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经济特区的出口战略

出口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某一国家或地区对其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在出口贸易方面进行的一种长远设想或规划。它主要包括战略指导思想、模式、重点和措施等内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它对我国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经济的迅速和健康地发展,实现建设特区的目的,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在对我国特区作必要的认识后,就其出口战略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对我国经济特区的基本认识

为什么要建立特区,其意义何在?所谓的经济特区就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拥有主权的前提下,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采取减税或免税等优惠措施,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促进本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兴办特区的目的和意义在这里显而易见。

1980年批准公布的“特区条例”指出,我国兴办特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1),从而真正把特区办成“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设置特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和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但是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另一方面就要对外引进,而建立特区正是对外引进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的经济政策也决定了我们建立特区的目的。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发展我们的经济(4)

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特区与世界各国特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的联系与区别。它们都同属于一个封闭的优惠税区或特税区,区别在于社会制度与国情的不同,由此决定了性质、方针的不同,同时,我国的特区还有综合性与内移(包含“内联”)性两大特点。综合性在于我国特区综合发展农、工、商、牧、住宅和旅游等各业,下面只侧重于谈与本文联系较紧的内移性。

我们知道,许多国家(地区)建立特区,大都是以促进出口贸易、赚取外汇、增加就业为目的。我们的目的不仅于此,还着眼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技术转移,促进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务院总理在六届人大二次议会中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指出,14个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特区在沿海联成一片,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这样,既可以加快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在吸收先进技术、推广科学管理经验、培养输送人才等方面,支援和带动内地,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对外开放,发展特区,我们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使是香港人士也认为,“中国政府并不想在深圳为外商建立一个出口加工区”(5)。我们一向倡导,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东靠西移”。这也就是说,要使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技术方面更加发达,保持某种优势,从而能够使它的产业、技术和管理向西移(亦即向内地转移)。因而,又可以认为建立特区是“东靠西移”战略的具体化,只有东部沿海的发达,才能为“西移”创造最必要的条件。

所以,我们应从战略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特区的内移性。特区是外向型的,但“外向”是为了更好地“内移”,也可以说“外向”是手段,“内移”是目的。明确这一点,无论是对于特区建设项目的引进,还是产品的出口,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建设特区的方针是,引进外资以发展工业为主,面向国际市场为主,出口将是特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我国特区始创于1979年9月,虽然历史很短,但发展较快,尤其是深圳特区能在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被誉为“八十年代世界各国中经济增长最富有潜力的地区”。1979—1982年,深圳工农业生产每年平均递增81%和5.6%,1982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7.8%,比办特区前的1978年增长近6倍;财政收入1982年比上年增长25.3%,比1978年增长6.5倍;地方外汇收入1982年比1981年增长40.6%,比1978年增长115.8倍。(6)此外,珠海、厦门和汕头等特区建设形势也十分喜人。特区的建设成就,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赞扬,邓小平同志说,“要把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7);前不久召开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又建议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最近召开的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把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所有这些,对特区的发展都将是一个十分有力的促进。

认识到了这些,将使我们怎样来看待特区的出口战略问题呢?

二、特区的出口主导型模式及其意义

毫无疑问,作为外向型经济的特区其发展模式是“出口主导型”。没有出口,也就没有特区经济。谷牧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特区的经济活动,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这是由于特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吸收和利用外资,产品主要是出口。(8)特区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其发展模式。

