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你好,长江水库!

长江水库是艰苦奋斗时代,淳朴的中山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是中山精神的生动体现。水库建成50多年来,以经济生态效益、自然环境之美造福一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山人。

紫小耕

相传,300年前,有姓龙的叔侄二人,从江西老家来到这里拓荒,为表示不忘故土之情,把定居地方叫“长冈”(因他们来时,曾走过一列长长的山冈),又把“冈”字谐读为“江”,暗喻他们祖居江西之意。这就是长江村名字的来历。

“阿哥——”一个清脆的女声穿过松树层层叠叠的针叶间,向树林深处扩散。

密林深处,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右眼紧眯,左眼圆睁,手上拉满弹弓,正聚精会神地瞄准松枝上轻盈跳动的鹧鸪。宁静的林野,除了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布谷鸟的鸣叫声外,就只有树上的鹧鸪啄着松果的沉闷声。

少年刚要松开弹弓,忽然一声“阿哥”划过上空,鸟儿刹那间不见了踪影。

“小妹——”少年没好气地白了一眼女孩,“都怪你!”

“哥哥,阿妈叫你去踩龙骨车,快下山。”

“又是张家边舅舅家吧?”

“嗨。”女孩一边应答,一边踩在林间溪流中间的大石块上,敏捷地跳到对岸,“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那边处在低潮期,潮水不上来,有什么办法!”

是啊——少年还知道,老天再不下雨,海水就要反灌了,到时候,咸潮上涌,南朗的亲戚们那咸田里生不出谷子来,又要到他们家来借粮食。前几年还好,去年开始,公社里的粮食越发少了……还有环城的三姑六婆,将会成群结队来扒他家粮仓。

少年记得有一年,他陪母亲去看望环城生病的表姨,路过南区寸草不生的大地。那场干旱,旱得田里的泥土像渔网一样干裂开了,有些裂口大得可以伸脚进去!那时候他想啊,即便下上三天三夜的大雨,或许都不能把那些裂口合上。

表姨躺在床上,嚅嗫着那两片干瘪瘪的嘴唇:“小林子,姨问你阿妈借两斗米煲粥给妹妹吃,可同意?”

还没等小林子开口,他母亲立刻回应了,好好好。

“总之,不论哪个亲戚,谁家要是没收成了,准找我们家。”“小林子”龙伯林一脚踢起一块小石子。看着小石子落入宫花河,他看准了泥路上一块更大的,准备起脚。

“哎,难怪解放鞋上你脚,没几个月就穿洞。别踢了。”女孩嗔怪道,“我们村有六条山坑,这六条山坑就是我们的福源。你看,清清的山水取不尽用不完,我们长江村旱涝保收,全因为有了这六条山坑常年积水。谷子吃完了我们可以再种,阿妈说了,亲戚们不救济会饿死人的。”

“阿妈跟我说过,可是,我们现在也没有谷子了。嘘,山狗!”龙伯林的话音刚落,河边的水草边哧溜一声钻出一只黑褐色、前脚短后脚长、腮长颚尖的山狗来。山狗一见有人,拔腿就往山上窜。那时山上的芒草、灌木被砍得精光,山狗眨眼间溜得无影无踪。

“爸爸来就好了,肯定能逮住它。”龙伯林兄妹俩异口同声叫出来。兄妹俩有好长时间没吃山狗肉了。

两个孩子走在宫花河洁白的沙滩上。女孩折了一根芦花,把芦花打在河面上。看着宫花河床中间突兀的小丘,丘上绿色的草地像玉带飘在河面上,女孩叹了口气:“哥哥,看见那块平坦的水面吗?要建一座大坝。”

“真是呀?建大坝做什么?”

