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
战火频摧,难抗敌,宋皇南撤。匆匆退,伶仃横渡,沙涌暂歇。工部勤王彰大义,黎民卫国钦高节。
闻香肴丹荔帝初尝,忠臣设。横琴战,多壮烈。真气概,歌不绝。一千年过后,精神不灭。迭迭沧桑多少恨,桩桩往事如何说?问当年谁见国玺湮沉?厓山月。
——调寄《满江红》
当年赖布衣夜观天象,预言宋朝江河日下,却真的被他言中了。
香山县成立于宋朝,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个朝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个——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就是这个王朝对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不过,宋朝过于重文轻武,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未能顶住强悍的游牧民族铁骑,最终被他们痛恨的蒙古人打垮。而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就是在立县时间不长的香山县惨烈上演。
时势造英雄,当其时,香山县出现了一位民族英雄——马南宝。
马南宝(1250—1285),香山县沙涌人(今中山市南区沙涌村人)。家道富裕,读书好义,尤工诗词。宋景炎二年(1277),宋端宗被元兵追逐,航海避敌过香山境,马南宝献粮千石饷军,迎宋帝至沙涌,以其家为行宫。并发动乡民勤王,获端宗敕奖,召拜工部侍郎。宋军与元军决战溃败后,马南宝再组织义师抗元,横琴大战后被捕,不屈英勇殉节,年仅35岁。明清、民国三朝均追表其忠,崇祀乡贤,公认马南宝与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并列为南宋四大民族英雄。
宋室南迁,香山勤王
唐末以来,藩镇林立,枭雄并起,南北分裂。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北宋“以文治国”,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政府岁入“两倍唐室矣”。然而,过于重文轻武导致以步兵为主的北宋军队抵挡不住游牧民族如风暴般袭来的骑兵部队。
靖康元年(1126)九月,东北地区以民风剽悍、桀骜不驯著称的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大举入侵中原,于次年四月攻破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搜刮大量财宝,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与大规模劫掠相伴的是,金国纵兵四掠,杀人如麻,沦陷的中原地区俨然成人间地狱,亡国之惨相不可言状,史称“靖康之耻”。北宋随之灭亡。
靖康之难时,康王(徽宗第九子)赵构侥幸逃脱,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改元建炎,寓以火克金之意。
但纵观政局,外有金人虎视眈眈,内有奸侫当道,人心惶惶,新生的南宋王朝仍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为灭宋继续大举南侵,全赖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奋起抵抗,金军败退,赵构还杭州,定都于此,改名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高宗在秦桧的怂恿下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要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帝的岳飞、岳云父子。接着与金议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暂告结束。
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政治开明,国际贸易频繁,很快岁入达到北宋的数倍,并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繁荣的经济文化。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3世纪初,正当中原地区的宋、金对峙、纷争不已的时候,成吉思汗的蒙古游牧部落迅速崛起,1206年建国于漠北,号大蒙古国。然后以风卷残云之势横扫欧亚大陆。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其遗嘱,利用宋金世仇矛盾。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宝祐元年(1235)始,蒙古展开了对富裕的南宋帝国长达51年的征服战争。
景炎元年(1276)年初,蒙军统帅忽必烈命伯颜为副统帅,指挥大军南下。过惯了安逸富裕生活的宋人怎么可能敌得过原始凶猛,在血雨腥风中奔出来的蒙古铁蹄?
很快,临安沦陷,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相继被俘。南宋朝廷土崩瓦解。临安紧急时,杨淑妃携二子随其弟杨亮节在驸马欧阳荣可、杨镇率军士的护卫下,奉国玺潜行出城,左冲右突,奔至温州,隐匿在早躲藏于此的陈宜中家中。大将张世杰闻讯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大家一致主张重建朝廷,在温州江心寺拥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一并撤至福州。同时发布檄文,昭示各地忠臣义士紧急勤王。
彼蒙古者,率兽食人,茹毛饮血,无伦无礼,蛮夷之部落尔。一朝得势,逞爪牙之尖锐,纵战祸于他邦,灭大食,屠党项,绝金后嗣,中原旧地,幸免于屠刀之下者,十无一二。狼子野心犹不知足,背盟负誓,纵兵南下,侵我汉疆;攻川陕,无城不屠,尸塞水道,血染河殇,骨露荒野,堆砌成行。掠襄阳,焚烧逾月。长街空荡,失之熙熙;万人空巷,不见攘攘。若此者数,攻掠之处,已无整土,屠灭之地,再无完族。自盘古开天地以降,中华之劫难,无过于此者。蒙古所欲图者,天下也,非国家也;蒙古所欲杀者,万民也,非一姓也。此诚王侯将相、士农工商同仇敌忾,誓死以抗,求存全种之秋也。
夷狄旧邦,射雕牧马,鹰飞草长;禽兽类人,丛林为则,强者恒昌。不耕不读,无渔无商。弃诗书之教化,赖骑射之精良。与我华夏,言不通,性不入,无同书之文字,少有路于桥梁。只知蛮夷,何云友邦?斯酋长者,学儒借法,宏手足之论,惠腹心为实。然彼之道,尊夷攘汉,愚黔欺士,舍义求生,非孔孟之所谓道也;彼之法,扶强除弱,劫贫济富,分族论等,非韩商之所谓法也。斯儒,以乱我中华之正统,斯法,为败我华夏之纲常。斯论之出,乃酋惧我正气之浩然,计穷而为之,然倒行逆施,何以服众?尚图扰我耳目,惑我灵台,岂不谬哉!
青天有上,其道大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苻坚狂妄,败于淝水;颉利猖獗,献舞厅堂。故知胜负之道,不在众寡,存亡有数,无分弱强。蒙古灭金屠夏,拓地万里,挡者披靡,可谓强矣。然不施仁义,终遭天弃。故远有蒙哥之诛,近有扬州之败,恃强而不能夺我寸土。况今天下一心,气愤风云,四海旗聚,誓清妖孽。东起扬州,西连巴蜀,兵甲成群,行伍相接,鼓声动而南风起,剑气冲而北斗平。万众悲歌,气吞山河。以此敌虏,何愁不催。诸君但尽人事于日下,必垂青史以永芳。圣人之云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者,尽在今朝。共之,勉之,励之!
值此京城已破、宋朝即亡的千钧一发时刻,檄文一出,那些不肯附逆的宋室文臣武将,怀着东山再起的梦想,集聚而来,誓言舍身报国,抗元到底。
至此,南宋朝廷在面临纳土归降命运之前的转瞬之间,出现一线生机。以张世杰为首的勤王部队,迅速同文天祥、陆秀夫、刘师勇、苏刘义、孙虎臣等所部会合,抗元声势为之一振。
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不满10岁的赵昰在福州正式登基称帝,是为端宗,改元景炎。晋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尊杨淑妃为皇太后,垂帘听政。杨亮节为国舅,封侯爵。并命陈宜中为左丞相,文天祥为右丞相,张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陆秀夫为书枢密院事。
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此时宋军尚有正规军17万多,淮兵1万多,足可一战,但由于主持朝政的陈宜中胆小怕事,未待朝廷立住阵脚,又开始向南转移。宋室认定元军不善水战,故仍然选择海路逃亡。
其实,那时把持市舶司的蒲寿庚已叛降,将所有海舶均交于蒙古人,又为蒙古人制造了600艘战舰,蒙元已拥有自己的水师。故忽必烈派出两路大军加速进剿:一路陆上堵截,一路海上追击。
面对如狼似虎的强敌,杨太后带着小皇帝端宗赵昰和小儿子赵昺,在宋军的护卫下登船入海躲避,离开福州之后,辗转泉州等地东逃西避,疲于奔命,来到广东潮州安歇。
别小看这个南宋朝廷,宋少帝麾下汇聚着汉人的精英集团,铮铮铁骨不愿受蒙古鞑子蹂躏,为保存皇室的正统血脉以寻求中华文明的延续,而不得不四处逃亡。
大家都以为到了潮州便可安顿下来,可是,宋帝前脚一来,蒙古兵的前锋后脚就跟着到。在生死存亡关头,宋军和当地的农民一起截杀蒙古前锋,可终难敌精锐元军,边战边退,奋力掩护宋帝逃脱,殁者的尸体铺满了逃亡之路。
在海上,一日早朝,疲惫的杨太后显然有点绝望了,以木讷的眼神看着众大臣,望着远处茫茫的大海,哀叹道:
“我们一直指望翻过那座山、渡过那片海,就安定了,但仍然被蒙古兵死死咬住。现在往哪里逃啊?我死不足惜,但最起码要为赵宋留下一点血脉啊!”
