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精准表达,会说话才能掌控全局

主动出击,方能直撼人心

郑如毕业后到一家单位上班。上班前父母一再告诫她“祸从口出”,让她少说话、多做事,不要随便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给领导、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

上班之后,郑如谨记父母的教诲:和同事聊天时,她谨言慎行,从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别人的观点即便自己再不苟同,害怕别人不高兴,她也绝不提反对意见,而是随声附和;开会时,领导让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时,她从不主动表达自己,直到领导点名让她说,她才说:“刚才,××说得挺对……”

一段时间后,郑如发现自己的谨言慎行并没有获得同事和领导的好感,自己反而成了公司里的“隐形人”,大家不再听取她的意见。即使偶尔说了自己的意见,也没有人愿意认真去听,更别说采纳了。郑如很困惑:“难道不主动表达也不对吗?”

对的,在职场中,不愿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等于自动放弃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放弃了让大家了解你才能的机会,放弃了领导认识你能力的机会,也放弃了自己晋升的机会。不过,你为什么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呢?

是因为害怕?害怕自己的观点发表之后,别人会觉得不对,从而引起对方的嘲笑,于是你遇到事情就三缄其口,不愿表达自己;是因为自卑?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时,大家的眼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到时会闹出笑话,于是能不说则不说;是因为无所谓?有时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么与自己无关的事能不参与就不参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因为赌气和委屈?“你不是说我错了吗?那就是我的错好了。既然你都这样认为了,我还说什么呢?”

可能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导致我们有时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职场中,如果不主动表达自己,别人又怎么来了解你,并发现你的优点,进而与你开展合作呢?如果你不愿意表达自己,别人又怎么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条件是什么?又怎么知道与你合作到底合不合适呢?

如果你总是表现得很被动,那么时间一长,就容易被别人忽视,被别人认为这是你没有能力的表现。就像上面的郑如一样,因为总不愿意表达自己,结果成为公司的“隐形人”,这样当有升职加薪的好机会时,又有谁会首先想到她呢?

想在沟通中,一开口就能把话说到点子上,甚至说进别人的心坎,前提是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继而慢慢养成迅速、简洁地表达自我的习惯,才能逐渐练就一分钟职场表达术。职场也是一个小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分工协作,当你的人际关系很差时,没有人愿意帮助你。在这个人与人沟通日益频繁的年代,你的封闭只会害了自己,让自己丧失话语权。所以在职场中,该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一定不要忍着,要勇敢地表达出来。

要做到主动表达,就要主动出击!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工作需要,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增加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素材。如果要快速积累素材和提升表达能力,那就多看书,推荐大家阅读:可以提供素材、内容和规范的书籍;可以提供思维方法和提升思考能力的书籍;文学类、文学史类、演讲类和沟通技巧类书籍;专业提升表达、沟通技巧的书籍。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有一定技巧,通过学习和练习,我们都可以掌握。试想,如果没有掌握表达的技巧,即便你满腹经纶,也不可能清晰、明确、快速、有逻辑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更别提说服别人了。所以,我们要系统地学习一些专业的表达知识,掌握必要的表达方式、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素材来表达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直击沟通重点,把话说到点子上。

另外,要克服害怕表达的心理障碍,主动出击,针对自己的短处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想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就不要害怕在大众面前表达自己,即便讲得不好,被人耻笑也不要在意,谁刚开始时就是那么完美呢?

最后就是大量实践,并加强练习。想要流畅表达自己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欠缺什么,再努力加以改正。只有不断地实战训练,才能快速提升个人的表达能力,快速抓住别人想要的点。

个人表达能力是个人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自身综合能力的系统性反应,我们不仅要用心学习,记住关键的东西,并不断练习。表达能力提高后,你会发现,在一分钟内完整地介绍自己、推销自己,取得他人信赖,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

借助熟悉的事物,让对方秒懂你的意思

有时我们很难将一件抽象的事情向对方解释清楚时,就可以换一个角度,用对方熟悉的事物做类比,让他秒懂你的意思。

苏文刚到投资银行上班,对于什么是投资银行还是一知半解,于是跑去请教一位前辈。

前辈没有解释什么,而是随意拿起桌子上的烂水果问道:“如果让你把这些水果卖出去,你打算怎么卖呢?”苏文说:“前辈,这个水果打折都不一定有人要啊,怎么卖得出去?”