“刚刚上山叫你的时候,公社里派人逐户登记了。”

中国的水利事业,自大禹治水(公元前2268年)以来四千多年,历代都陆续进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进行了多次治水工程。淮河、黄河、长江、辽河、松花江、珠江,七大流域都先后进行规划治理。不论筑坝防洪发电,修堰引水灌溉,国家参与程度、群众动员人数和总投资额,都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由1952年至1980年,国家用于水利的资金近800亿元,其中地方及社队自筹也近百亿元。

长江水库的修筑就是在中山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进行的。

长江水库位于中山市市区之东南,五桂山北麓,大环河(宫花河)上游,距离市区8公里,为五桂山汇流集雨面积最大出口处之一,集雨面积36.4平方公里。

当时修筑水库主要为灌溉和防洪,1964年和1978年分别进行加固,并按千年洪标准,水库设计灌溉面积40960亩。总干渠长3.25公里;干渠两条,总长16.2公里;支渠34条,总长37.96公里。分东西两干渠道灌溉,东干渠受益28383亩,西干渠受益12577亩。设计正常水位25.98米,相应库容3463万立方米,死水位17.11米,相应库容331万立方米,总有效库容2912万立方米;大坝全长331米,坝顶高30.25米,坝顶宽7.3米,坝高20.3米;方形泄洪洞222平方米,洞口高20.2米,最大泄洪量37.9立方米每秒。

长江水库因大坝在长江村附近,故取名长江水库。

长江水库是中山市唯一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5040万立方米。水库于1959年12月动工,于1965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当时没有施工机械,只能靠人力施工,由各受益公社抽调人员组成施工队伍,施工高潮时进场人数多达3300人。1995年以来,中山市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对长江水库大坝进行全面除险加固,逐年完成大坝加高加固等工程。2009年12月实施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经广东省水利厅批准,评为II类坝,达到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两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的防洪标准。

龙伯林退休之前是长江经联社党支部书记。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退休在家了。60多岁的他,精神矍铄,身板十分硬朗。

“大概是1958年下半年,说要修筑水库,没多久,我们学校就从村里搬迁了。”龙伯林沉浸在回忆里:“在现在中心村靠近南外环那一带,搭了几排茅草屋,就算临时学校了。”

每天穿着蓝棉衣,肩上背着黄挎包,挎包上绣着红艳艳的五角星,兴冲冲上学去,龙伯林跟村里其他孩子一样,除了肚子总是饿外,生活无忧无虑。水库的修筑,除了学校和家里的搬迁,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并无其他影响。只是,山上暂时不能去了,少了捕抓野鸡、山鸟、鹩哥、山狗等乐趣。不过,孩子们很快又有了新乐子。

1959年主坝动工时,恰巧是开学的时间。两周后,孩子们想要去瞧个新鲜,土埧已经弄好蓄水了。主坝两侧的半山腰上各建了一溜茅草房,竹子做的屋墙上、树林间,挂着“抓革命,促生产”“艰苦朴素,劳动美,心灵美”“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万岁”等标语。再往下,就是修筑水库的工地了。

平日里淙淙的山涧流水,此时安静地躺在土埧里面,水面平静如镜。土埧的另一边,人头攒动,所有人都服从山坡上一个大喇叭的号令,个个干得热火朝天。戴竹笠的,包头巾的,还有个别露着黑脑壳,晒在太阳底下的。那些人手里的铁锹、锄头挖地的嚓嚓声;挑着沉沉担子的时候,扁担发出的吱吱声,挑担人嘴里发出的吭哧声;最撼山动地的是坝堤上,那声声震耳欲聋的“一、二、三,嘿……”这些声音拧在一起,打破山里的寂静,直冲云霄。

“当时参加水库修筑的多达数千人,可谓声势浩大。那时候的人,衣着高度统一,男女都穿工装或者军便服,颜色除了蓝色就是灰色。一眼望去,就是一片黑压压的人群。”龙伯林说到这里呷了一口茶水,“半山腰的人用锄头挖着泥土,给来来回回的排着队的簸箕装泥土,然后挑簸箕的人将泥土从山腰挑到主坝上。”

“长江水库的修筑,全程人工建造,包括碾压。当时是怎么用人工碾压、修筑这个‘巨无霸’的呢?”面对龙书记这位亲眼见证者,我发出了疑问。

“是啊,全是人工建造啊!”龙书记感慨:“用石夯,少说100多斤,四个人喊着号子,把石夯抛向空中,然后砸下。就这样,一夯一夯把大坝砸实。劳动人民就是这样展示力量的。”

水库大坝属于土石坝,即当地土料、石料或土石混合经过碾压或抛填等方法堆筑成的挡水坝。土石坝一直以来是被广泛采用的坝型。优点是可以就地取材,节约大量的水泥、钢材、木材等建筑材料;结构简单,便于加高、扩建和管理维修;施工技术简单,工序少,便于组织机械化快速施工;能适应各种复杂的自然条件,可在较差地质条件下建坝。