杨太后这么一说,众大臣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是的,漂泊在海上的日子并非像一般人想的那样惬意,每天看日出日落。在前途未卜,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不仅寂寞无聊,而且焦虑、担惊受怕。
“往哪里逃呢?陆路是逃不过蒙古骑兵的,现在蒙军也已有水师,但毕竟没有宋军强,还是走水路安全,可是,我们不可能天天在海上漂泊,总得有一个落脚点啊!”大臣马汇龙打破了尴尬气氛,建议道:“我看还是往香山县较为妥当,那里位居珠江口古海湾之中部,有横门、磨刀门、鸡啼门和厓门之天险为屏障,以那里的澳岸作为行朝栖身之所,既不暴露于外,也不局处于内……”
回话的大臣马汇龙是香山县沙涌人,熟悉当地环境。陈宜中听了,当即赞成但有点忧虑:“香山岛孤悬海外,地处偏僻,元兵不易察觉,就算察觉了,岛屿众多,易于藏匿,是明智之选择。但此地立县不久,土旷人稀,取给于渔农,恐筹措粮草较为困难。”
南宋时朝的香山县是伶仃洋上的一座岛屿,俗称“香山岛”。虽然地域广阔,但很多地方成陆不久,生产力落后。陈宜中的担心是有理由的。
“这请丞相放心,粮草包在我身上!”马汇龙接口应道,“我当即‘飞书’让我儿准备粮草!”
杨太后听了,问:“是不是地多神仙花卉,且盛产土沉香的那个香山县啊?”她也许知道当年杨贵妃就是用香山的土沉香治好病的,是个好地方,于是不无兴奋地说:“往香山县吧!就这么定了!”
“正是,香山县可是一风水宝地呢!”马汇龙把香山夸了一番,杨太后高兴非常,当即号令起程。
马汇龙说“飞书我儿”的我儿,就是指马南宝。
马南宝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父亲马汇龙在京城当大官,他在家乡香山县看守祖宗物业,颇懂经营。且读书好义,忠良慷慨,乐善好施,在当地很有威信。
这日,他在县城石岐闲逛,见前面一群人抬头看着张贴在墙上的布告,议论纷纷,他便走上前看个究竟,原来是皇帝号令天下勤王的檄文。
这篇讨蒙檄文,可谓挥毫落墨,气吞山河。马南宝读后,内心怦然,血脉贲张。当即抄下,到处张贴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第二天,他返回沙涌村,即收到父亲传信:
“……宋帝不日将撤至香山濠镜澳(今澳门),着我儿速筹粮饷,前来支持宋军……”
宋室“走檄飞书”,可见情势非常危急,马南宝不敢怠慢,决定先把马家的粮食尽数捐出,以应急需。
景炎二年(1277)十月上旬,宋军自潮州之浅湾西来到东莞县南部的大奚山岛,接着横渡伶仃洋抵达香山县,在濠镜澳的沙梨头一带登陆。今澳门的“永福古社”,就是当年的驻跸之处。
张世杰立即指挥水军,沿香山县伶仃洋四周布防,“行朝有船千余艘,内大船极多”,构成海上防御体系。
宋军来到香山,因长途跋涉,后勤补给供应不上,人困马乏,已经出现兵士饿死的惨况,众将心急如焚。
大本营所在濠镜澳(今澳门)是小渔村,不产粮食,如陈宜中所料,筹措军粮相当困难。好在,有大臣马汇龙一力承担,果然,宋军尚未安营扎寨,一个兵士走进来报告:“外面有一群人,拉着20多辆牛车,带头的叫作马南宝,说是送粮的!”
“是吗?”杨太后惊喜之余,朝中大臣马汇龙进来禀报:“是的,我儿马南宝送粮来了。因当地没有马,只有用牛拉,故来慢了!”
马汇龙话音刚落,军士点数后进来,说:“报告丞相,送来大米足足千石有余!”
“好啊!真是雪中送炭啊!快!快!快把马汇龙儿子请进来!”杨太后喜不自禁。
一会儿,只见一个正值壮年的男人,英姿焕发,精神抖擞,大步流星地跨进里屋。
马南宝身材高大,浑身上下有一股凛然正气,因家学渊源,更添书卷味,一点不似土豪,却颇像一介书生。
杨太后与众大臣见了,自是满心欢喜。主政的陈宜中与杨太后耳语两句,然后代行天子令,道:
“南宝听着,现是我大宋危难之时,紧要关头,庆幸汝等,尽忠报国。论功行赏,任你为工部侍郎!总督后勤粮草!”
马南宝算是火线破格提拔了,而工部侍郎这个官真不小,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是个实职,责任重大。
“蒙上厚爱,我当悉力以赴!”马南宝高声道,“此乃前线,岂有让皇上在前线之理?请到我家暂住,姑且做行宫吧!”
众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陈宜中与杨太后、陆秀夫商量了一下,即下令道:“好吧!事不宜迟,即日起程!”
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宋帝由马南宝迎驾至沙涌村。
沙涌村,位处香山县五桂山山麓,村中有一条宽阔的河溪,由五桂山山脉顺流而下,直通岐海。河中有很多沙子,村子因之得名“沙涌”。
当众人浩浩荡荡地来到山清水秀的沙涌村时,杨太后郁闷的心情顿时开朗起来,与陈宜中等大臣商议后,决定以此为行宫。
数十万人马进入香山县,除了主力在前线驻守外,大队人马驻扎在沙涌护驾。宋皇与杨太后等近亲侍卫住在建筑精美、颇具规模的马氏祠堂里。
行朝及大批军马抵境,一向宁静安谧的香山县也开始不安起来,当地人已明显感觉到战争已殃及本土。从这时起,香山县迅速进入举邑勤王、高度备战的阶段。马南宝带领乡民在村前山构筑碉堡,深沟高垒,极力保护皇帝。
马南宝每天忙里忙外,劳瘁备至。在他的发动和感召下,各乡的乡绅、豪门及武林义士,乃至普通乡民,亦纷纷来到行朝求觐。或献粮,或奉饷,或献策,或应募从军。
仁厚乡(今中山市石岐区)城关里乡绅高添,见驾献粮2000石勤王,受端宗封为宣义郎,令随朝听候宣召。后来,端宗崩后不久,随朝护驾的宣义郎高添,过劳病逝,安葬于丰乐乡神湾村的芒涌山上,坟址至今仍在。
潮居乡(今珠海市斗门区)有一大户人家,主人赵若举,是宋室宗亲。当他看到马南宝响应勤王的榜文,并闻知宋帝已撤至香山,即率众到沙涌见驾攀亲,并献粮勤王,同时奏称乡里赵族青壮热血沸腾,均愿组成义军报效驾前。
马南宝临危受命为权兵部侍郎,专责粮草后勤保障,任务最为艰巨。他为此奔波劳碌,动员全县乡亲父老四出采办食物,筹措供养。
为保证皇帝和大臣们吃得饱,也要吃得好,马南宝可谓费尽心思。他与厨师一起研制新菜式,炮制专供一品大臣食用的“一品煲”。久违的美味,大臣吃了,均赞不绝口,此菜式流传至今。
还有一菜式,是专供兵士享用的。马南宝考虑到前线兵员众多,消耗体力,需要一定的肉食,且又要好味道,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制作也不能太考究。他与厨师商量了一下,索性把猪肉切成大块,加上粉葛或香芋,以及配料,一锅子煮熟。想不到,刚一出炉,已是香味扑鼻。
将士们吃后,更是个个称赞,将领张世杰问道:“此菜肥而不腻,浓香四溢,入口即化,咸鲜可口,是何菜式?”
马南宝听了,想到蒙元入侵后,民不聊生,人民无不生恨。看到战士们好像把猪肉看成是敌寇之肉,大口大口地吃着,于是随口答道:“此乃‘寇肉’!”