一般的,对外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有三种可供选择,即进口替代、出口替代和出口主导。前两种发展战略模式实质上是“出口是为了进口”“进口是为了出口”,这都不符合特区的实际,不能充分地体现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对特区来说,这是不合理的十分保守的模式。同时,出口替代与进口替代,从经济结构类型来看,主要是发展劳动(资源)密集产业,但是,随着当今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一般的劳动(资源)密集产品已难打入国际市场,以前一些主要靠加工繁荣起来的国家(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台湾和南朝鲜(即所谓的“亚洲四小”)等也业已纷纷转向发展技术(知识)密集产业,特区若建立这种模式,那么我们兴办特区的目的将达不到。然而,特区目前引进的项目不少仍属劳动(资源)密集型,应深刻地认识到,特区需要的是新技术的开发、引进,而不仅仅是加工、组装;特区需要的是“朝阳产业”,而不是“夕阳产业”(指那些污染大、技术落后、运输量大的产业)。同时,还要认识到,“促进出口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地区)贸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增长要靠技术开发”,“世界上很多先进国家(地区)的成功发展,都是靠电子工业和精密机械和技术密集工业领先而带动起来的”。

这就是出口主导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我国还表现在,一是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二是推动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三是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大规模的资金和建设经验。对特区来说,出口主导的作用远不止这些。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增加煤炭出口问题时说,“这样做好处很多:一可增加出口,二可带动工业技术改造,三可容纳劳动力”,“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9)

世界各国(地区)对出口贸易所采取的态度同样值得我们重视。“从今以后,我们必须抽调一批专职人员来专门考虑出口问题,并生产出有特色的专供出口的产品来,否则,我们就将在国际市场上败退下来。”(10)这是日本最大的家用电器公司松下电器公司一位副总经理说的话。日本历届政府都坚持“贸易立国”的战略决策,使战后出口贸易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很大的刺激作用。同时,日本长期以来奉行“出口第一主义”的方针,把增加出口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环节,从而带动经济的高速运转。由此有人推断,“今后日本经济的出路不是国内主义”“日本产品越来越需要国际市场”“只有面向世界,日本才有出路”(11)

南朝鲜当其出口受世界经济衰退、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时,它看到了自己经济的30%是由出口带动的,因而更加认识到“出口的高速发展,是有效地旨在使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现代化经济建设目标的一条捷径”,“出口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对出口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动员全体国民“重振出口积极性”(12)

美国为了鼓励和扩大出口,居然对出口贸易采取立法措施,成立了对外贸易的一种新工具“出口贸易公司”(13)。而我国的台湾对出口贸易也极为重视,认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向应是:修正重工轻商的落伍观念,树立出口第一导向,以工业为后盾,以贸易作先锋,追求贸易的自由发展,使“一切为外销”成为现阶段台湾经济政策的重点。(14)即使是毗邻深圳特区的香港,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当地工业制成品的出口。(15)

正因为这样,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1950年为5.5%,1970年为9.7%,1979年为16%。(16)为什么出口如此受到重视呢?从下列数字中是可以寻找到答案的: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自不必说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960—1970年为5.7%,1970—1980年为5.6%;而出口增长迅速的同类型国家(地区),同期的增长率则为6.4%和7.1%。(17)

为使出口更快地促进特区经济的发展,特区不但有必要坚持“出口主导”,而且也完全有条件坚持“出口主导”:

第一,特区与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情报灵通,便于与世界各国展开竞争;

第二,特区经济受国际市场的制约,价值规律起很大程度上的作用,可以使特区完全根据市场需要来生产更多质优价廉的产品可供出口,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

第三,特区有各种“特权”,可给予企业出口产品的生产更多的优待待遇,促进出口生产的发展;

第四,特区有广阔的内地为后盾,可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和原材料;

第五,特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特区得以顺畅前进的两个轮子是“外资”与“外贸”,因而坚持出口导向的意义还在于:

密切地窥视世界经济的新动向,积极地主动地快捷地引进尖端(知识、技术)产业,使特区的工业尽快地跳过一些传统阶段,向世界最先进最高深的产业发展。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所说:“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为借鉴,跳过某些传统工业的发展阶段,直接采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也就是《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所认为的:“今天第三世界国家也许还可以不经过第二次浪潮的发展,而采取全新的路线直达第三次浪潮的文明。”(18)作为“试验田”的特区,在“跳过某些传统工业”这一着棋上应为全国做出榜样。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迭生,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所谓的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各国都已纷纷明智地选择着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即使是在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地区),劳动密集工业也已越来越不受欢迎。如南朝鲜80年代技术开发正朝着技术密集工业技术和研究(知识)密集型尖端产业技术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改变的结果是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变。我国特区正处于初创阶段,但由于产业结构以及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一些行业已面临困境,产品出口无市场,在分配路线方面,以深圳为例,仍过于依赖港澳市场(几乎占90%)。所有这些,我们都应作为战略重点来加以研究与调整。

