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看完叶圣陶先生的《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这本书,出于这个书生的气儿的惯性啊,我写了这么一段书评:
“书中案例篇篇出自名家,选取的作品也极有代表性,让人不禁为文学之深、之美感到震撼,在引述原文的之后附上的叶圣陶先生的解说,更是细细说明了文章之美美在哪儿了。
遍读名作,择精华以之为后人例,引后辈追索,不得不说,叶圣陶先生对“引人入门”的师者使命完成地极佳。
看罢,我想去看胡适、周作人、卞之琳和契诃夫的作品。”
接下来就是今日我摘录的、来自叶先生著的这本书里的“佳句”啦!
1、“凡是会抬起来向上看的眼睛
都感谢你们翻动一铲土一铲泥。”
——这句话来自卞之琳的《给建筑飞机场的工人》
我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那些前往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去给更多人带去生命之光的一线医护人员、军人,还有维持人们生活正常运转的每一位坚守在自己岗位的人们,也适用于那些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技艺的人们,因为他们,我们民族的安全、我们民族文化的安全得以保证,“凡是会抬起来向上看的眼睛,都感谢你们翻动的一铲土一铲泥。”
2、“抬起摄影机来对着任何事物动摇一阵,事物当然拍进去了,但是不免混乱琐碎,算不得一部有价值的影片。画画和导演的人在动手以前,必须先想定该从事物的身上描写些‘什么’出来,才能使事物深入人心。他们的努力是引导观众去观察去感觉这个‘什么’。观众真个因此而观察明白了这个‘什么’,感觉到了这个‘什么’,才是他们描写的成功。”
——这句则来自叶圣陶先生在举萧乾的《邓山东》这篇小说做例子后写的一段关于人物描写的建议。这让我想到绩效指标和目标导向管理,哈哈。是的,有看点,才能给读者带来足够的享受嘛。
3、“我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动,响亮。我的方法是在下笔之前,不只想一句,而是想好了好几句;这几句要是顺当,便留着;否则重新写过。我不多推敲一句里的字眼,而注意一段一节的气势与声音,和这一段一节所要表现的意思是否由句子的排列而正确显明。这样,文字的雅不雅已不成问题;我要的是言语的自然之美。写完一大段,我读一遍,给自己或别人听。修改,差不多都在音节与意思上,不专为一半个字费心血。”
——来自老舍先生的《我不肯求救于文言》这篇文章。曾听说翻译作品就要做到“信达雅”,“信达雅”最早来自严复先生的《译《天演论》例言》,“翻译作品内容要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文辞畅达、明白晓畅,雅就是有文采,能用华丽的辞藻、引经据典地把文章写得有魅力。
老舍先生不求“雅”,只求有力量,活动,响亮——可以说是跟白居易先生写个诗歌都要在井边对着老妇人念,直到写到她能听懂才罢休这样的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其实每位作家的文风各有不一,谁好谁坏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在我看来,只要字字句句去推敲、这样花很多心血去打磨一篇作品出来的人,就算对“作者”或是“作家”这一职务的尽职。这样就好了。
而因为每位作者朝着打磨的那个“心中最佳点”不一样,所以我们得以看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作品,这也让我觉得生活在他们之后或者同期的一个时代特别幸运,是饱了眼福了。
4、“写旅行日记和写日记一样,第一先得放弃那完全记录下来的野心,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须的事情。”
——来自叶圣陶先生以徐盈的《从荥阳到汜水》这篇旅行记为例,讲述的关于行文的建议。
如果把发生的一切都记录下来的话,像我原始的朋友圈那样,因为素材与素材之间缺乏必要联系所以整条朋友圈看上去会特别混乱,尤其是一些很短的素材单独陈列出来,有时候因为缺乏“前言”“后语”——也就是对说这句话的背景的说明,其实很容易给人不知道你在说啥的感觉。
如果是单独成一篇文章的话,我也觉得选定主题,并且围绕这个主题去挑选、裁剪、增补你要用的素材,这样去组合和润色,文章最后看起来才会漂亮。
当然,我的随笔好像不那么漂亮,但是,它真诚啊,对不对。
5、“也许我们自己还没有做到‘最大限度’,那只有更奋勉地加工干去。也许别人还没有做到‘最大限度’,那我们也不应轻视他,却要指示他,鼓励他,帮助他,做到‘最大限度’。
让我们在民族解放的大目标下,分头努力干去!”