因“寇”与“扣”同音,后来说成了“扣肉”,据说中山名菜——扣肉,就是由此而来。后元兵血洗沙涌时,制作扣肉的厨师逃到隆都(沙溪),“沙涌扣肉”变成了“沙溪扣肉”,而中山沙溪扣肉、一品煲等食品亦由此驰名至今。数百年过去了,直至现在,在沙涌、沙溪这一带的村落,每逢举行盛大筵席,“一品煲”“扣肉”作为主菜必不可少。
宋军进驻香山后,由于隐蔽性相当高,在相当长的一段期间内,“元人无知之者”。加之,马南宝筹措粮饷有方,保障了前线的补给,安定了后方。珠江口一带一度呈现了一片祥和的景象。
小小的沙涌村,因宋皇行宫的进驻,变得热闹起来。
转眼间,春节到了。
马南宝见粮饷不再吃紧,特命乡民制作当地特色点心,以度传统佳节,聊解将士思乡之情,因之发生了一场虚惊。
这天晚上,夜深了,宋端宗于睡梦中被“隆、隆”响声惊醒,疑为元兵追至,急召陆秀夫床前问之,陆秀夫见皇上面带责怪之色,寻唤马南宝不见,亲率随从到乡中察看究竟。
走出祠堂门口,但见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乡民忙碌不停。匆匆近前细看,见村妇都在齐心协力舂米、筛粉、蒸茶果,方知“隆、隆”响声乃舂米之声。
舂米,就是把谷变成米,或把米变成粉的过程。舂米时,碓头撞击地臼的声音,发出闷响,其声如雷,这种沉闷的撞击声,在晚上幽静的乡村里回响,可以想象出有多大声,难怪把皇帝也惊醒了。
陆秀夫目睹这一切,他明白了。而晚上,何以全是女人干活?皆因村中男丁都参加了勤王义军,留下的妇女做后勤,为保新年吃上应节食品,所以连夜挑灯舂米。
陆秀夫返回向宋帝禀告,言是马南宝动员全村妇女通宵舂米做美食,才得以安寝。杨太后、陈宜中及陆秀夫、张世杰等闻知,皆感动得热泪盈眶。
拂晓,马南宝率众村妇齐齐奉上热腾腾香喷喷的煎堆、茶果让宋帝品尝,派发宋军将士享用,皆赞叹不止。
宋室人员逃难至此,香山妇孺为勤王而奔忙,通宵达旦,此情此景,实在感天动地。陈宜中即代传旨封赠香山妇女为“安人”和“孺人”。此衔为皇室后妃之尊称,以此感激香山妇女对南宋忠义之壮举。
这些称谓后来又演变为民间礼仪,直至今天,中山本土妇女之间仍有“安人”“孺人”称谓流行。一般而言,称家婆的谓“安人”,而媳妇即称为“孺人”。香山诗人李浩曾专门写有《孺人赞》一诗:
抗金击鼓气犹雄,此日沙涌有义风。
黼黻多官谁效命?荆钗无禄识精忠。
劳军茶果家家美,供具糇粮夜夜舂。
稗史流芳光一邑,孺人徽号宋皇封。
异乡感怀,焚香结缘
与临安的繁华景象大不相同,香山沙涌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整个村庄都在绿色的掩映中,很是幽静。村前河流蜿蜒,各种奇花异草从山脚到山腰,一垄垄,一排排,满地铺开。
在一个雨后的上午,天朗气清,宋端宗在马南宝等大臣的陪同下,漫步村中街巷。细小的野花正从蚝壳墙壁间探出头来,迎风摇曳。间或听到村民们窸窸窣窣的闲聊、婴儿“咿咿呀呀”的啼哭声,还有“汪!汪!”的狗叫声。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闲逛中,见一村姑用背带背着小孩,一边背着手轻轻地拍打着小孩屁股哄着,一边口里说着“勒紧头毛带大仔[1],梳光头髻做孺人”。继而,唱起有点哀怨的歌谣:
鸡公仔,尾弯弯,
做人新抱[2]真艰难,
早早起身安人都话晏[3],
眼含泪水入下间[4]。
一路走来,不时见到村落街道中,正在玩耍的孩童。大人们在他们身后照看着,不时呵斥几声,“你们再闹,蒙古兵来了,就把你们抓去!”
皇帝刚刚赐给香山妇女“安人”的称谓一下子入了歌谣,“蒙古兵”也成为大人恐吓小孩的用语。
走出村外,又是一番景象,眼前绿树青葱,稻浪翻滚,野花红又艳,山草青又鲜,鸟儿枝头叫,白鹅戏水间,农民正在田间劳动。这时见前面有两个放牛的小童,各牵着一头水牛,骑在牛背上,一边让水牛在田基边吃草,一边互相答唱着玩:
边个[5]出世三只眼?边个出世借东风?
边个出世兵马乱?边个出世守华容?
华光出世三只眼。孔明出世借东风。
曹操出世兵马乱,关公出世守华容。
端宗好奇小孩唱的歌谣,问是何意。马南宝解释后,说:“附近不远处,有间华光庙,就是供奉三只眼华光大帝的。”接着,便讲了华光庙的来由。
华光庙位处迎阳山(今中山市石岐南下村,现更名为迎阳社区)山脚,迎阳山的东南西三面临海,东面有狮子洋,南面有浦鱼洋,西面有白石洋。水域暗礁累累,潮水汹涌。岸边大石林立,其中在山的东南面,有一块巨石,从路旁延伸到海边,像海疆卫士,踞守在县城的南端,称“迎阳石”。来往浦鱼洋和狮子洋的船只,经常因风浪或触礁沉没,造成船翻人亡。当地人为求神灵保佑,在距迎阳石不远处建了一座华光庙,供奉道教神祇华光大帝。祈求华光以神奇力量,制止龙王兴风作浪。
端宗听了嚷着要去。随行的杨太后点头道:“好吧!一同前往华光庙上炷香吧!”
人,是以有希望而生。希望看似虚妄,微不足道,但恰恰相反,希望的力量是很大的,能够支持在困境中的人增强信心,走出生天。宋军与元军交战以来,胜少败多,眼见宋军节节败退,杨太后的确有点绝望,故有寄望神灵保佑之心。
华光庙所在的迎阳山周围风景秀丽,海天浩渺,一望无涯。山上古树成林,大榕树、白榄树、荔枝树、龙眼树、石榴树、乌榄树、黄皮树、枇杷树等岭南果木,应有尽有。众人见环境异常优美,皆欢天喜地入庙拜祭。
进得庙来,早有准备的庙祝即递过点燃的香,给走在前面的杨太后,杨太后示意端宗接过,想不到端宗刚把香插上神台,还未站定,却一不小心衣袖扯着香炉连香一并带倒在地上,顿时香炉摔了个粉碎。
众大臣大惊,入庙前的兴致勃勃立即被不祥的预感所替代,少帝端宗也眼神呆滞,一声不吭。
庙祝见状,忙走过来,哈哈大笑,施礼道:“诸位不必惊慌,此乃‘落地开花,富贵又荣华!'”
接着,庙祝送上一串项链给端宗,说:“这是用本地五桂山上产的土沉香木做的,已开光,带上它有辟邪之功呢!”说完,庙祝替端宗把沉香链带上。
这一祈求,端宗与华光庙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乡人为纪念宋帝,特制作刻有“御祭华光庙”的木匾,挂在庙宇门楣之上,保留至今。
端宗一众焚香毕,即走出庙门,踏上返回沙涌行宫的路。
时夕阳西下,红彤彤的云彩倒映在海面上,血色一片;透过树梢投影在路上的霞光变成一摊摊的红色。众人踩着这摊摊的红色,渐行渐远,寺庙传来阵阵晚课的钟声,似乎向端宗说:“再见吧,宋皇!”
很快,赤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褪去。天空中传来了阵阵雁鸣声,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放牛的孩子也赶着牛回圈了。
“飞鸟归巢,该回家了。但是,家在哪呢?”杨太后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马南宝见状,上前抚慰道:“普天之下皆为王土,神州处处皆为赵家,只要保住赵氏王室,哪里不是家?”
众人听了皆点头称是。可是,杨太后还是愁眉紧锁。
是的,从杭州到香山,颠沛流离,漂泊之苦,故园之思,哪有不思乡?所幸香山人勤王至忠,解了不少乡愁,但此时阵阵雁鸣声,莫不是感应天地的唱响,还是有什么预示?
当众人行至沙涌村村口,已见炊烟缕缕,听到大人放开喉咙喊着孩子的小名,“阿牛!阿珍!快番[6]屋企[7]吃饭啦!”
端宗从小深居皇宫,稍长在军队的护卫下,颠沛流离。杨太后想,如果生长在农家,或许就是这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为什么偏偏生在帝王家,让小孩去受这份苦,这份罪呢?
“太后、皇上,看路边大树上挂满了果实,知道这是什么果吗?”马南宝的话打断了杨太后的胡思乱想。她抬头看过去,果然,道路两旁苍劲的树上,果实挂满枝头。
“这是什么果?”端宗问道。
马南宝禀告:“这是荔枝树,岭南特有,时值三月,此刻果实是青色的,还未成熟,是酸的,再过两个月,红熟时方可食用。”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赵氏兄弟早听过岭南佳果荔枝的美名,可怜贵为官家,生于兵荒马乱的年代,并未品尝过作为贡品的荔枝。
“马上可以食就好了。”端宗望着树上的果实,期盼地说。
当晚,端宗做了一个梦,梦见荔枝熟了。
“喔喔喔——”
一阵响亮的鸡啼声穿窗而至。端宗刚被鸡啼声吵醒美梦,接着小朋友的歌声灌耳而入:
卑暗暗,荔枝黄。
阿姐嫁,冇衣裳;
阿家嫁,冇嫁妆。
这是用本土石岐话唱的一首童谣,“卑暗暗”是形容知了即荔枝蝉的声音,“荔枝黄”是说荔枝熟了。“阿姐嫁,冇衣裳”意指姑娘要出嫁了,因家贫,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下面这句“阿家嫁,冇嫁妆”的意思大概一样,“冇”即没有之意,“阿家”是指另一位家姐。
端宗不明何意。刚好,杨太后与马南宝走了进来,便要问个清楚。马南宝作了解释。杨太后在旁听了,接口说道:“蒙元乱我中华,真是民不聊生啊!”