三、特区出口贸易战略重点

我国的国民经济仍处于调整提高时期,特区建设也正值探索总结阶段,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使产品的更新换代更迅速,国际市场竞争也愈激烈,因此,特区出口战略的重点应放在“适应与调整”上,包括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和出口销售等战略的适应与调整。

(一)出口商品战略的适应与调整

从目前的情况看,特区引进项目主要是房地产和旅游业,如深圳这类产业就占了引进资金总额的80%(19),表现在经济类型结构上,主要是劳动资源密集型,而且“深圳的工业结构在最近的将来还会继续发展这类产业”(20);而珠海、汕头等特区也将侧重于发展来料加工装配以及劳动密集型加工业(21)。我认为,这并不符合我们建设特区的目的,同时,也不符合“跳过一些传统工业”的观点,仍表现为循规蹈矩,谨小慎微。我们建立特区主要不是增加几万人的就业问题,因而不应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不能以来料装配为主,应该是向最先进的技术(知识)密集产业拓展,扩大知识产品的出口。

特区的实际情况是,虽然有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有了很强的竞争能力,成为畅销品,如深圳家乐家私厂生产的“家乐”牌高级弹簧床垫,由于质高价廉,已成为名牌产品(劳动密集型),在香港销量占首位。但是,更应当看到,由于引进不当,不少行业已面临困境,如深圳和珠海两地引进的电子工业均因国外无市场而积压产品甚多,有些厂甚至关闭并将投资转让我方。纺织品工业方面,则由于需求不振而订单很少,导致开工不足。我们中国人往往喜欢搞“突击”,又往往由于“饥不择食”,不注意了解和摸准世界行情,而去“引进”那些产品在国际市场已趋饱和的行业,致使出口受挫。不仅是特区,即使是通过“出口主导”、产品靠外销而实现工业化的香港,目前已由于技术力量的不足,使得很多行业面临一系列困难。特区若不正视现实,认清形势,极为迅速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那么,所谓的产品出口也只能在“出口转内销”上做文章了(10亿人口是一个大市场嘛!)。

目前国际市场信息(知识)产品可说是刚刚起步,可发展速度却是甚快,其销量势头很好,迅猛上升。许多从事软件的研制、信息服务的研究开发型企业的产品,在相对小规模的市场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中,30%的产品最近几年的销售额增加两倍以上。(22)日益增加的企业正在加紧引进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在去年,电子产品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设备有了大幅度的增加。(23)目前的特区,工业投资状况并不好,比重小,且“多属小型而且技术比较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24)。以深圳为例,到1982年10月底止,各业引进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房地产70.5%、旅游10.3%、工业9.6%、商业4.5%、农业0.75%、运输0.13%、其他4.2%。(25)工业比重占第三位,比1979—1980年有所提高,但比重却是下降(1979—1980年各业的比重分别为:土地开发53%、住宅楼宇19%、旅游10.7%、工业10.3%)。(26)这样的比例,是不合理的。

在这里,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新加坡出口战略的变化。其出口战略的变化基本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9年自治到1965年独立,主要是转口贸易。因为,马来亚、印尼等国的初级产品(橡胶、木材和咖啡等)都由此向西方国家出口,因而此时新加坡的工业相应是一般的加工业和维修业。

第二阶段。伴随着马来亚、印尼的独立,新加坡失去了转口贸易的有利条件,转口贸易开始萎缩,由此,它开始走上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的道路。主要方法是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资本密集产品主要是石油产品。