前辈没有说话,而是拿起旁边的水果刀,把烂水果去皮切块,摆出一个漂亮的水果盘,然后说道:“这样就可以用更高的价格卖出去,这就是投资银行,明白了吗?”

对于刚入职的菜鸟来说,如果用专业化的词语很难将投资银行解释清楚,但是前辈没有那么做,他明白即便说得再详细,苏文还是不会明白。于是他另辟蹊径,用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做类比,把投资银行的精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苏文秒懂投资银行的本质。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或者一些之前没有接触过或者了解的事情,这时我们的大脑会习惯性地用熟悉的模式去理解。因为大脑的这种特性,我们想让别人清楚明白我们的意思,说服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和想法,尤其是那些抽象、难懂的事物时,就可以应用类比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对方熟悉的领域切入,把抽象、难懂的问题与对方熟知的相似事物做类比,让对方很快理解你的观点和看法。

类比思维,就是把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对比,从某一事物已知的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相应特征存在的思维模式。类比思维一般通过联想、比喻、比较、推理等来表达。通过类比思维,在类比中联想,从而升华思维,就能让对方短时间内明白你的意思。

中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但究竟什么是国际化大都市,很多人并不清楚。于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解释道:国际化大都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3000-5000美元。

不过这样说,大家还是没有清晰的认识,于是主持人从中国人熟悉的大都市做类比,继续解释道:香港和新加坡是大家公认的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是国内人均生产总值的前三名,但也只是香港、新加坡的十分之一。

这样一类比,就让大家明白了国际化大都市到底是什么。

想让别人听懂你的话,就要把话说得简洁易懂。在前面,我们介绍了一句话法则、白居易法则、举事例法则,在遇到对方不能明白的事物时,可以借助这些法则,用另一种方式让对方理解并认同你的观点。

比如,在教学中,怎样跟学生说明我们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原子与原子核大小的区别呢?用那些数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大家没有具体的概念,于是老师把原子比作一个操场,把原子核比作操场上的一只蚂蚁,这样一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二者的区别。

在工作中,对于一些微观且难以理解的事情,我们也可以利用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事物进行类比,让别人瞬间就明白你的意思。不过在类比时,要注意类比东西的选择,这关系到对方能否秒懂你的意思。如果你选择的是那些对方知道的、了解的,那么对方很快就能理解;如果你选择的是对方根本就不知道的,那对方还是无法理解。所以在类比时,事例的选择很重要。

对于类比的事例,我们要尽量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大家都熟悉的东西,避开那些专业的、大家感到生疏的。如果在熟悉的基础上,再加上有趣、形象的描述,那就更好了,这样对方听起来会更加明白,且记忆深刻。对方也会觉得你是一个会表达、幽默有趣的人,除了愿意接受你的观点和看法,还愿意认可你这个人。认可一个人是表达的最终结果,我们努力地学习表达,不就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吗?

当年华为还在创业初期,一次会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问员工:“你们知道10年后华为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吗?”正当大家凝神思考时,任正非坚定地说:“是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所以你们买房时客厅可以小一点,卧室可以小一点,卫生间可以小一点,但是阳台一定要大一点!并且还要买一个大耙子,这样天气好的时候,就可以在阳台上晒钱了,否则你们的钱就全发霉了。 ”

任正非通过类比,让员工相信他、追随他,然后鼓励大家一起为华为的发展贡献力量。正是这种信任,让华为挺过了艰难的创业期,并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成为世界知名企业。

想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即便做个普通职员,还要得到上司的认可。只有被认可,才会有成功晋升的机会,而会表达就是我们获得认可的一种有效方式,学会了表达,也就抓住了成功的机会。

摒弃杂乱无章的表达,让话语更有逻辑

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在思考问题时,总是抓不住问题的头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需要做决定时,总是犹豫不决,无法取舍;在沟通表达时,总是说得杂乱无章,让人不知所云?