马南宝点头称是,然后,转过头来对端宗说:“昨天,皇上不是说荔枝现在可以吃就好了吗?真是皇帝开金口,想什么就有什么。今天早上外面的荔枝真的熟了。”
端宗毕竟年少,心里想着要吃,一听荔枝熟了,故非常开心,他与杨太后等人随即跟着马南宝走出院门。
庭院里,乡民早已摘了一大堆荔枝下来放在这里。荔枝半青半红,剥开泛红的外壳,露出的肉洁白且有透明的质感,像凝脂白玉一样。一口啖下,汁液四溢,果肉脆嫩,清甜可口,味浓香清,真是食之回味无穷。
待君臣将士饱啖一顿后,马南宝借机请求皇上赐名。端宗实在早慧,半眯着眼,故作老成地说:“三月红熟,为果之先,就叫‘三月红’吧!”
从此,中山便有了这全国独有的最早熟的荔枝品种——“三月红”荔枝。后人有诗叹道:
当年宋帝驻沙涌,马氏勤王显大忠。
万里间关缘浩劫,解馋且待荔枝红。
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
景炎二年(1277),冬季来了,天气变坏,朔风凛冽,而形势也进一步变坏。
端宗停留香山期间,过了一段很安静的日子。试想,十多万军马进驻,哪有不走漏风声的一天,宋军主力的行踪终于让元军侦知了,元军紧追不舍。
第一道防线的广州已被元兵占领,宋军节节败退,形势非常危急。
11月中旬,元军进袭香山,张世杰率宋军前锋在县境南部沿海及井澳、谢女峡等海岛的第二道防线,严阵以待。
井澳,即“仙女澳”,后称大横琴;谢女峡,后称小横琴。峡有双女坑,相传有一位青年到此采樵,见有两位仙女,姿色绝佳,结伴于坑边嬉水。他上前窥视,仙女忽化作双鲤石。
“烟开万顷碧,木落九霄清。”这个远古就充满了美丽传说的海岛,当时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屿,然而,“渔舟不往御舟到”,竟成为南宋与元军在广东对决的战场。
井澳和谢女峡是宋军的第二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被攻破,整个香山县将不保。
庆幸此次迎战元军,以逸待劳,加之有马南宝组织的义军紧密配合,宋军士气如虹,众志成城,奋勇抵御元兵的进袭,鏖战既久,元军因无步骑配合作战,始终无法得逞,且又伤亡惨重,元军将领刘深身负重伤,结果只能向东南海面撤兵。宋军终于打了一个大胜仗,打破了元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当井澳大捷的消息送到沙涌村行宫。群情振奋,少帝端宗也嚷着要亲征前线。
在陈宜中、马南宝等大臣的陪同下,宋端宗来到了井澳,巡视海面上的布防后,然后登上制高点。俯视周围,端宗说:“此岛其形,仿若一把横放的琴!”
横琴岛因而得名,岛名沿用至今。原名井澳慢慢地让人淡忘了。
横琴岛与澳门、路环、氹仔对峙,一衣带水,孤悬海表。后来首任香山县澳门同知印光任,曾泛舟于此,登高临眺,有感描述:
凭高秋极目,孤屿一横琴。
有曲仙应谱,无弦籁自鸣。
端宗到井澳时,时值隆冬,日已薄暮,风寒水急,不少军民受冻和晕舟,大小船只都停泊在大小横琴、路环及氹仔一带海面。
话分两头,元军惨败撤回后,商讨对策。探知端宗登上井澳,异常兴奋,心想要捉活的。为确保胜利,元军想方设法,重金收买了横琴岛西端的守将余新潮,决定从这里打开缺口。
10天后的一个早上,元军整军反击。但宋军士气高昂,打退了元军多次进攻。直至太阳西下,夜幕慢慢降临,双方才鸣金收军。
陈宜中非常高兴,当晚在井澳营内犒劳将士,酒至半酣。忽然听到“着火了!”
原来余新潮被元军收买后,说好了,若白天打不过宋军,晚上把宋军的船点燃,火势一起,里应外合,宋军必乱。
时端宗与众将走出营外一看,只见岛上西边火光冲天。元军借机登上岸来,喊杀声震天。宋军阵脚大乱。
情势危急,宋端宗在众军士护卫下,立即上船,往谢女峡退却。
此时狂风大起,白浪滔天,刹那间很多船舶被风浪卷没,宋军溺死无数。众船混乱之际,有一船让元军内应点燃,火趁风势,迅速蔓延到其他船只。顿时,一片汪洋火海,军民被烧死溺死者无数,这场风火浩劫,人舟损失逾半,龙舟倾覆,端宗遇溺。
就在这生死关头,马南宝不顾一切,跳下海去,与随从一起奋力把端宗救上船来。但端宗已经喝了一肚子的水。经过一番手忙脚乱的施救,喝下的海水吐了出来。可是经此颠簸,吓得他一时讲不出话来。
此役元军夺去宋船200艘,追宋军至香山九州,误把俘获的帝舅当作端宗,停止追击,端宗从而侥幸脱险。后香山石岐诗人黄瑜专门有《悲井澳》诗感叹此役:
白雁过,江南破[8],更无一寸土可坐。
自闽入广随波流,胡尘暗天天亦愁。
黄芦霾岸风飕飕,鹧鸪雨中啼不休。
上有深井山,下有仙女澳,渔舟不往御舟到。
风吹御舟力排奡,嗟嗟悲哉谁与告?
谁与告兮悲复悲,逢崖则止会有时。
星星之火奚咸为。
君不见,青苗行时不敢语,大事已逐黄龙去。
又不见,金牌出时不可回,杀气先随白雁来。
舒王生,鄂王死,
宋家刑赏乃如此,嗟嗟井澳徒悲尔。
景炎三年(1278)一月上旬,马南宝把端宗皇帝送回沙涌村。此时,端宗惊悸成疾,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行朝面临着新的考验。
杨太后与众大臣看着少帝这个样子,悲从中来。时马南宝紧握拳头,说道:“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报仇?谈何容易?”陈宜中闭着眼睛,摇了摇头。
本来胜负乃兵家常事,若不断地总结经验,团结一心,增强信心,南宋是大有希望的。偏偏在这重要关头,主政的丞相陈宜中竟然绝望了。他还想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呢。他泼了一盆冷水给马南宝后,转过头来,对杨太后说:
“宋军在香山已暴露,现敌强我弱,与之硬碰,必败无疑,我有一计,不知太后能否接纳?”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吞吞吐吐的?陈丞相直说无妨!”杨太后有点不耐烦。
陈宜中用余光扫了扫站在两边的陆秀夫、马南宝等大臣后,拱手向着杨太后说:“我之计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比较安全的落脚点,做好一切准备,放弃这里的一切,随时撤离!”
“天大地大,前往哪里?”杨太后心急地问。
“奉帝走占城(今越南南部),以图东山再起!”陈宜中语气坚定。
“真的没有别的出路了?”杨太后有些忧郁,“我们对外面一点也不清楚,能不能站稳脚跟呢?”
“太后英明,本人愿先行前往!”陈宜中似乎很英勇。
众人一听,面面相觑,却又不敢作声。
马南宝果然是位忠臣,他丝毫不在乎陈宜中刚才阴鸷的、带有威胁的目光,他脖子一梗道:
“微臣但知,大事关头,主政者岂能远遁?若要先行探路,大可派他人前往,何劳丞相?”
杨太后正要开口,陈宜中狠狠地瞪了马南宝一眼,皮笑肉不笑地说:“侍郎此言差矣!占城我有熟人,若安排他人,事不成反拒,岂不白去?侍郎可负责得了?”
马南宝正要反驳,杨太后右手一拨,示意马南宝不要作声,然后,对着陈宜中说:“说得也是道理,那请丞相速去速回!勿误大事!”
“臣领旨!”陈宜中一听,欢天喜地。奏请完毕,即率数十舟,载着不少财宝,匆匆起程,向占城进发。
马南宝闻之恸哭,道:“丞相必不返,国事危矣!”
后来果然不出马南宝所料,陈宜中借口联络占城,领数十舟逃往占城,一去不返。陆、张多次派人催请,都不理会。他继而迁居暹罗(今泰国),过着奢华的生活,后老死暹罗。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客观地说,陈宜中不算民族败类,只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投机分子。有利时候,忠于主子;利尽之后,忠于自己。与陈宜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南宝不顾个人安危,竭力保护皇帝,组织乡勇勤王,并招募数百乡民入伍,增强宋军兵力,真可谓忠心耿耿,劳心劳力。
端宗皇帝在沙涌调理了三个月,丝毫不见起色。在他刚满11岁的那天驾崩。杨太后哭得死去活来,当即在马南宝家举殡,葬于香山县寿星塘山的坟头岗上,马南宝筑疑陵五处以迷惑元军。
端宗归天后,群龙无首,不少大臣都十分悲观,认为千日行朝就此完结,又开始了各奔东西、各寻生路的动摇。
就在这树倒猢狲散、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之际,马南宝挺身而出,大义凛然,慷慨悲壮地鼓动同僚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责也,国家危难之际,岂能撒手不管?”
