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烽火与抗争

几千年来,居住在粤北山区的土著融合了各个时期的战争流徙、军事屯兵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社会移民,形成了今天的广东壮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栖息、耕作,为粤北山区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挥洒汗水。同时,为了争取到本民族的发展、自由,他们也不惜放下锄头、镰刀,举起武器,跟当局抗争。

(一)明代的反抗与斗争

明代,中央王朝的势力进一步渗入到南岭走廊南麓的广大民族地区。但是由于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政策长期摇摆,时剿时抚,南岭走廊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历史上著名的广西大藤峡起义、府江起义、广东罗定地区瑶族人民起义都波及粤北山区。长期以来,粤北山区的壮族老百姓不但要承受瑶族变乱带来的痛苦,还需要承担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的盘剥和压迫,为改变本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处境,壮族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明代邝露在《赤雅》中说:“俍兵鸷悍,天下称最。”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记载》:“俍人多在南丹三州,鸷悍天下称最,用兵能以少击多,军令最严,故能胜敌。”《说蛮》卷二十四记载:“俍人,俗同瑶,以语言相别,其兵最劲。”

明正统至正德年间(1436年—1521年),由于吏治腐败,官府一再加重赋税,匪患丛生,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粤北山区也爆发了多次壮族人民起义。

景泰年间(1450年—1457年),“獞瑶韦广通等一百二十余户倡乱于大东山上下坪等处,贼势蔓延”(民国)凌锡华主修:《广东连山县志》,《排瑶篇·历代绥瑶政策上篇》,广州惠福东路天成印务局印,1928年。

天顺二年(1458年),谭公经领导壮族人民起义。起义军一度攻占县治程山(按:今永丰“司城”)。至天顺四年(1460年),起义军又攻陷开建、封川开建、封川二县于1961年4月合并为今肇庆市封开县。、梧州等地。为平定祸乱,明朝统治者发动湖广、贵州几省的兵力联合镇压,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天顺六年(1462年)七月,广东布政使张瑄只好以“余孽未靖”(民国)凌锡华主修:《广东连山县志》,《排瑶篇·历代绥瑶政策上篇》,广州惠福东路天成印务局印,1928年。为由,力奏朝廷搬迁县治于象山前小水坪(按:今太保旧城)。由此,连山县内形成了两个县治,一个是壮族起义军控制的原县治程山,一个是明代统治阶级新建的县城象山,双方形成对峙局面。由起义军占据的连山县城程山,位于今连山中部的福堂镇,明代统治者天顺元年(1456年)新筑的县城在象山前,位于今连山东北隅的太保镇,出鹿鸣关即可至小三江及连州城。从连山地形图上看,二城相隔约一百华里,中间隔有天堂岭、鹿鸣关以及摩天岭等险阻。象山新城僻处连山东北一角,倚靠连州做后盾,扼鹿鸣关之险冲,易守难攻。程山乃是当时连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说明统治阶级的武装力量当时实际上已经退出连山,只是把象山新城作为连州的屏障,防止壮族势力进一步向连州扩展而已,而起义军控制了程山就相当于控制了大部分连山,连山实际是控制在壮族手里。从这时起,粤北壮区(按:包括邻近的乡村)自主长达一百二十五年(1458年—1583年)。

天下雄关——一脚踏三省的鹿鸣关

弘治十七年(1504年),“獞匪梁苟龙劫县城”(民国)凌锡华主修:《广东连山县志》,《排瑶篇·历代绥瑶政策上篇》,广州惠福东路天成印务局印,1928年。,此处“县城”指象山新城。两年后,明朝派两广军务兼巡抚熊绣发兵征伐,“梁苟龙败遁入内峒,负隅自固”(民国)凌锡华主修:《广东连山县志》,《排瑶篇·历代绥瑶政策上篇》,广州惠福东路天成印务局印,1928年。。次年(1505年),明武宗正德元年,朝廷兴兵攻打壮族首领梁苟龙。1928年版《广东连山县志》卷一《年撰》上说:“大兵讨连山獞匪梁苟龙,平之。獞民悉降。”基本结束了两个县治的局面。但《历代绥瑶政策上篇》却说:“正德元年(1505年),官兵征连山古县獞,獞败遁入内峒,负隅自固。”