第三阶段。1979年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实质是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推动其工业向技术、知识密集方向发展。这主要是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

第四阶段。与第三阶段并存。主要是利用其出口加工区的有利条件,采取更优惠的措施,吸引外国的电脑技术等新产业,对这类产业规定了相当长的免税期,致使1982年就有九家外国电脑公司在那里投资设厂。这一阶段不少国家都有共同之处,如菲律宾前不久已开设了“特别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与之相比,我国的特区应该类似地处于第四阶段,但实际上还是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在跃向未来的赛跑中,穷国与富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主要是由于“新兴的科技浪潮提供了全新的机会”(27)。特区如何才能抓住这一机会,而与发达国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赛跑呢?

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产品出口是特区出口商品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样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28)。这可说是我们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任何出口商品都应以质取胜。我们特区的出口商品(大都是组装、加工)的质量比外(国)不足比内(地)有余,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另外一些产品,还要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力与人竞争。而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不断推广和广泛应用,特别是有些发达国家使用了所谓的“钢领工人”(即机器人)以及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后,这方面的优势就不显得重要而成为竞争的重要内容了。在这方面,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已有教训。

国际市场产品的更新换代之快速更是逼人。当今国际市场的基本特点是,新技术广泛地被使用,使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饱和迅速,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整个国际经营领域正面临着分化与改组的浪潮,特别是在所谓的以电脑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好些产品的消费都趋于一次性消费(如纺织品等);而一些称为“经久耐用”的消费品,如电视机等,也将是“耐用”而非“久用”。比如电冰箱的生命周期据以往推测可达二三十年,可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这种看法已经过时。所以,有些有经验的国际经营专家叹道:刚才还是小孩,转眼已是老人,眼睛一眨,市场可能就没有了。

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特区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问题。宁可在萌芽期快速杀出,决不待饱和后进入。谷牧同志强调:“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要有一个大发展”,“发展出口,必须在适销对路上下功夫,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29)。总之,特区的商品出口战略,一要迅速改变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技术(知识)密集产品出口;二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三要尽量加快出口商品的更新换代,使出口商品更加适销对路。

(二)出口市场战略的适应和调整

如同出口商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一样,目前特区(如深圳)的出口市场也过于依赖某一地区(如港澳)。这主要是由于特区引进外资主要是港澳资本(占特区投资总额的90%以上,珠海则全是港澳资本,其中香港占95%,澳门占5%)。从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出口加工区看,它们引进外资并不集中于一两个国家(地区),如斯里兰卡的投资对象主要是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西德、法国等。由于引进外资的多极化,因而带来出口市场的多极化。市场多极化能避免对某一市场的过于依赖,在危机起伏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它的好处还在于,只有对各国市场的广泛交往,才能真正摸准国际行情,改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能力。俗话说,“不打不成交”,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产品创造更多“打”的机会。

特区过于依赖港澳市场,还表现为港澳成为特区的服务对象,而特区很可能成为港澳的“复制品”(表现在特区工业是港澳的“让渡工业”等方面)而受制于港澳。这并不是我们的愿望。日本对出口市场的态度一方面是力争巩固旧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市场,在出口市场问题上,不存在“见新厌旧”。新加坡也是如此。它执行的是分散贸易对象的政策,使出口市场越来越广泛,从而使出口商品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强。

以产品开拓市场,以市场带动产品出口。特区应在保证重点市场(如港澳)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市场,使出口市场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增强产品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与竞争能力,这对于促进我国的商品出口,扩大市场占有率,为四化建设提供经验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三)出口销售战略的适应与调整

当今国际市场的销售战略具有三个新特点:

第一,重视目标销售观念。也就是说,以确定的产品供给不同的消费集团。这种观念认为,不能把某种产品看作是一个大批量市场,目前世界各工业国市场都已由大批量市场向多层次小批量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人们的购买力水平提高以及家庭结构变化(“单身汉”、两口之家和老人在增加)而产生的消费需求多样化所决定的。