在场的张世杰听了,用充满着敬意的眼神看了看马南宝,然后转过身来扫视了众人一眼,说:“是啊!我们的马侍郎家境富裕,可以过着一生安逸的生活,为保宋室,已倾家荡产,现与我们共患难……我们受君恩已有多年,竟有此念,多羞愧!”
话音刚落,坐着的陆秀夫站起身来严肃地说:“大宋皇帝还有一子(指赵昺),怕什么?古时,少康能凭借五百人马、方圆十里中兴夏朝。如今我百官俱在,兵马近20万人,如天不灭宋,难道我们不能复兴大宋三百年帝业吗?”
马南宝、张世杰、陆秀夫先后慷慨陈词,深深地打动了众人,大家又重新聚拢起来,愿同舟共济,誓死复兴宋王朝。
陆秀夫与群臣商量,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在这“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艰时局,陆秀夫受命接任左丞相,与太傅张世杰、侍郎马南宝共同撑持危局,决心挽狂澜于既倒。
赵昺即位后,元征南大将张弘范闻知,即奏言忽必烈:
南方赵昺称帝,闽、广百姓,尤其是香山、新会两县百姓蜂起响应,倘不及时剿灭,恐为大患……
忽必烈急于实现一统江山,听了张弘范的话后,当即委任张弘范为元帅全力进剿。张弘范以李恒为副帅,发精兵数万,分水陆两路进兵。
元军步步进逼。一些族人得知元军势大,惧怕引祸上身,劝马南宝远走高飞,道:“你以乌合之众赴之,何异驱群羊而捕猛虎?”
马南宝反劝道:“民族危亡,国家飘摇,食君禄,报君恩,我辈岂能袖手旁观?这正是需要我们出力的时候啊!”他举酒向众将士们说:“痛饮黄龙府,在此行也!”
马南宝以岳飞的英雄事迹激励众将士,然后大声背诵岳飞那首爱国名篇《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众人听了,无不为之热血沸腾,纷纷表示抗元到底!
自陈宜中走后,陆秀夫认为香山沙涌不宜久留,计议移师他处。
马南宝持异议,劝说:“宋军走到哪里,元兵就追至哪里。与其被动应战,不如养精待劳,主动迎击。香山虽人口稀少,但岛屿众多,且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倒不如就此驻扎,或有胜算,光复我大宋河山!”陆秀夫听了,却不以为然,坚持己见。
翌年五月,陆秀夫、张世杰率师转移至厓山。
厓山,位于香山县东北方向(今属广东新会)的会城南80里大海中,东为厓山,西为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一座大门束住了海面,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若不熟悉航道和潮汐规律,大船很容易迷航搁浅。与石山对立如两扉,潮汐湍急,易守难攻,是天然的堡垒。源于此,宋军统帅张世杰决定死守厓山,幻想利用天险来拯救南宋王朝。
祥兴元年(1278)六月初七日,帝驾起航,马南宝随行。数百船舰,浩浩荡荡,向东北方向进发。至二十三日,始抵新会厓门。分兵屯守在厓山周围,大部分安住在舟船内。一时间,厓山海域内云集的官兵和流亡民众高达20万之众。
行朝从沙涌移驻厓山后,立即构筑工事、宫室,打算凭借险要地形久守。由权工部侍郎马南宝负责全面监工。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宫30余间,军舍3000余间,正殿曰慈元,杨太后居之。
是年冬,马南宝在厓山完成宫室、军舍及永福陵的工程任务后,因操劳过度,病倒了,经奏准得返回原籍沙涌村疗病。
厓门血海,旷世悲歌
祥兴三年(1280)初春,香山丝毫没有转暖的迹象,北风凛冽,阴雨绵绵。有一个晚上,厓山天空一颗巨大的流星划过一道弧线后,坠入海中,又有千余小星随之坠海,其声如雷,这奇异的天象,似乎预示着不祥。
二月初六,南宋军队与元军在厓山海域的大海战,逐渐拉开帷幕。
宋军到达厓山时,尚有正规军和民兵20万人;而进攻的元军开始时只有数万人。表面看,仅就兵力而言,双方相差悬殊,且元军不善水战,宋军无疑占有优势。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宋军虽号称拥有兵力20万,但当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几万人;相反,元军虽号称几万人,但全部都是精兵,加上后来增援的,兵力达30万人,战斗力强盛,实力远超宋军。其实,宋军唯一的优势,就是拥有战船2000多艘,这是元军望尘莫及的。
也许,总指挥张世杰就是凭此做出错误的判断,认为元军的优势是骑兵,又不擅水战,必须依靠水军与之作战,以致在部署调度上犯了两个致命错误:
一是放弃了对厓门入海口的控制权,后世的军事家评论他“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
二是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粗大缆绳连环起来,结成一字长蛇阵,宛如城堞(水寨),宋帝赵昺的御船安置在中间。虽然集中了力量,却丧失了机动性,难逃被动挨打的命运。
唯一可取之处,为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但令人非常费解的是,花了马南宝不少心血,以致病倒才建起来的岛上宫室、防御工事,一声令下全部烧毁,全部人马登船,绝了自己的后路。
也许,长久漂泊流离的亡国心态,已扰乱了张世杰的心智,他打算毕其功于一役,胜则没有长算,败则一举殉国成仁,以结束这无穷无尽的流离颠沛。这阵势显然在明示全军:
生死存亡,在此背水一战,绝地反击!
祥兴二年(1279)正月初,元军大将张弘范率领元军由闽入粤打败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生擒了文天祥,这标志着,南宋在陆上的主力已覆灭。随后,直扑新会厓山;元军副元帅李恒在福建、广东沿岸组建起来的一支强大的舰队,浩浩荡荡地杀向了厓山海域。张弘范与李恒的陆军、水军会师厓山、厓门,元军的兵力一下子从几万增加到30万。
此时此际:云压楼船,海浪如山!
对峙两军都高度紧张。陆秀夫和张世杰做好了分工,陆秀夫负责近卫皇帝,张世杰指挥战斗。各自严阵以待。
张弘范“先礼后兵”,他先派人向张世杰劝降。当时,张世杰有个外甥韩新三在元军中,张弘范一连三次派其至宋营对张世杰劝降,张世杰说:“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不可移耳!”誓死抗战到底。
张弘范又叫囚禁中的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张弘范没法,再向军民展开宣传攻势,以动摇军心。他派人向厓山的士民说:“你陈(宜中)丞相已去(占城),文(天祥)丞相已执,你们还想怎样呢?投降吧!若不然,只能沉溺大海!”
对张弘范的劝降,将士们无动于衷,不仅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而且士民亦无背叛者。
张弘范眼见来软的不成,开始来硬的了!他仿效东吴周瑜的做法,先用小船满载茅草,灌以油脂,乘风纵火,直冲宋船,企图火攻连环船。但是宋军早有防范,预先涂泥浆于船篷船身之上,火不能燃。
时马南宝人在沙涌,但心在宋室。闻张世杰以死守计,大惊失色,道:“第一着已输,真是‘一棋错着,满盘皆输’啊!”他仰天大叹,“天亡宋室矣!”