太阳村《韦氏族谱》就此事有一段具体记载,内容摘录如下: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壮族与永福乡三十三户排瑶(按:瑶族地主武装)虞凤昇等争占程山田地。弘治十七年(1504年),连山典史何宗(晋江人)到任,说壮族叛乱,报告抚督两院,委黄招二产收,并告知府(按:指广州知府)督兵,于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廿九日,征剿上下营及小三江、石田、马鹿、良峒、梅峒各村(按:上述地名至今仍为壮族聚居区),妻离子散者有之。后蒙土官抚恤,具呈求给耕牛谷种,落生不科。

族谱所述,与《历代绥瑶政策上篇》之记载符合。说明县志上所述“悉降”与事实不合。族谱还说:

鹿鸣关坦然亭

是年,掳掠上下营,獞族集众杀退,追至天子岭而回。正德三年(1508年),排年、罗清、张隆等贿赂典史何宗,复以旧兴爨诬详。军□□□兵,于是年六月十三,兵到。莫父亮等屈抑难伸,奔死集众拒敌,兵始退。

正德四年(1509年),贺县(按:今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与连山比邻),县丞毛溪申详抚督两院,委全部党领兵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二月卅日与永福乡排年、罗清、张隆、黎隆等。叛党又侵我上下营,相距至六年(1511年)四月廿七日始遁。

a. 1992年在吉田镇天峰山出土的战国带铭文的青铜斧,现藏于连山民族博物馆

b. 1985年在永和镇出土的战国青铜矛,现藏于连山民族博物馆

c. 1985年在吉田镇旺南村出土的战国青铜矛,现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

连山地区传世清朝兵器——七星关刀,现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博物馆

梁苟龙起义失败后,上下营韦氏一支仍坚持斗争了六年之久。另外,部分壮族迁居到怀集的冷坑、水口、廻龙一带。

正德二年(1507年),连山黄南瑶联合广西贺县(今贺州八步)壮民覃父敬等举事。正德五年(1510年),总兵官安远侯、柳文会,都御史林廷选等出兵征讨。最终官军“攻破岩洞、巢穴二百七所,擒斩四千四百七十余人,俘获千二百三十余人”(清)张廷玉主修:《明史·卷二二二》《凌云翼传》,北京:中华书局,1739年刊行,第5861页。

(正德)十二年(1517年)秋八月,峒贼龚福全等,流劫连州、连山、乐昌及郴桂诸处,据险负固,杀官劫县。巡抚都御史陈金与巡检三司会奏,命两广汉达官军进剿,斩四千余级,余党遁归诸寨。(清)李来章著、黄志辉校注:《连阳八排风土记》卷五《抚剿·都御史陈金剿壮》,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正德十六年(1521年)夏六月,连山贼首吴万山抄掠乡村,兵备副使王大用调剿,大捷,贼党遁归于峒。(清)李来章著、黄志辉校注:《连阳八排风土记》卷五《抚剿·副使王大用剿壮》,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嘉靖时期,“将疲于边,贼诬于内”,“良民无聊,甘于从盗”(清)李来章著、黄志辉校注:《连阳八排风土记》卷五《抚剿·都御史张岳遣官剿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嘉靖三年(1524年)春三月,连山贼首苏政、苏晚等掠三省,知州徐相抚剿乃散。”(清)李来章著、黄志辉校注:《连阳八排风土记》卷五《抚剿·知州徐相抚壮》,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为了防范和镇压壮族人民起义,明廷最初是调派官军镇压,但效果不大,如上文所述天顺二年(1458年)谭经公起义和弘治十七年(1504年)壮民梁苟龙起义,统治者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后来统治者觉得调兵岭南劳师动众,于战不利,便开始在壮族聚居地任用土官来治理地方,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官制”。

a.清兵帽,现藏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民族博物馆

b.太平军古战场遗址之古炮场

(二)清末民初当地壮民的抗争

清代,粤北壮族地区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多次战乱,动乱不止,民不聊生,社会危机依然严重,阶级矛盾更加激烈。这些都激起了壮族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1857年,木匠陈金缸陈金缸:三水县清湖村人,1854年6月26日在范湖圩长湖抪率众誓师起义,当天攻占芦苞。1857年11月攻占怀集县,建立“大洪国”,称“南兴王”。率众乡民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十一月攻占怀集,建立“大洪国”。这支起义军在粤北山区转战游击长达三年,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当地权贵、地主势力。这段历史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田心村委会马头山仍留有石刻记载。这段石刻在海拔500多米半山腰上,石刻全文200多字,约3平方米,以正楷书每字刻约5厘米大小格式雕刻,碑刻全文:

