼迫着海南。表现在:就在海南四周,“三个日本”(5)在互相追赶,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特区在迅速发展。它们的一个突出优势是,“三个日本”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建有很多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并且正从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代向资本、技术密集的第二代转变。而14个沿海开放城市正在纷纷建立技术开发区,以使其“更加开放”。

海南呢,开放至今仍未能给人一个明朗的印象(或概念)。早些时候说“不是特区的特区”(那又是什么?总得有个名称呀!),现在又说要“实行类似自由港的政策”(体现在什么地方?)。这种极为含糊的说法,加之立法又很不健全,是不利于“进一步开放”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不上不下。国外投资者并不看东道主在口头上做出多么漂亮的许诺,而是看法令的规定如何。说海南是“不是特区的特区”是因为它给投资者很多“优惠”。实际上,海南所谓的土地使用费比深圳便宜,劳动工资比深圳低,而由于投资环境差、劳动力水平低、能源紧张等几乎把这些“优惠”抵消。而在税收方面,远不如一些地区“优惠”。海南对外商投资的免税期为1—2年,而新加坡则为5—10年,泰国3—8年,马来西亚2—5年,毛里求斯的路易斯港对来料加工免税期高达10—20年。而斯里兰卡的卡图纳亚克投资促进区不仅免税期达10年,还提供99年的租期。这里还暂且不论海南这种“一刀切”优惠待遇,没有体现出对投资项目的限制或鼓励。

这就使得,海南若不改变现在这种含糊的开放方式(也就是使海南“更加开放”具体地体现出来),不要用说是赶上发达国家(地区)的行列,就是跟上沿海城市的开放步伐也难。在我国开放的19个岛、市中,海南岛最特殊,表现在,它不是一个几百平方公里的“城市”,而是一个很大的传统的“农业社会”,“第一次产业革命”在这里还没有完成。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工业,农业技术水平也很低。而偏偏70%的国民收入和80%的就业机会来自农业。同时,它的陆地面积是其他18个开放城市面积总和的2.2倍。可是,有人说,这么大的面积对外开放世界上尚未有先例。这要看怎样理解。且不说以“欧洲共同体”为核心的几乎包括所有西欧国家在内的“西欧自由贸易区”(这个区拥有近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25%,区内实行贸易自由化)。从东盟各国看,马来西亚建有18个出口加工区,菲律宾有5个,并计划再设立12个,而印度尼西亚则在新建自由贸易区,试图成为第二个新加坡。而与海南面积大致相同的台湾,也建立有4个出口加工区和1个科学工业园区。而建立这样的“区”,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或表现。

海南建立自由贸易区,还是岛内开放形势变化的要求。这种变化表现在,与岛外(尤其是港澳)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第一,供应岛内的一些生产和生活资料,逐渐由从大陆进口转为从港澳进口为主;同样,海南的工农产品也由供应本岛转为向港澳和大陆出口为主。第二,随着对外开放,海南接待的海外人士越来越多,供应进口的商品和使用外汇的也越来越多。这样,海南市场将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但格局对其是不利的,因为按现在的趋势,它将大量进口工业制成品和工业原料,出口大量的工农业初级产品。由此,我们就面临着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格局;二是要改变目前那种不适应海南市场变化的体制。

此外,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是否还可以做这样一种可以认为是幼稚的假设:台湾当局为应对香港“九七”问题,正在计划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吸引港资,甚至想取其地位而代之。那么,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影响台湾,二是借此引进更多港资。目前,海南不但大量出口工农产品给港澳,而且近几年利用的外资有86%是来自港澳。

以上我们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在此,再简单地提一下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表现在:

第一,四面环海,便于管理。

第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资源,发展资源加工业有很大优势。

第三,目前所进行的以交通、能源为重点的开发,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海南的投资环境。

第四,沿海有10多个港口,其中有不少是天然良港,发展海运业很有潜力。

第五,中国大西南、大西北以及南海石油的大规模开发,将为海南提供发展转口贸易、修理业和加工业很好的机会。

第六,海南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更不用说是体系,因此,建立自由贸易区谈不上对岛内民族工业的破坏和对市场的冲击(500多万人的海南市场对于10亿多人的中国市场来说算不得什么)。相反,正如赫伯特·格罗贝尔说的,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来使所有的工业进行一次“技术革命”,对那些长期亏损而又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在自由竞争中,彻底实行“关、停、并、转”。