“我看未必,因元军善于骑射,在陆地上优势明显,但元军不熟水性,故布军在海上作战,实扬长避短‘背水一战’之策,将士料无退路,必力拼,如此或可扭转败局。”随从道。
马南宝摇头道:“话虽如此,但元军水师今非昔比,除了收缴的战船,元军有一将领张弘范,原是我宋军,后降了元军,这厮熟识水战,与元军操练月把时间即可,故我布军于海上又有何用呢?最为紧要的是,宋军放弃陆地,全集结在海上,船只储备的粮食和水毕竟有限,若给元军断了后援,一月也难支撑,必败矣。”
“如之奈何?”随从急问。
“立即纠集人马,送水送粮,相机撤退!”在这危急存亡之际,马南宝不由分说,大声号令。
但是,一切都太迟了。
此时,元军已完成了对宋军水陆夹攻的包围。以水师控制了厓山之南的入海口,骑兵从北面和南面两个侧翼切断了宋军的所有退路。截断宋军往岸采柴草、汲淡水的路线,不断向宋军炮轰和袭击。宋军腹背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此后10多天中,宋军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过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加上连日不停作战,饥饿、疲倦得几乎失去了战斗能力。
二月初六早晨,元军眼看时机成熟,发起总攻。立时,灰蒙蒙的厓海上弓弩、石炮、火炮齐发,矢石纷飞,烟雾弥漫。元军乘势向宋军舰阵冲击,终于打开了缺口。
大批元军冲入宋军舟阵,两军陷入一片混乱的肉搏战。喊杀声、鼓噪声、哀号声、惨叫声与枪剑击声交织,血肉横飞,天地变色。打到日落时,风雨大作,昏天黑地,宋军的战船一艘一艘沉没,全线溃败。数以万计被杀并掉海的兵士,鲜血把海水染成了一片血海。
这时,马南宝率着数百艘载满粮食和水的渔船及义兵来援宋军,也被元水师冲垮,数百渔民落海,多数壮烈牺牲。余下的20多艘渔船,平时训练有素,在马南宝的率领下一个劲地勇敢前冲,杀了不少元军。正打得不可开交之际,见张世杰率16艘战船突围而出。
原来在海战兵败的最后一刻,张世杰下令砍断绳索,率10余战舰护卫杨太后突围。率众找寻少帝,未果,驾船突围,只想先将家眷、小孩接走,在众船的护卫下,且战且退,终在混乱中突围而出,有一元将见了,如蛆附骨追至。
马南宝率队赶至,迎击掩护。见元将船只,怒火中烧,忙撑船上去,当靠近敌船一刹那,竹竿在自己的船板上一点,纵身凌空跃起,人早在敌船上,手起刀落,将元将首级砍下踢落大海。马南宝杀得性起,将一拥而上的元兵尽数斩了下海。敌船无主,慌忙四散。
张世杰大喜,急促地对马南宝说:“快!请侍郎引领这几艘载着后宫女眷的战舰返回香山沙涌行宫,宋军战败已成定局,务必把后宫女眷和小孩,以及留在沙涌的老臣迅速分散在香山各处岛屿隐匿。”
说毕,张世杰再调转船头,率众杀回,闯入中军救赵昺。
杨太后思子心切,执意要跟着前往。张世杰来到外围,见御船过于庞大,又与附近的战船紧紧地连在一起,一时半刻不能砍断缆绳,故难以突围,只得派小舟前去接应,他在周边掩护。
此时,天色已晚,海面上风雨大作,对面不辨人影,陆秀夫唯恐小船为元军假冒,断然拒绝来人将赵昺接走。
张世杰无奈,只得率战舰护卫着杨太后杀出厓门,再作计议。
一直伴随着赵昺的陆秀夫,觉得乘小船突围成功的机会很小,皇帝所坐的大船是几艘绑在一起的,更无平安离开的希望。他长叹一声,道:“悔不听侍郎南宝言!”
宋军败局已定,陆秀夫知道已没有逃脱的可能,他抄起一柄宝剑,把自己的妻子儿子赶下大海。然后,他来到幼帝赵昺面前,双膝跪下,满脸凝重,恭恭敬敬三叩首,说:“臣等不才,中兴之路绝矣。徽宗、钦宗、恭帝因投降受尽了北人的屈辱。陛下不应重蹈旧路,当为国难死。”
惊恐万状的幼帝看着陆丞相那绝望的眼神,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摇摇头。
陆秀夫决定跳海殉国了。他先拿出玉玺系在幼帝腰上……
宋帝赵昺目睹陆秀夫把妻儿驱赶下海,知道接着会发生什么事了,他恐惧地大声哭喊起来:
“母后,救我!母后救我啊!!”
在少帝心中,这个可爱的陆丞相现在变得那么可怕,是带他走向死亡的人啊!所以,他唯有把求生的希望转向母亲,声嘶力竭地哭喊:
“母后,救我!母后你在哪里?救我啊!!”哭声悲切。
少帝哭喊声震动着陆秀夫的心脏。太强烈了,像有一面大鼓一直不停地被猛捶猛打,好难受啊!
此时此刻,这是多么艰难的抉择,因为这小皇帝赵昺不想死!试问,蝼蚁尚且贪生,有谁愿意自取灭亡呢?但是,不死,将面临奇耻大辱!
陆秀夫“扑通”一声跪在船板上,对少帝说:“陛下!现在死,死得痛快!给元军抓了,也是死,迟几天死而已,但是会死得很惨啊!我坚信,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元军,为我们复仇!”
说到这里,少帝应该是听懂了,他的哭声戛然而止,眼神再也没有半点恐慌。他顺从地让陆秀夫用素白的绸带将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船舷。
无力回天的陆秀夫仰望夜空,大喊一声:“天绝我也!”即怀着亡国的悲愤背着赵昺一起纵身跳进了大海,淹没在滚滚波涛里了。
小皇帝赵昺还不满9岁,相当于今天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就这样结束了生命,真是催人泪下;陆秀夫死时年仅43岁,死得壮怀激烈,撼人心魄。
再说,张世杰保护杨太后冲出重围,当杨太后听到赵昺的死讯后,悲痛欲绝,手掩胸口大哭:“我不顾生死,万里跋涉来到这里,为的是保存赵氏血脉,现在已经无望了!”说罢扑向大海,壮烈殉国。
之后,纷纷跳海殉国的有官员、士兵、妇女、百姓……少说也有10多万人。这场历时23天,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000余艘,发生在厓门海域的惨烈的大海战,以宋军的覆灭告终。
据史书记载:“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余万人。”也就是说,7天后,厓门海浮尸10多万,随波起伏,惨不忍睹。这就是南宋最后一场会战的厓山之战。后人有诗叹道:
萧萧草木悲风啸,望帝伤心声久咽。
殉国沉江十万余,厓山海上凄凉月。
时常想,厓山之战10多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连死磕到底的勇气都没有,横竖都是死,为何不拼死一搏?这样叫气节吗?简直是彻头彻尾的懦夫行为。
然而,细想一下,当粮尽弹绝,饿得站都站不住的时候,哪来死磕的力量?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受辱,这不叫气节又叫什么呢?
文明的宋人清楚地知道:活着,并不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最高的价值,一个人生命真正的价值是,有尊严地活着。他们不愿被残暴的蒙古政权所奴役,所以义无反顾地跳了!体现了不向入侵者屈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正气。
真的,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可以这样抵抗到最后,十数万臣子蹈海殉国,这是多么悲壮的画面,绝对是世界历史上未见的奇迹,其气节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表现民族气节的楷模更有文天祥,时文天祥被俘已经四年,元军一直把他囚禁,一再逼迫他投降,但文天祥始终不肯屈服。次年,当囚禁文天祥的船途经伶仃洋时,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但他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以诗明志,视死如归,张弘范见一计不成,又来一计。他为了摧毁文天祥的意志,把文天祥缚于船上,让他目睹厓山宋元大战的全过程。然而,目睹厓山已破的文天祥,丝毫没有因此屈服,他仰天恸哭,饱蘸血泪写成《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曰》的千古悲歌,其中两句“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何等悲壮!他用激昂的诗文记录下这段海战的炼狱场景全过程,其中还有一首:
朅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一山还一水,无国又无家。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君臣壮烈,天护忠魂
陆秀夫背少帝赵昺投海殉国后,元军遍寻赵昺尸身不着,只好鸣金收兵。
令人恐惧的厮杀声和呐喊声终于停了下来,黑暗也渐渐笼罩了天空。但整个海域并没有平静,海水的咆哮声恍若哀鸣声,弥漫着地狱般的恐怖气氛。
这时,微弱星光下的夜空中出现了一大群鸟儿,在海面上盘旋,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不久,只见在天空盘旋着的鸟儿迅速向同一个目标俯冲。
原来系在少帝身上的玉玺沉落海底,而遗骸却浮出海面。一大群鸟儿伏在少帝尸身上,把少帝的整个遗骸都遮住,随着海水漂流,一直漂回香山,到第二天早上漂至香山县南下村。
前面说过,南下村迎阳山的海边有一座华光庙。这日早上,庙祝正在里面上香,听到屋外许多鸟儿在叫,鸣声异常悲切凄凉。庙祝便走出门外看个究竟。一看,呆了,只见海边有一具浮尸,上有群鸟遮盖保护。
庙祝断定此浮尸非常人,是异人的遗骸,他立即召唤乡亲设法将浮尸拖上岸来。浮尸上岸,群鸟飞去,露出一具童尸,童尸身上穿着黄袍龙衣,面色红润如活人,脖子上还戴着一条沉香项链。庙祝一下子就认出这是少帝赵昺的遗骸,也许上天有灵,让少帝有所依归,漂浮至此。
庙祝与乡亲父老忙用本地的五桂山特产——沉香木做了一副上等棺材,礼葬少帝于石岐南下村迎阳山。因怕元军寻着,石碑无一字。
迎阳山虽小,但与英杰有缘,后来的明朝抗倭将领张通以及抗战时在横门保卫战殉难的国民党抗日将士,也葬在这里。
找到皇帝的遗体,意味着赵宋王朝最后一缕血脉真的没了!
