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创广东新优势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综合研究处

摘要:产业发展:聚焦四大类十六项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走“一体两翼”之路。开放型经济:把珠三角建设成为服务全国、对接世界的开放型经济枢纽区域。广州深圳:提升“六大功能”,形成“双核”带动格局。珠三角优化发展:突出五个抓手。深化改革:梳理和解决四个方面问题。


近期,我室围绕增创广东发展新优势,就国际形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提升中心城市功能、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深化改革开放等进行了专题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际经济形势固然有不确定性,但总体缓慢弱复苏大势趋于明朗。未来三五年,我省外部环境不可能像入世初期一路顺畅,但也不会跌入像国际金融危机初期的谷底状况

(一)国际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当前可能面临二战以来一个带有标志性意义的转变节点。美、日、欧仍占主导和优势,但相对份额在下降,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所占相对份额在上升,特别是我国上升势头更明显。美、日、欧经济实力持续、缓慢、波折性下降,与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持续、缓慢、波折性上升,很可能成为一种长期趋势。

(二)发达国家正加紧重塑经济竞争优势。一是牢牢控制货币、金融、贸易及知识产权等国际规则制定权和主导权,全方面强化其在服务业主导优势;二是推进再制造化和再工业化,力图夺回实体经济优势。但是,发达国家因其综合成本高企这一根本原因,其再工业化不可能把已经大规模外移的庞大制造体系搬回去,只能作局部调整。

(三)历经12年的多哈回合谈判,最近终于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这对全球经济是极大促进。更重要的是,世贸组织领导地位得到巩固,我们可以利用世贸组织平台赢得发展红利,并相当程度上化解美国泛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计划(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计划(TTIP)对我的挑战。

(四)不可忽视的是,新兴经济体同质竞争很可能对我省招商引资造成较大压力。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发展阶段相似,面临问题相似,产业同质同构现象突出,对资源、资本、产业和市场的争夺将日益激烈,这将挤压我省招商引资空间,并有可能导致部分珠三角产业向国外流失转移。

二、新世纪以来,通过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彻底改变了广东产业结构轻型化,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未来一段时期,要聚焦四大类十六项重点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集群

(一)聚焦四大类十六项重点产业。先进制造业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家用电器4项;现代服务业有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创意5项;战略新兴产业有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智能制造4项;传统优势产业有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3项。

(二)核心要从产业链入手,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第一,瞄准我省产业缺项,比如机器人、重型卡车、电站成套设备等,引进重大产业项目,迅速形成产业集群。第二,围绕我省优势产业,比如电子信息、汽车、石化、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实施“补链”“延链”“强链”,推进上下游一体化,壮大产业集群。第三,顺应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趋势,推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服务业态相结合,培育发展产业新业态。

(三)注重产业空间集聚,并强化环保倒逼。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区域增长极。围绕污染物排放、投资强度、产出效益、技术标准等,建立严格的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科技创新要走“一体两翼”路子,以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为主体,以有条件的原始创新和对某些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两翼,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这是现阶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可行路径。我省产业规模庞大,但自主核心技术不多。继续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可能陷入一轮又一轮“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而且科技基础薄弱,全面搞原始创新很不现实。必须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以重大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为主体。同时,继续适度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在有条件的局部领域推动原始创新(积蓄未来竞争优势)。

(二)凝炼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开展集成创新。着力突破高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大产业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像我国高铁那样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重大产业。

(三)关键是要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第一,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打通从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整个创新价值链条。第二,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面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配置创新资源的重大平台,有效配置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为我所用。第三,改革政府科技投入体制和科研评价机制,打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

四、开放型经济是广东突出优势。要统筹对内对外开放,通过制度、通道和载体建设,把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建设成为服务全国、对接世界的开放型经济枢纽区域

(一)突出抓重大开放载体建设。加快申建粤港澳自由贸易区,近期目标是整合南沙、前海、横琴建立自由贸易园区,中期目标是扩大到珠三角,远期目标是覆盖整个广东。打造一批跨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形成以广东价格为标杆,影响华南乃至全国的商贸、物流、科技中心。