第二,为及时应变,注意市场动态,获取市场信息日益受到重视,因而,市场研究便显得分外重要。具体的,通过各种手段(如召开座谈会、发放信函等)广泛地收集对本公司乃至同类产品的意见,进行多方研究,花大量时间来作消费者趋势分析,或者“邀请顾客谈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来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第三,零售商成为当今国际经营的关键。

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快捷,市场变化迅速,消费需求多样化(如微型轻便化、多功能等)而表现出商品生产的小批量多品种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使得经营者只有在确信能卖掉所进的货物时才肯进货。

这些特点,对特区商品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扩大特区商品出口,在销售战略方面,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市场学的研究,充分运用市场学的原理来指导出口商品的销售促进工作。市场学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问题的。它所研究的4个“P”(即产品、订价、分配路线和销售促进)几乎把特区出口战略的重点(商品、市场、销售)都包括进去了。只有以消费者为中心来进行商品的宣传和销售,才能做到适销对路,提高质量。市场学在国际经营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为适应国际市场产品更新换代迅速这个特点,特区的商品生产应坚持“小批量,多品种”的原则。“大批量,少品种”的传统做法,已不合时宜了。这种做法,在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消费需求进一步多样化的条件下,应变性差,难以应付激烈的竞争,容易导致损失。

第三,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扩大商品宣传。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对别的产品信息的“接收”,而且后者显得更重要。因为收集市场情报、研究对策,已是出口销售战略的重要一环,缺少这一环,自己产品的宣传是难以搞好的。

第四,加强对国际市场的预测与研究工作。市场预测是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主动的关键。在这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十分重视。比如,现在它们已经开始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预测20世纪末及21世纪上半期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消费水平,试制公元2000年或更远将来的产品。(30)为争取主动,特区应该从战略的角度看待市场预测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特区出口战略的重点都是为了考虑实现和扩大出口的问题。商品战略是出口战略的物质内容,市场战略是实现出口的现实条件,而销售战略则是手段。它们互相作用来实现特区的出口战略。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出口商品应该根据市场(需要)来加以安排,因为商品对市场的适应是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对特区来说,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特区的出口战略重点最终应放在商品战略的适应与调整上,将出口商品战略作为重要内容来加以研究。

四、新经济形势下特区出口战略措施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作一番必要的了解是有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使对外贸易更加活跃,这就为特区出口战略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就特区而言,以下四个有利条件绝对不容忽视:

(一)新的技术革命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的技术革命对于我国的技术经济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个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迎接挑战,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指出,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迎接新的技术革命和振兴我国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新技术革命在国际经济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由于电子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以及核工业、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的重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出口贸易至少有以下影响:

第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正转向知识生产,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地区)也正在通过引进最新科技成果,而跳过一些传统阶段,直接进入新的产业革命,因而,今后知识产品的出口比重将越来越大。

第二,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和出口商品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丧失,从而使劳动(资源)密集产品的出口遭受威胁。

第三,由于新材料的蓬勃发展,以及今后发达国家工业技术改造目标之一是节能(这样导致一是发展耗能少的工业,二是寻找替代能源),因而今后国际市场对传统能源(如煤炭和石油)和原材料(如钢铁、天然橡胶等)的需求将相对减少,出口趋于疲软。

所有这些,都要求特区应把发展知识产业、增加知识产品出口放在首位。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特区负有重大使命。