话说回来,少帝、杨太后跳海后,元军紧追张世杰不放,张世杰且战且走。五月初四,船到南恩州平章港(今阳江海陵岛)时,又遭遇台风。
刚才天气还是好好的,只是阴天闷热而已,顷刻间,变得昏天黑地,乌云在四面八方翻滚,暴风裹挟着雨水像密集的粗大沙粒般噼噼啪啪打在人的脸上,针刺般痛。这台风刮起来气势真是惊人,眼见岸边一座茅棚像火柴盒子似的被刮到海中。狂风狞笑着扑向战船,掀起巨浪,船不停地颠簸着,人站也站不稳。
“将军,弃船上岸吧!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部下劝他登岸。
“不用了!”张世杰仰天拜道:“我为赵氏亦已尽心尽力,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又已亡,我不死,是想为赵氏存宗祀。天若不让我光复大宋,大风吹翻吾船!”
“呼——呼——”
话音刚落,呼啸着的台风更大,风雨肆虐,很快舟覆人亡。元军也抵挡不住强风,押解着俘虏班师回朝。
《元史》对此事有明确的记载:
至元十六年,帖木儿不花加都元帅,追宋将张世杰于香山岛,世杰死,降其众数千人,广东诸郡及海岛尽平。
说也奇怪,张世杰溺亡后,雨住风停,元军在那一带海域搜寻其尸,眼见其尸顺水而流的,正要上前捞起,但光天化日之下,忽然又出现一大片乌云笼罩着整个天空,一片昏暗,一会儿,狂风摇天撼地,风雨大作,闪电划出一线亮光后,接着便是隆隆的雷声,震天动地。片刻,倒海翻江飞急雨,尸身也不见了。元军只得放弃搜寻。
也许,耿耿忠臣,壮志未酬,就这样在与元军的战斗中溺亡,岂非天怒人怨?
乌云弥漫整片海域的每个角落,噼里啪啦的雨久久不停,海面上波浪起伏。是时,有一大群海鱼托着张世杰的尸首向着香山方向逆水而行。次日早晨,尸首至香山县之黄杨山水湄处停了下来。
宋朝时,斗门黄杨山周围还是浅海,浅海滩处有一大片红树林。当潮水上涨时,树干浸泡在水中,只有茂密的树冠漂浮在海面上;退潮后,泥泞的树干露出海面,盘根错节,好像一片原始森林。
海鱼把张世杰的尸首搁置在茂盛的红树林中。不论潮退潮涨,尸首也不易冲走。凑巧,有宋军避难黄杨山中,军士见到海边红树林里面的浮尸,一眼就认出来是张世杰,忙招呼同伴把其遗体拖上岸。
军士为免张世杰遗体被元军寻着,故“棺敛焚尸”,葬于山上,一代英灵也算入土为安。这就是“天护忠魂,逆水流尸”的传说。
据《香山县志》载:“诸军棺敛焚尸岛上,杰(张世杰)胆大如斗,更焚不化,诸军号恸。”后人有诗叹道:
黄杨山上草青蕃,风雨时还壮士魂。
胆似金银焚不化,悲风夜夜惹啼痕。
河山易主,丹心难灭
南宋于厓山覆亡后,江山易主,盛世不再,香山人受到元朝统治者的疯狂报复,杀戮了一大批,又驱赶了一大批到北方为奴。
忠臣马南宝一直逃匿不降。他心怀愤痛,日夜悲泣不食。每到夜深人静,时常悄悄地来到海边跪拜,然后独自一人走在岸边堆积的乱石之上,看着雾霭茫茫、水天一色的大海,海战的悲声依旧,听惊涛如诉,他压抑在心底的激愤化成催人泪下的《哭祥兴帝》诗:
翔龙宫殿已蓬飘,此日伤心万国朝。
目击厓门天地改,寸心难与海潮销。
黄屋匡扶事已非,遗黎空自泪沾衣。
众星耿耿沧溟底,恨不同归一少微。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众大臣都随着君王葬身大海了,我恨不能与他们在一起,永远做一颗拱卫在皇上身边的“少微星”!字里行间透露出寂寞、悲怆的情绪,字字是血,句句是泪,深刻体现了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他悲伤沉郁,忧愤满胸,抗元复宋之心一直未泯。
“死为宋国魂,不做元寇鬼。”
元军在香山横行霸道,其肆虐的风头稍过,马南宝激于民族大义即主动联络宋遗将黎德、梁起莘组织义师奋起抗元,以图恢复宋室。召集近千人,在五桂山深处(今五桂山镇槟榔山村古氏宗祠一带)秘密练兵,以待时机起兵反元。
再说,厓山决战结束后,元军搜寻赵昺等尸体不获,一直认为他们尚在人间,担心迟早一天会死灰复燃,故元世祖忽必烈再派兵追捕,香山县是元兵重点搜索的地方,井澳成为元军驻防香山的大本营。
得知大批元军再进香山井澳,马南宝终于抑制不住复仇之怒火。他纠集人马,在五桂山里的槟榔山村集结,誓师出征。
是日,像血一般鲜红的残阳,投影在起伏不尽的五桂山山峦,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成为一幅雄浑的画卷。以这一幅天然雄浑的画卷为背景,马南宝登上了点将台。
此时的马南宝,人老了、瘦了,但忧郁的眼神里目光异常锐利,他看着一面面翻飞的战旗,猎猎作响,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庄严肃穆,脑海里出现厓山决战的悲壮一幕,他心潮难平,对全体士兵大声说道:“全体将士:此去一役,不知生死,但为我大宋不再受辱,为了家乡不再沦陷,为了家园不再被焚烧,为了家人不再被屠杀,让我们奋起抗争,拼死一搏!不成功便成仁!”
战士们几乎同时点了点头,然后振臂高呼:“报仇!报仇!誓死报仇!”
马南宝与黎德、梁起莘分成三批人马,马南宝为先锋,晚上潜伏在井澳附近的红树林里,准备以火为号,凌晨进攻。
马南宝带着先锋队来到了井澳海域,撑着小船,在深夜里神不知鬼不觉地经过附近的红树林,再潜水到最接近井澳岛的芦苇林里,待黎明即展开夺岛复仇大行动。
东边露出鱼肚白了,潜伏在芦苇林里的马南宝一众听到了脚步声,近了,越来越近了!清楚地见到一班元兵列队巡逻,正向他们潜伏的方向走过来。
越走越近,几乎能够清晰地看见对方的面目了!
马南宝瞄准了一个走在前面的兵士,稳稳地扣下了机簧。“嗖!”弩箭激射而出!约六十米的距离,几乎一眨眼,前面兵士“啊哟!”一声凄厉的惨叫,砰然倒在了地上。
随即,马南宝身边的十多个人看着前面,认定了目标稳稳地射出了弩箭!伴随着惨叫,又倒下去几个人!
马南宝哨子一响,先锋队队员立即冲出芦苇林,奔上井澳岛,提着刀,向最近的蒙古包砍杀过去。营内有个元兵听到惨叫声,走出来张望,一个措手不及,早让马南宝砍下头颅。
“啊哼啊哼——!”
这时,马南宝听到帐篷里面的啜泣声。他一刀掀起帐篷,走了进去,里面的场景让马南宝怒火中烧。只见三个汉族女子赤裸地拥挤在行军床的一角,面前站着两个元兵正手忙脚乱地提着裤子。
一阵从未有过的刺痛袭上马南宝的心。这些元狗在侮辱糟蹋抢来的女同胞!
马南宝的眼睛赤红,手起刀落,一刀一个,“啊!”“啊!”随着一声接一声若野兽般的嘶叫,这两个元兵的狗命结束了。
马南宝救出这三个惊恐的女子,即时点燃了那蒙古包,向潜伏在红树林里的黎德、梁起莘发出了进攻的信号!
井澳岛(横琴岛)的战役开始了!
“杀绝元狗,复兴大宋,冲啊!”立时,战士们的呼喊声以及刀、剑撞击的声音如雷鸣般从三个方向响了起来,大家同仇敌忾,三面夹攻,奋力搏杀,元兵没有防备,很快就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马南宝与战士们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大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分享这难得的胜利带来的喜悦。
然而,苍天不佑大宋!
抗元复宋大计难得有一点起色,很快就被掐灭了。
井澳战役胜利刚过两天,传来消息,谓祥兴帝并未死,陈丞相护之在占城。马南宝想,莫非当时漂浮至南下华光庙的不是少帝尸体?马南宝护主心切,加之刚取得抗元战役的胜利,他信心大增,于是立即联合黎德、梁起莘兴兵前往占城救驾。
想不到,井澳此役胜利后,梁起莘被元将王守信重金收买,投降了。特放出此谣言,当马南宝率军行至半路,遭到伏击,因寡不敌众,黎德战死,马南宝战败被擒。
元将劝他投降,百般威逼利诱,在那个情境下,马南宝绝对有选择不死的自由,或许会给他带来荣华富贵。但他大义凛然,道:“国破山河在,人去气节存!我大宋男儿,安肯苟活!头可断而志不可屈!”