毫无疑问,相较于现在,当时的物质条件真的非常简陋。龙书记回忆,那时候,人人穿着打补丁的衣裤,脚上穿的是用轮胎剪下做鞋底,用棉线做鞋帮的鞋子,甚至一个水杯大家轮流用。吃的嘛,龙伯林说到这里,嘴角一翘,露出孩子般的笑脸。

“当时真有吃的,我们小孩子,就是冲着吃的去了。那里有个小卖部,里面有蕉头饼、猪糠饼,筑坝的负责人,下午会发这种点心给修筑水库的人充饥。”龙书记说:“我有一位朋友,他的母亲当年就是水库的建造者,他每周日去工地看望母亲。回来的时候,总把母亲不舍得吃的蕉头饼带回给家人吃。”

至于娱乐,参加水库建造真的很苦,当时的交通工具基本是“11路车”。附近的宫花村、白庙村的人尚可以日出夜归,其他公社的人就要住在山坡上临时搭建的茅草房。工地每周只放一天假,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大家都可以在干涸的河床上看电影,这便是当时工地上唯一的娱乐节目了。

1966年,春天的脚步随着绵绵细雨来到了南国。南朗成片被咸潮干扰的大地,此刻,被春风揉出了鹅绒绿。“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广袤的耕地,贪婪地吸收着这毛毛细雨,更渴望来一场洪水般的暴雨。南方的水稻,在水田里才能发芽、健康成长。

怀有这种愿望的农田,搁往年只能成为“望天田”。

这一年,龙伯林知道,他再也不用去踩龙骨车了。他的那些亲戚们,这年的夏天以后,再也不用跟他们家借粮了。长江水库里,白花花的淡水,从西干渠的涵洞里奔腾着,越过原野,跨过公路,汩汩地流向干涸的农田。清风抚过农田里插秧苗的人们,将他们的笑声播向远方。

中山市水利局数据库资料显示,长江水库原设计受益面积偏大,除东干渠没有详细调查外(因兴建了井溪电力灌溉站工程,受益队未将水库的渠道开通),西干渠经详细调查,实际灌溉面积8000亩,水库每年的水量有所剩余。为充分发挥水库的水能,政府决定兴建水力发电站工程,并将之纳入中山市所用的珠江电网系统,以解决农排电力和革命老区人民生活用电不足的问题。

据参与建设的民工称,现在的长江水库建成的地方,原来有300多间房屋,居住着2000多人,水库动工时,这些居民迁到了现在的中心村。由于工程紧迫,部分房屋没来得及拆,水库建成蓄水后,它们仍留在水底。后来有潜水员发现,这些水底房屋成了水库大鱼的“安乐窝”,而在水位低时,一些碉楼的顶部隐约可见。

20世纪80年代,每当雨水充沛,需要开两侧排洪口泄洪时,龙书记记得,有村民在下游抓到长达一米、几十斤重的大草鱼。

兴建长江水库最初的目的是防洪和抗旱,随着计划外工程的不断增加,长江水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66年冬建成坝后发电站一座,年发电量可达100万千瓦时;1972年安装了一条直径500毫米的铸铁管道,开始向石岐城区提供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1981年再增一条穿坝钢筋混凝土套钢管输水管,供城区用水。

历史变迁,长江水库的功能也在拓展。每年咸水倒灌、咸潮肆虐的时候,城区供水公司便引用长江水库的水冲淡咸潮。长江水库还是“中山市心肺”,六条自然集雨山坑,静静躺卧在莽莽群山之中,发蓝的水面,不时有白鹭飞过。东南西三面,五桂山的重峦叠嶂绵延着,如泼墨的山水画。沿着水岸是一望无际的松林、杉树、樟树,郁郁葱葱。美如玉枝的树影,层层叠叠,“长江叠翠”美誉由此而来,于1998年被评为新“中山十景”之一。

长江水库是艰苦奋斗的时代,淳朴的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也是中山各界人士付出135万人工日的义务劳动所建造,是中山精神的见证。水库建成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它以经济生态效益、自然环境之美造福一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山人。

如今,望着这福泽一方之水,我只想说——

你好,长江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