(二)西欧的衰落和亚太地区的崛起

西欧这个主宰世界历史长达两千年之久的自豪的旧大陆,如今已是政治上摇摆不定,经济上停滞不前。由于未来经济优势主要集中在激光、微生物和光导纤维等新的技术之上,而欧洲在这方面已丧失了优势,它的科技、教育都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与此同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经济奇迹般地向前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如“亚洲四小”其经济发展也大有咄咄逼人之势;中国则是“正在崛起的巨人”,到“21世纪将成为世界强国”(31),这是由于“中国去年经济增长速度在亚洲首屈一指(10%)”,“未来经济发展仍会以较快速度递增(仍可达8%)”(32)。并且,美国的贸易格局已从欧洲转向亚洲,许多国家认为,在今后几十年中,美国最有希望的贸易地区是太平洋地区。(33)而根据欧洲经济学家的调查表明,今后二三十年,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将领先,认为“届时该地区将在新技术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重心”(34)。所有这些都说明,亚太地区在崛起而欧洲在衰落。

当今西方世界,把谈论“太平洋挑战”作为一种时髦(并将协调起来,以便在亚太地区扩大市场),作为特区(它处于我国经济学家谈论到的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的我国的“黄金海岸”——闽粤和台湾海岸——的“岸边”)应该怎么办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三)海上石油的开发

我国的海岸线从最北的渤海湾到南部的北部湾,都蕴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海上石油的开发,又为我国的沿海特区(开发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尤其是南海石油的开发意义更为重大。南海被视为“亚洲最有发展前途的油田地带”(35),我国的特区(开发区)如深圳、湛江,是“南油”的后勤基地,将为“南油”的开采提供各种服务。应该认识到石油开采的价值。挪威、英国的北部、中东和新加坡等地大都是通过海上石油的开采而一跃成为世界上富裕地区的。特区(开发区)要利用海上石油开发的机会,积极发展机械工业、建筑业、食品业、石油化工业、塑料工业以及纤维制品工业,扩大石油制品的出口,繁荣特区经济。

(四)经济中心的形成

这将成为特区的有力依托。如深圳、珠海成为以广州为中心,以城镇星罗棋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为腹地,以前景广阔的“南油”为依托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窗口或两翼。又如以上海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它们都有条件与全国其他经济中心(如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经济区)发生广泛的联系,形成广阔的经济网,有力地促进特区出口贸易的发展。

我们必须十分充分地认识到特区面临的有利条件,应该看到,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是一个机会,亚太地区的崛起是一个机会,海上石油的开发同样是一个机会。只有这样认清形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特区的优势,振兴特区的出口贸易。为此,要努力实现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加快经济体制特别是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

体制改革是关系到其他措施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在出口贸易方面,特区应在以市场调节为主,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的条件下,实行相对统一对外的原则,也就是给予企业最高限度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充分调动其出口贸易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考虑产销问题,进而使企业更能自如地、灵活机动地适应千变万化的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为改革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提供经验。

第二,大力引进新兴产业,积极开发新产品。

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和对策,如日本一场以生产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微电子工业革命正在产业界兴起,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今后的“重点在生物和电子等尖端技术方面发动攻势”(36),法国决心“给工业以血肉”,把“科研作为经济的王牌”(37)。本文在上面已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品是特区的首要任务,这一是特区的目标与性质使然,二是它本身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使然,三是它本身完全有条件这样做。现在,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特区的优势,把更加优惠的政策放到最先进的技术引进与开发上,加快新兴产业的建设步伐。新产品的开发已成为国际经营生产领域竞争的重点,企业产品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否则,将在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濒于失败。因此,从现在起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应作为特区最重要的措施来抓。

第三,进一步做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及其转移工作。

我国的特区(开发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二是“白手起家”的。因此,前者对后者来说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更为重要、更为迫切。但是,对于技术设备的转移,两者同样重要。这是由我们兴办特区的目的决定的。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及其向内地转移,都是为了给更大规模地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条件。因此,这与第二项措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把它们绝对地区分开来,否则,将造成极大浪费,于国于民不利。

第四,在开发引进技术(知识)密集产业的同时,协调好劳动(资源)密集行业的关系,充分发挥这些行业的应有作用。我们认为,特区应把技术开发放在首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劳动密集行业,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弃卒保车”,而是要看到在一定时期内,特区仍有一定的劳动密集产业存在。因此,在引进知识密集产业的同时,协调好劳动密集产业的关系,使知识产品与之在一定时期并存,从而使它们有一个良好的淘汰过渡过程。