第七,海南的农业迫切需要以工业、贸易的发展,来一次刺激。因为农业生产的增长除技术外,主要还是通过扩大市场和提高价格来实现。要扩大市场,就必须发展贸易。农民如果为廉价的制成品所吸引,就会生产更多的农产品,以便有足够的收入去购买它,及早地建立工业,就会创造条件刺激农民扩大粮食和原料的生产。(6)

第八,海南是占中国领土面积不到0.4%的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有一个坚强的人民政府作后盾,有一个对外资颇具吸引力的巨大的潜在市场的“王牌”,发展的前途是极为光明的。等等。

二、模式的选择与修正

海南自由贸易区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面向贸易的自由贸易区。因此,这就存在根据海南的实际对各种各样的模式进行选择与修正,以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自由贸易区问题。

自由贸易区(或广义上说的经济特区)的形式(类型)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从对外贸易关系看,主要有进口替代与出口主导(包括资源加工出口和制成品出口主导)模式,这是一种无形的模式;再从管理程度和性质看,主要有面向生产的出口加工区(包括工业自由区、科学园区等)和面向贸易的自由贸易区(包括自由港、免税区等)。因为,这些区都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立,所以我们又可称为有形模式。而从“三个日本”看,它们长期推行“出口第一”主义,以出口来带动经济的运转,同时,又建有大量的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因此,有形和无形的模式是紧密联系、同时发生作用的。而且,有形模式是最根本的(它本身就要求实行“出口导向”)。那么,海南应该选择怎样一种模式呢?以下问题必须首先考虑:

第一,海南自由贸易区必须考虑对热带资源的开发、加工与综合利用,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出口竞争能力。这就使得它不仅仅是一个“自由港”(即以搞过境贸易,增加劳务收入和就业为目的)。

第二,海南自由贸易区必须考虑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这就使得它不仅仅是引进技术设备,进行加工、组装,扩大出口。

第三,海南自由贸易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海南经济,促进“四化”建设。这就使得它不仅仅是进行“贸易”,还要进行“开发”,也就是资源的开发、产业的开发、技术的开发和智力的开发。

第四,海南自由贸易区还必须考虑与现在规划的6个经济小区的密切联系。

把握了以上四个要点,一个明朗的模式也就出来了。我们认为,海南的对外开放模式也就是要建立一个同时具备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功能的全新的综合型的自由贸易区。这样的自由贸易区在世界上并不鲜见。设有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地区)也吸引外资发展加工制造业,而出口加工区在提供基础设施和优惠条件的同时,往往也利用自由贸易区船货出入自由的方便条件。比如,整个新加坡是一个自由贸易区,而在区中则建有21个出口加工区和1个科学工业园区。这就是说,海南自由贸易区和世界上的一些自由贸易区有着共同的特征,在税收待遇、建区目的等方面也是基本一致的。更重要的是,海南自由贸易区有着自己的特征:

第一,海南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社会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的。

第二,政府的积极干预将显得突出。

第三,总体上,减免关税(对商品货物)使商品货物在岛内自由输出输入;在构成上,利用各种优惠措施(对引进项目),建立各种各样的出口加工区,并在全岛形成一种网络分布状态。

第四,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使海南的工业来一次“技术革命”。将有企业倒闭出现,这并不可怕。旧的不倒闭,新的不建设。只有在自由竞争的风雨中摔打才能变得坚强。同时,海南自由贸易区中的加工制造业,含有两个层次:即传统加工业与新兴工业。或说资源密集工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工业的同时并存。