盖马头一山,嶙峋四壁,突兀千寻,从来避乱之胜地也。昔明末瑶寇作乱,村民避难在此。及我朝康熙二十四年,陈凤等作乱,村民亦避在此。旧址犹存。至咸丰四年,盗风四起,父老谋曰:此山实侬等托命之所,即筑城室,不下千余家,逐居焉。至八年戊午冬十月十二,陈三入寇,焚掠二村两月,幸此山地利人和,累战累胜,贼败宵遁,至九年四月二十七陈金缸入寇,村民亦在此保全。冬十月十三,北寇翟火姑等统兵数万焚掠,两村子弟日夜下山打仗获胜,追杀贼人千余,抢夺骡马金宝无数,十一月十三,流寇至马鹿村,众人又避诸此焉,第治乱无常,后之遇变,避此者万无一失。谨志。大清咸丰十一年岁次辛酉二月谷旦立。

马头山摩崖石刻

a.马头山摩崖石刻全貌

b.马头山寨堡遗址(此遗址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田心村委会马头山上,因山形如马头得名,这里山势险峭雄伟,顶部平坦,略呈凹形,山上有清泉,可居住1000多户,因此为历代百姓避乱之所,从现场马头山寨尚存的残壁断垣来看,遗址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夯土木瓦结构。花岗岩石台基,墙体全部为夯土砌筑。半山腰处有一处摩崖石刻。该遗址于1990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党统治时期,壮族人民受到更加残酷的剥削压迫。国民党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同化政策,把少数民族看成是汉族的大小宗支,对各族人民大肆搜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如人头税、自卫捐、户口税、门派税、保甲长办公费等,不胜枚举。同时,乡长、保长、甲长,大都是壮族内部的地主、恶霸等剥削阶级,他们握有地方上的政治经济大权,借政治势力敲诈勒索,贪污中饱,无恶不作。正如当时传唱一时的民歌所言:

豆腐烂了架子好,愁闷无人知我忧,冇人知得弟忧心,冇得钱银宽宽使,求借无人相信弟,冇条钱路入郎身,田堂屋儿虽是有,焚纸押在别人手,加一利息亏弟当,利久冇清纸当断,怎得银钱赎得转,怎得算清债务单,百样千般抵当尽,快乐逍遥有弟分,心想耕田兼种地,冇得本钱难置手,十月冇条禾稻收,禾稻有条田冇块,禾稻有条到钱大,妈妈啊,耕山渡活几凄凉?当时下帅社会诉苦歌。

a.鹰阳关之“岳飞饮马处”

b.鹰阳关之“红七军路过此关”

(三)当地壮民为争取解放而抗争

为了争取本民族的解放和自由,当地不少壮族男儿踊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配合红军在粤北山区积极开展地下活动。

1931年1月中旬红七军在广西桂岭(今贺州八步区桂岭镇),将原来的十九师、二十师缩编为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之后,经鹰扬关进入广东小北江的连山县境内,开始了历时二十多天,行程近千里的粤北转战。红七军在转战粤北的过程中,先后经过连山、连县(今连州)、阳山、乳源、乐昌、仁化六个县,并计划在粤北建立革命根据地,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但由于远离中央苏区,孤军深入,缺少外援等原因而未能实现,反而遭敌人的连续攻击,发生了攻连州、战梅花、过武江的激烈战斗。1月20日至26日,红七军围攻连州城,四方筹款和筹物资,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2月3日红七军在乳源梅花(按:现属乐昌),与粤敌邓辉团和湘敌唐伯寅团、陈龙团展开激烈战斗,敌我双方损失惨重,红七军主动撤出战斗。5日、9日,红七军兵分两路在乐昌先后渡过武江河,渡河时由于敌人的阻击被分割为两部,主力到了中央苏区。中共韶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工农红军在粤北——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1986年10月,第4-5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党的群众基础比较好的粤湘边界的乐昌、宜章等地,建立了一支红军赤色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在湘南驻粤工作委员会(按:后改称过湘粤边工作委员会和湘南特委)的直接领导下建立了以乐昌黄圃塘村一带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并不断发展壮大,从1929年初的二十余人发展到最高峰时的两百余人。这支游击队还与前来粤湘边区开辟根据地衡湘赣苏区红军独立第四团合编在一起,先后以游击方式转战于乐昌、宜章、乳源、连县、阳山、临武、蓝山等地区,打击敌人、消灭敌人,震慑了粤湘边各地的反动统治。中共韶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工农红军在粤北——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1986年10月,第9页。