——这句话来自韬奋先生的《分头努力》
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说唱比赛上评委说的话,他看到选手之间互相diss(言语之间攻击和贬低对方),就对那个把对手diss地特别惨的选手说,如果对方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对什么认识不正确,我更希望你作为前辈去教他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直接上来就diss他。事情是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的。
好吧我说,是《说唱听我的》评委是Ice,在评的那场比赛是Kozay俞天时和小鸭哥的比赛,Kozay把小鸭哥怼得超级惨,最后还唱着唱着就自己坐到评委坐的沙发上去了,说xx没来冠军就是老子的。
这段的开始不说是因为我想到的当有什么看不惯的,我们不要直接攻击,而是要帮助他人理解这样的想法是来自于2020年7月份我看的这档综艺的。而这篇随笔的主要素材是来自于我在2020年2月22日写的朋友圈,就是事情与联想到的事物不属于同一个时空,这让我有些犹豫,毕竟,现在更的是2月的自己嘛。咳咳,既然说了,我就多说些吧。
其实Kozay这个大老粗汉子就是唱歌的时候特别狂,但是感觉现实生活中的他其实还是谦虚、很好相处的。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他和望江晴(是个剃着寸头的女孩)合作的《天上的星星不说话》,超级好听,超级感动,我循环了至少有三十遍,从7月发现它到10月的现在。我一会儿在这篇随笔的底下附上他们写的歌词啊,这篇可是叶圣陶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堂文学课的主场》。我觉得Rap的故事性和能很快的节奏可以有的霸气真的很吸引我。
-----------------------------------
我还想提一下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文章: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一位先生做啥事儿都践行着“差不多”的原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学堂先生问他一个答案是山西的问题他回答陕西,后来在钱铺里做伙计把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埋怨火车没有迟发车两分钟等他一下——这些他都觉得是差不多的事情,后来有一天他生病了,他家人没能请到医生就请了一个牛医,牛医用医牛的法子给他治病,治了一会儿他就死了。他临死的时候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emmm,他说完这句格言才断气。
等下,故事还没结束:后来啊,大家都称赞这位“差不多先生”,因为他把样样事情都看得很通,一生不肯认真、不肯计较,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号“圆通大师”。然后他越来越被人传颂、称赞,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当看到这篇《差不多先生传》的时候,我只觉得振聋发聩,心脏猛烈地跳动了一下,你们呢?当然我转述地可能感觉没那么强烈,大家自己去看下胡适先生写的原作就知道啦。这应该是迄今为止,令我感觉到灵魂被大程度地震动的短篇小说了。当然,我会这么觉得也有可能是我读书太少,打扰了。
今天的小赖:“每个人都应该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责任,这是我们能做的。”——罗翔老师的话,记一下。
此外记一下《天上的星星不说话》这首歌歌词中让我最感动的部分:
Cozay:
当我爸走的那年我还没长大
她哭红双眼抓紧衣角忍住不讲话
有人跟她说别傻了
找一条轻松点的路
她却为我的吃穿再没请过假//
我爱用叛逆考验她的耐心
话都当作耳旁风好像我是外宾
有多少个夜哭着打我电话
我关掉手机就是不想回家//
她常说上辈子又造了什么孽
为什么要一个人独自承受这一切
听说别人家的孩子本硕连读清华毕了业
他的儿子吊儿郎当模仿黑人做音乐
不停不淡定地担心整天又害怕又担惊
头发从长变成短黑变成白我不想辜负她的期待//
(——你能想象吗?就是这首歌开头到我上一行写的这里,我能一字不落地经常自己哼哼。就是“我爸走的那年”那句我不好唱出来,怕给我爸妈打。但这一段真的是,我看到就一下子“哇——”就开始心酸难受,然后又很喜欢这个旋律。
加上望江晴小姐姐特别温柔清澈的女声“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娃娃眼睛眨啊眨”——哇,我第一次看到说唱还能唱哭人。以前真的没怎么听说唱,是听了这首歌我才开始注意到说唱,然后去看了很多其他的说唱,后来才发现哇原来说唱也可以这么动人。加上说唱节奏快、能用于表达的字更多,我开始越来越喜欢说唱这种带着旋律,更多倾吐这样的故事性表达了。)
对Kozay他们的歌词的记录就到这儿啊,我先去继续刷两遍这首歌我再更下一篇。
20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