第五,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海南的农业来一次突破。我们总认为,发展海南农业要靠技术、扩大种植面积(这很正确),结果却总不令人满意。这种只顾生产而不考虑市场(结果是盲目生产,苦于为产品寻找销路,生产者的积极性得不到刺激)的做法,是到改变的时候了。生产者只有当他的产品有市场、有利可图的时候,才会去积极提高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时,在自由贸易区里,要把土地集中到种植、种养能人手中。全面推行土地租借(承包)制,允许自由雇佣劳动力,开辟种植园。把剩余劳动力吸引到“第三产业”上去,逐步使农村“城市(镇)化”。

第六,在海南自由贸易区里,打破工商分家、产销脱离的状态。逐步取消商业部门,建立各种贸易公司,全面实行工贸结合、农贸结合、技贸结合,从而使工、农、商(内外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

第七,海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对区内的6个经济小区产生极大的作用。各经济小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利用优惠待遇,建立面向出口的各种工业,从而实现网络分布状态。由此,建议成立各经济区发展公司,直接受海南开发建设总公司领导。总公司的职责是规划、协调和利用外资发展各经济区。

第八,海南自由贸易区将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在一定时间内,尤其是在某一些行业中,仍会有计划经济的存在。

第九,海南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旅游业将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等等。

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途径

模式选定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现在最重要最关键的必须是正式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不是口头上的,不是说“不是特区的特区”“实行类似自由港的政策”了事。实际上,这是一种“放不是,收也不是”的模糊做法。因此,必须由中央以法令的形式明确宣布海南为自由贸易区,说明它的性质与地位,并尽快建立健全各种相应的法规,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但是,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建立自由贸易区仍须具备下列一些条件:

第一,要有一种能够自由兑换外汇的货币。

第二,要有比较完整的信用体系,包括开展商品信用业务,发行股票、债券,还要有证券交易市场。

第三,要建立一个与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价格体系。除少数公用事业,如水、电、煤气、公共汽车等价格由政府控制外,其他都由市场调节而自发形成。

第四,要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干预,由政府职能部门依据法律来进行管理,用经济手段来进行调节。等等。

这些条件对目前的海南来说,一点也没有具备。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的是去寻找替代手段和过渡办法,以期逐步完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自由贸易区都要具备了上述条件。

那么,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的过渡方法又是什么呢?以下途径都值得进行综合考虑:

第一,在6个经济区有条件的地方(如港口)建立各种形式的出口加工区。

第二,根据引进项目的轻重缓急,给予不同的优惠待遇。

第三,对进口商品适当减免进口关税。

第四,把岛内的一些商品价格放开。

第五,集中力量尽快搞好基础建设,尤其是能源、交通、电信、科研以及生活服务的建设。

第六,着手建立鱼、肉、蛋、菜等生活产品供应基地。

第七,大力发展金融业,允许外国银行进岛开展业务活动。

第八,对海外、大陆和岛内发行股票,广聚建设资金。

第九,创造条件,发行海南地方货币。

第十,加快经济体制(特别是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

第十一,加快经济立法工作。

第十二,加快人才的引进,以及外国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的引进。

第十三,成立高效率的管理机构即海南自由贸易区管理局(或委员会)。

第十四,奖励出口。

作为一种初步的研讨,以上仅简单地罗列了一些“途径”,仍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值得指出的是,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央明确地宣布,而且还应注意到,必须处理好海南与中央(各部、委、办)、海南与省以及岛内相互之间的条条块块的关系。这也是一个关键。

作为结尾,我们还要指出,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对于祖国南疆社会安定、稳定与繁荣(从战略的角度看)、人才的引进和提高岛内人民的积极性,都有着一种特定的意义。

本文是根据海南区党委宣传部有关人员1984年12月4日来电要求写的。文中的有些内容,又见本书《海南在中国开放格局中的作用与开放模式问题》一文。


(1) 《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209页。

(2) 《保护关税制度和自由贸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9页。

(3) 《世界经济译丛》,1984年第5期。

(4) 《港澳经济》,1983年第6期。

(5) “三个日本”是指:“第一日本”为日本,“第二日本”为台湾、香港、南朝鲜和新加坡,“第三日本”指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都和海南很相似而经济发展特引人注目。

(6) 关于这一点,可参阅《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方式》(载《经济学译丛》1984年第2期)和《第三世界的工业化》(载《世界经济译丛》1984年第7期)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