随后,马南宝拒绝跪下而受戮,英勇就义,年仅35岁。
正当壮年的马南宝就这样不屈地死了,元军对马南宝恨之入骨,把他的尸体抛于荒野,元军放言,谁若收其尸,将被灭族,暴尸荒野。
然而,马南宝这样的决绝与不屈,感染着与他浴血奋战的战友们。
终于,有几个忠心的士卒,在月黑风高、大雨滂沱之夜,冒着生命危险,暗收南宝尸,葬于小赤坎鳌鱼岗(今珠海斗门东北面黄杨山山麓)。而安葬南宝尸的士卒,不敢返乡,遂一起逃往占城,加入香山华侨的行列。
马南宝在井澳岛(横琴岛)完成了他为宋室王朝发起的最后一场战役,他的倒下,也标志着南宋在民间最坚强的一根支柱轰然倒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马南宝试图力挽狂澜,可惜他的努力终未能重扶已倾之宋室,但他挺身殉难,保持了民族气节,最终以自己的忠节之举报效了国家,其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穿越时空,在香山延续的是不绝如缕的华夏血脉!最终带来了民族的重生。后来,他的同乡,明朝大学者黄佐有诗专赞马南宝:
沙涌清夜月,曾照宋行宫。
未抵黄龙府,空悲白雁风。
丹心思蹈海,正气化成虹。
若遂厓门志,吾乡有大忠。
“青山有幸埋忠骨”,马南宝死后埋葬之地——斗门小赤坎鳌鱼岗成为人们常去拜祭的地方。明清两朝、民国均追表其忠,崇祀乡贤,历朝县令均有祭祀。他的墓前,常有“包米饭而祭者”,或放着中山扣肉或“三月红”荔枝。
优秀基因,世代传承
南宋赵氏王室万里间关,由杭而闽,由闽而粤,颠沛流离,浮海而栖,停留于香山,终止于厓山。
崖山战后,元军灭了南宋皇朝,统一了中国。为巩固其政权,实行高压政策和大屠杀,出现“十年兵火万人愁,千百中无一二留”的悲惨景况。特别是元朝统治者为斩草除根,对南宋宗室遗裔、遗臣、抗元义士,大肆搜捕,不遗余力。
濠镜澳(今澳门)、横琴、沙涌等地都是宋皇在香山县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也是抗元的主战场。因此,香山县成为元军重点肆虐作恶之处。
元兵铁蹄所到,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搜获匿藏的宋朝官兵,稍有反抗者当场格杀,所有俘虏一律送去当奴隶。整个香山县一片风声鹤唳,真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过了一段时间,烽烟渐息,兵士冲锋的喊杀声也渐渐沉寂下来。
曾是宋皇驻跸之地的沙涌村,随着抗元义士马南宝被杀,四出避难的村民都以为元军不会对那个小村庄再大动干戈了。于是,陆续回到村里。
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的家园,生于斯、长于斯,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是身体和精神的栖息地,怎能说一走就走呢?
然而,哪曾想到,针对性的报复接踵而至。新任的蒙古籍香山县县令达鲁花赤已传令:“血洗沙涌村、刀刃潮居里!”
这是一个万籁俱寂的早晨,天还未亮。沙涌村村里的狗忽然持续性地急速吠叫起来。
“嗒嗒、嗒嗒……”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渐近,像暴雨敲打蕉叶般响成一片。
“不好啦,鞑子来啦!鞑子来啦,大家快躲起来啊!”村口方向不知哪位早起的村民凄厉大喊。
顿时,整个村庄一片惊慌失措。哭喊声、尖叫声响成一片,到处都是村民奔走逃窜的身影,不少人走往山上藏匿。
村口那边已传来了妇女的凄厉惨叫哀嚎,显然冲进村子的那伙元兵已经开始残暴肆虐了。几个热血方刚的年轻人早抄起身边的木棍,拿起锄头向喊声方向急奔前去,但怎能抵挡得住大批野蛮的元兵,瞬间倒在血泊中。
很快,整个村庄已被元军包围,本就500多人的村庄,有半数以上来不及逃跑的,都被赶到晒谷场上集中。
在“逢马必杀”的指令下,姓马的族人遭到元兵屠杀性的报复,不论男女老少,姓马的村民当场杀死。除了年轻漂亮的村妇留下来供元军淫乐之外,余者尽杀,真是凶残之极!杀戮后的沙涌村成了一个无人区,简直是人间地狱。
侥幸逃离了沙涌村的姓马人士,也纷纷改姓为“冯”或“骆”,隐姓埋名,走避他乡。元朝灭亡后,马姓后人才陆续回乡重建家园,恢复马姓。
元军血洗了沙涌后,接着向赵氏族人的聚居地香山潮居里(今斗门)进发。赵氏族人闻讯,慌忙携同宗祠牌位祭器入山,以存宗祀。但也有不少非赵姓的村民,心存侥幸,不愿走。
带兵来到潮居里的元将张弘范抓不到村子抗元首领赵若举,便扬言:“两天之内,赵若举不返乡,将彻底清洗潮居里,一个不留!”
本来赵若举已率族人入山躲避,当收到这个消息,他想到同为乡绅的马南宝不惜生命,抗元到底。身为赵氏宗亲,岂能置之度外呢?他心里自责起来,于是不顾亲人的阻挡,立即返到村子,挺身而出,对张弘范说:“抗元纯是我族人行为,与留守村民无关,否则他们何以还敢留在村里?杀我赵若举一人好了,切勿伤害无辜!”
危难关头,赵若举大义凛然,独力承担责任,以一乡民命为请,逼使张弘范收回成命,潮居里300余户居民得以安生,而他却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赵若举为保百姓,痛快淋漓地以身蹈死,真是感人至深!
香山县大批被搜捕者为了逃避蒙古人的不断追捕,有的走上投奔海外之路。南宋末年,正是香山人第一次出现整批地向海外移民的高潮。这些南宋军民,就是香山乃至中国最早的华侨。
经此浩劫,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的记录,“其存者以户口计,千百不一余,遗黎无几”。万分庆幸的是,在厓山海战时被马南宝“抢救”回来的宋室文臣武将及后宫女眷和小孩,还有留守在沙涌的老臣以及宋军残部在当地乡民的帮助下,除了远走他乡逃离海外,皆分散在香山各处岛屿隐匿,得以避此大难,从此定居于香山。
因此,往日人烟稀少的香山县,人口没有减少,反而一下子增加了,“有500多个姓氏和40个少数民族,有三大语系20种方言,这种现象在全国绝无仅有。”(引自苏小红《香山移民图谱》)
他们均来自五湖四海,在村落聚族而居,出现了同一条村只有一个姓的现象;甚至,隔一座山,一条河沟,或一条小路,口音也完全不同。当中,不少人的身上有着宋代皇室的血脉,出身高贵,只是朝代更迭,江山轮流坐,昔日的祖上从政治舞台上下台后,后裔如惊弓之鸟,流落尘世,基本上以隐居的方式在香山县开枝散叶,散播于寻常百姓家。
生活还要继续,历史还要延续。失去了南宋王朝庙堂庇护的赵氏皇族和宋室后裔,远离了刀光剑影,也与平民百姓一样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在自食其力的同时,也为岭南的开发建设带来了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当时登峰造极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乃至孕育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家和不少文学家、艺术家、大批的能工巧匠。
古老相传,今天的香山或说中山本土人,除了部分是从珠玑巷迁徙至此,大部分是宋室或南宋遗民后裔。
事实上,香山县能够彻底摘掉落后的帽子,迅速成为鱼米之乡和文化发达地区,主要还是在南宋覆灭后,数以万计的宋军残部和宗室大臣的家属,被迫滞留香山定居之后而产生的。
由于南宋遗民大量滞留香山,宋室遗民的优秀基因,从此在香山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扎下根来,开花结果!这正是何以明清时期,中山会出现名人“井喷”现象的最好注脚。或许,这就是当年香山人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终于获得的丰盈回报吧!
“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四烈尚流芳。”
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被后人尊为“宋末四忠”的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马南宝,无疑是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的民族气节深深地感染着人们,至今仍旧让人感到强烈震撼!
香山县一带是南宋政府军和民众武装最后抵抗元朝军队的阵地。青山碧海,到处都留下了屠杀的血迹和不屈者的英魂。为纪念这些英魂,当地村民在南下村(今中山市迎阳社区),也就是当年宋帝曾祈求保佑的地方建了一座“三山古庙”,保存至今。自此以后,香山大地活跃着宋室后人的背影。
后人有诗专赞马南宝:
宋帝千年成往事,沙涌驻跸作行宫。
勤王献粟传今古,卫国抗元到始终。
尽瘁鞠躬诚慷慨,挺身殉节树英风。
乡贤显赫皆先哲,一曲悲歌颂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