第五,密切注意国际行情,大力加强对市场情报的收集与信息反馈,同时,加强产品的广告宣传及进行各种同类产品的比较研究,以人之长,克己之短。

第六,特区应尽快有重点地发展拳头产品,与此同时,根据当今国际市场需求变化,更快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坚持“小批量,多品种”的经营思想,不断以质优价廉、款式新颖的微型轻便的多功能的“高、精、尖”产品输入国际市场。

第七,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措施,达到扩大商品出口、占领国际市场的目的,必须加强智力投资,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经营业务的人才。这些人应当掌握诸如企业经营管理、市场学(包括市场预测、广告宣传等)、国际知识、出口销售业务等知识。当今国际经营不但是经验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竞争,对此,我们必须有所认识。

除此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特区还可以建立必要的出口贸易组织,专门负责协调好各方关系(要知道,特区的对外贸易体制是相对统一对外),提供各种服务,使特区的出口贸易做到有组织(也就是所谓的政府干预)有计划(在宏观上)地发展,从而全面地推动特区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

结语

我国特区建设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这对特区出口贸易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当然,特区也面临不利的一面,如世界性的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等。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美国经济已有所复苏,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也可望回升,虽然,今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也许不如60年代,但总的趋势仍趋于发展,并且,也不能完全否定新的技术革命会带来世界性的经济飞跃,况且,西方经济危机并非完全于我不利,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审时度势,择利而趋”。

可以认为,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为特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因此,特区的出口战略应表现在:依托内地,面向国际,以开拓世界市场扩大商品销售为目标,以改变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以技术引进与转移为主要手段,最终实现特区出口贸易的飞跃发展。

本文是作者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湖北财经学院商业经济80年级),1984年6月22日定稿,收入中南财经大学综合档案室编《中南财经大学优秀论文选》(1980年级优秀论文集)。湖北财经学院于1985年改名为中南财经大学,2000年与中南政法学院共同组建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 《港澳经济》,1982年第1期。

(2) 《经济日报》,1984年4月7日。

(3)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7页。

(4)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0页。

(5) 《港澳经济》,1983年第1期。

(6) 《1983年中国经济年鉴》,第132—133页。

(7) 《世界经济导报》,1984年4月29日。

(8) 《湖北日报》,1984年4月23日。

(9)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10) 《松下的秘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3页。

(11) 《国际贸易译丛》,1984年第1期。

(12) 《国际贸易译丛》,1984年第2期。

(13) 《国际贸易译丛》,1984年第2期。

(14) 《世界经济情况》,1983年第17期。

(15) 《港澳经济》,1981年第2期。

(16) 《国际贸易》,1982年第7期。

(17) 《国际贸易》,1983年第5期。

(18) 《国内外经济管理》(四川社科院编),1984年第3期。

(19) 广东经济特区中心编:《1982年广东经济特区要览》,第177页。

(20) 广东经济特区中心编:《1982年广东经济特区要览》,第273页。

(21) 广东经济特区中心编:《1982年广东经济特区要览》,第17—19页。

(22) 《经济日报》,1984年4月28日。

(23) 《人民日报》,1984年5月26日。

(24) 《前进中的中国经济特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25) 《南方经济》,1983年第2期。

(26) 《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3年第11期。

(27) 《世界经济导报》,1983年12月12日。

(28) 《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29) 《国际贸易》,1982年第3期。

(30) 钱俊瑞著:《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页。

(31) 《参考消息》,1984年4月21日。

(32) 《参考消息》,1984年6月11日。

(33) 《参考消息》,1984年4月30日。

(34) 《参考消息》,1984年4月25日。

(35) 《参考消息》,1984年3月17日。

(36) 《参考消息》,1984年4月29日。

(37) 《奔向新世纪的科学技术》,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