周一的早晨,销售部的王总接到下属刘经理打来的紧急电话,说公司销售部的马行在高速公路上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马行当场身亡,对方司机重伤,正在抢救之中。与马行同车的公司销售人员李刚、常新也有不同程度的受伤,但无生命危险。目前事故责任还不确定,刘经理正准备前去处理相关事宜,询问王总相关应对措施。

王总马上安排道:“小刘,你先向总裁汇报这件事情,然后联系医院,让他们尽全力抢救我们公司受伤人员,再联系保险公司,问问理赔的事情。

还有,联系伤亡员工的家属,对了,一定要跟交警确定事故责任,要全力维护好公司的利益。

另外,让销售部做好交接工作,确保货物的安全,并马上跟供应商取得联系,向他们说明情况,取得他们的理解。

总之,你按公司的预案流程先成立事故处理小组,处理相关事宜,还有做好伤员家属前往事故发生地的准备。快去办吧。”

这位王总把需要处理的事情的各方面都想到了,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太混乱,根本让下属摸不着头绪。如果你是这位王总的下属,听到这里,是不是思维直接凌乱了:“对了,王总先让我做什么来着?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我到底应该怎么办?”

人的大脑跟电脑存储空间一样,容量是有限的,并且人的记忆还不像电脑那样可以永久记忆,而是很容易遗忘。所以我们在接受信息时,都希望对方能够直接先给一个观点,然后再详细地展开。不过很多人都喜欢先说细节,最后再说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让人听起来摸不着头绪,甚至杂乱无章。

想要让别人尽快明白你的意思,首先得抛出自己的观点或主题,再讲细节,这样才能让人听起来清晰明了,也更容易记住。

其次在表达时,如果事情比较繁杂,那就先进行分类。把事情分类好再表达,会让对方觉得简单明了,也更容易明白你的意思。就拿前面王总安排工作的事例来说,在事情分类时,可以按照组织内、组织外去分,也可以按照人员的处理、事故的处理及业务的处理去分类,这样更有条理,且思维清晰。

对于一些复杂的事情,不是分分类就能解决的,我们还要对分类的事进行必要的概括总结,这样才能表达清晰。就像王总在回复中已经进行分类,但是因为没有做总结,让听的人还是觉得杂乱无章,不知所措。

如果按对内、对外的原则,对上面王总的回复做个分类和概括,那么对内可概括为向上汇报并让销售部做好善后处理,对外概括为协调维护好员工和公司的利益。

如果按人员、事故和业务的划分来分类概括:第一,确保伤员的抢救和安排好伤员家属;第二,与单位、部门做好协调,维护好公司的利益;第三,让销售部做好货物和供应商的善后处理。

最后对分类总结好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去和对方沟通,如把救治伤员排在首位,或者按照处理事情的先后顺序,如出发前做什么、在路上做什么、到了现场做什么等。这样有逻辑的安排,往往让对方能在短时间内明白你的意思,也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这件事了。因此,不论采取哪种顺序,都要符合一定的逻辑,这样听的人才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针对上面几点分析,有人说:“这些办法虽然很好,但是我的概括能力有限,我该怎么表达出来?”可以先列出要点,然后找到它们的共性,最后做出结论。

例如,有一张图,标题写着线上业务变化,下面图形标着2014年20%、2015年22%、2016年25%、2017年27%、2018年30%。对这个,我们可以怎么概括呢?可以概括为线上业务逐年增长,也可以总结为五年来线上业务逐步增长,或者概括为线上业务增长缓慢等。

当很多要素放在一起时,你会发现它的结论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至于到底要怎么概括,取决于你想要跟对方表达什么观点。在表达过程中,如果你没有得出一个结论,可能对方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很可能与你要表达的结论相反。

当需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时,一定要概括出明确的结论,并清晰表达给对方,这样在方便对方记忆的同时,他也能依照你的结论做出其他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