(二)突出抓制度和通道建设。制度建设重点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与泛珠三角省区政府合作,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通道建设重点是加快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无水港”,打造电子口岸,把我省基础设施和口岸功能延伸辐射到内地。

(三)突出发挥毗邻港澳这个特殊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以及自由港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未来5到10年内不可动摇。重点要在建设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与香港对接,还要充分利用香港在财务管理、法律服务、跨文化管理方面的优势,助推我省企业“走出去”。

五、要强化广州深圳华南经济中心地位,着力提升“六大功能”,深化分工合作,形成“双核”带动格局

(一)广州、深圳要成为名符其实的华南经济中心城市,必须着力提升六大功能。一是交通枢纽功能,二是实体产业集聚功能,三是金融服务功能,四是科技创新功能,五是总部集聚功能,六是辐射带动功能。从全国来看,广州独特的优势是贸易集散优势,深圳独特的优势是科技金融优势,要发挥这两大优势,打造广州国际商贸中心、深圳全国科技金融中心。

(二)深化分工合作格局。广州向西拓展,依托贵广、南广等铁路以及珠三角城际轨道,辐射带动珠江口西岸、粤西、粤北以及大西南地区。深圳向东拓展,依托厦深高铁,辐射带动珠江口东岸、粤东以及湘赣闽等周边省。

六、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在继续扭住“三大抓手+对口帮扶”,推动粤东西北加快发展基础上,要聚焦珠三角优化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拐点性转变

(一)信息化。珠三角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硬件”有了,要抓“软件”,抓手就是信息化。如果不及时抢占信息化制高点,未来珠三角发展必然面临瓶颈制约。要“统一标准、互联互通”,适度超前和整体推进珠三角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基本信息服务系统化、便捷化、均等化。

(二)环保倒逼。珠三角市场机制比较健全,只要顺应市场规律运用好环保倒逼机制,就能促进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倒逼、环保门槛倒逼、重要技术标准倒逼,围绕污染物排放、产业能效、投资强度、要素价格、技术标准等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三)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发展已经具有基础成规模,未来要着眼推进产业集群化,重点要抓好两头:一头是抓好产业链上生产重大终端产品的骨干龙头企业,一头是抓好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通过两端发力,捋顺整个产业生态。

(四)城市升级。珠三角已经到了以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的阶段,城市环境是珠三角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优化生态环境、提升人居氛围、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以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五)补齐短板。珠三角三个经济圈,珠中江差距大,潜力也大。随着2016年广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珠中江区位优势将得到极大提升。要对珠中江经济圈发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推动,补齐珠三角短板,打造全省新增长极。

七、深化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找准牵一发动全身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活力效率问题。第一,对微观市场主体管制仍然过多,甚至经常直接干预,需要放宽政府管制。同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规制,使市场规范有序。第二,一些重大要素的竞争性配置不够。一是对带有基础性、战略性、自然垄断性的物质要素配置问题,如电力、石油等,由于政府管制,造成价格形成机制扭曲;二是对可流动,但不一定可贸易的非物质形态要素配置问题,如资本、利率、汇率等,其生成和配置机制没有实现市场化。第三,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不健全。

(二)转型升级问题。一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特别是政府财政资金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体制要改革。二是生态环保规制机制。要设定能耗标准、污染物排放强度、技术门槛,以环保倒逼转型升级。三是转型升级的财税体制机制。

(三)公平正义问题。经济发展,社会开放,互联网时代,对公平正义呼声越来越高。经济领域,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要求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和要素分配,本身就是经济公平正义。社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政策兜底、发展社会事业等,都要体现公平正义。政治领域,推动基层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使其有序、可控,制度设计上也要考虑公平正义。

(四)有效治理问题。社会不稳定往往爆发于开放环境下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两极分化相对严重、公民主体意识逐步觉醒的时候。当前处于矛盾凸显期,新一轮改革必须解决有效治理问题。要创新治理方式,实现有效治理,促进社会稳定。

统筹和定稿:张劲松

执笔:李璐 钟润生 庞晓玲 王挺

完成时间:201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