1937年,国共两党二次携手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中华大地处处燃烧起抗日烈火。当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帅乡的壮、瑶、汉三族人民,趁一年一度在圩镇关帝庙欢度元宵佳节的庙会之机,面对当时战局,出了一副对联:“古时今时,时早时迟,善恶到头终有报;帝国民国,国强国弱,兴衰结局自然知。”表达了当地群众对国共合作的期盼以及期望抗日的愿望。

1938年10月,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中共连阳特支。1939年夏,成立了中共连(县)连(山)阳(山)乳(乳源)四属工委。中共韶关市委党史办公室编:《工农红军在粤北——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1986年10月,第11页。

鹰扬关之红军战士浮雕墙

中共连阳特支旧址、地下党员邓如禄祖屋

1940年,小三江省洞月九村壮族人民展开了“抗征兵”斗争。这一年,省洞人在水口祠建醮还愿,举行祭神活动。国民党小三江区区长梁励才企图借此机会捕捉抗征兵首领韦协音,亲自带领区分队二十多人深夜包围了月九村,月九村壮民派韦家甫前往三江洞、上下马鹿各村告急求援。次日,区长梁励才又电告县衙调福堂区分队约一个排来到月九村,把月九村围得水泄不通。是夜,敌我双方发生一场激战,国民党军死的死,逃的逃,区长梁励才被击毙,其区员兼秘书邱玉华开枪自杀。被激怒的壮民冲向区公所,将财物抢空,把档案文书全部烧毁,放出被关押的乡亲。接着,又前往石田区长江村烧掉了梁励才的房屋。第二年春,县政府派出县大队围剿月九村,逮捕了抗征兵的十多个领头者并在小三江墟将他们全部杀害。

1944年农历八月,县长张益民借抗日之机,利用征兵巧立名目,大刮民财,此即“新中华”事件。时任下帅乡乡长陈先辉,积极执行县长的指令,引起族人的不满。寨上一些受害者,于农历八月十五夜,将陈先辉的鱼塘放干,捉了塘鱼煮吃后,并要一齐到他家论理。陈先辉闻风逃到国民党县政府求救。农历九月初七,国民党地方军事组织100多人从石排、对面岭两路包抄袭击陈寨。族人四处逃难,虽有寨中一些勇士组织起来抵抗敌人,但寡不敌众。国民党兵占据陈寨多日,财物、牲畜被掳掠一空,族人损失惨重。

1944年农历九月,永丰、福堂、小三江、加田、上帅等地壮民在李信之、谢毓山、莫机平领导下,发动了“反蒋抗征”的暴动。农历九月十七日,暴动群众在加田担扦庙誓师,成立“新中华民团司令部”。他们开仓放粮,购买枪支弹药,很快占领了小三江、福堂区公所,击毙了小三江乡队副。暴动队伍高呼“打倒张益民(按:当时连山县县长),迎接新中华”,直奔县城太保,在太保虎叉塘一带遭国民党县军警伏击溃败。

1944年年底,小三江壮族群众又开展了“三抗”(按:抗征兵,抗征粮、抗征税)活动,狠狠打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南方的革命形势喜人。

1949年12月,广西贺县中共地下党员何畏、吴望鸿及潘庆林同志怀着对党无限忠诚的信念,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敢于斗争,成功策反国民党连山县当局向人民投降,促使连山和平解放。使连山四万壮瑶汉同胞免遭生灵涂炭,为连山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a.图为连山和平解放作出重大贡献的贺州中共地下党员何畏(左)、吴望鸿(中)和潘庆林(右)〔摄于1985年〕。

b.《连山县人民政府接管伪府报告书》(局部)

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汉族和壮族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敌人展开了艰苦的武装斗争,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