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人名家说英石
说英石
盛世收藏兴,这话确实是。单奇石这十数年来就非常热火,走遍全国各大城市,常常可以见到广场上园林里公寓楼前有巨石作标志,而差不多的人家,也都要在庭院中案几上摆那么几块石头玩赏。各类奇石协会成立,各种奇石的报刊出版,尤其一年一次的全国奇石博览会,更是摊位林立,人多如潮。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要活得优雅,奇石市场也就异常地繁荣兴旺。我对奇石有兴趣,写过了数本关于赏石的书籍,在为奇石收藏热欢欣的同时,也为赏石中的一些误区而忧心。比如当下过分追求怪异,动辄就标榜出什么石种哗众取宠;比如过分夸大矿物质石类的价值,使水晶、玛瑙、莹石之类畸形显赫;比如过分讲究具象,导致了许多人为的造型和图案。每每目睹了这种状况,我就想到英石。
英石产于广东的英山。英山之所以用花命名,是其方圆百里的山表大多裸露,青苍逸瘦,嶙峋奇巧,远远望去如遍开的石花。这实在是一座宝山,它所产的石头与灵璧石、太湖石齐名,历来是上贡朝廷,且多流播海外,而今国中所有的名园中莫不以它们布置。古籍中咏石的诗篇,咏的就是这类石头,米芾拜石拜的也就是这类石头。这石头得天地钟灵故能镇园镇宅,得山水清气所以能养心养目。它们是中国奇石的正宗,代表了中国石文化的审美趣味。
因为英石、太湖石、灵璧石是中国传统的名石,而别的石种才以有矿物质的晶体或色彩,以造型和图案急于出名,它们当然有它们的价值,但常常路走捷径,笔用偏锋,却是赏石弱化了石头的本质,使审美趣味下降。
现在奇石市场上传统的名石并不多见,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太湖石、灵璧石资源日趋枯萎;二是英石资源依然丰富,但英石产地偏南,而对英石的功能形成了固定的看法,缺乏全面的认识。
可以说英石和太湖石、灵璧石是园林专用的名石,可英石区别于太湖石、灵璧石的不仅它用于园林更能作摆件清玩。它历来分阳石和阴石,有大器、中器、构件、小件之说。它的大器、中器要一石体现出山的整体为标准,峰峦起伏,嵌空穿眼,质坚苍润,扣之清越,讲究的是大气象。史书上曾记载过古人所藏的英石,“高尺有五六,长三尺余,千峰百嶂,长亘连绵,其下坡轮,若临水际,宛然衡岳排空而湘水九曲环迥于下。”我见过现置于杭州西湖的宋时英石“绉云峰”,那块石头高达数丈,形同立云,又似摇波,令人叹为观止。我自己也收藏了一块“龙崖”英石,形如龙头但又是峦峰之状,气势雄浑,而细节处白筋勾勒,石线过渡,甚为奇巧。它的小件则充分体现了瘦、皱、漏、透,又不同于太湖石、灵璧石的同样的特点,它削瘦而坚硬,秀中有骨,褶皱又有白筋,形成丰富图案,而滴漏留痕,孔眼相通。古人玩这类英石“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又有诗说“罗得六峰怀袖里,携归好伴玉蟾蜍”。我也收藏着一件,似龙非龙,非花似花,薄处如翼,细处如针,置于案头,来人见之莫不惊艳。
英石的名贵在于它的质朴和简约,在于它的整体的气势和细节的奇巧,如车中的“宝马”,用不着装饰,只擦拭干净即可。它所具有的石文化品格,正大而独特。收藏它,欣赏它,宣传它,不仅可以纠正时下赏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维护和清正中国石文化精髓的一种责任。
(作者是陕西籍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