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闽南摩崖石刻的研究现状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文献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组成部分,也是记录闽南地区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地区文化及其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闽南摩崖石刻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初始阶段,学术成果还是凤毛麟角,对其在促进地区文化发展和交流中的作用几乎无人提及。目前,我们见到的相关著作主要有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编写的《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一书,该书主要侧重于对“仙字潭”石刻是图画还是文字的讨论,并收录了三十多幅原始资料的照片,该书可以为仙字潭石刻的系统研究提供比较全面的参考。梁继武的《摩崖荟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是一本导读性质的通俗读物,内容主要属于对部分摩崖石刻的作者介绍、词语解释或内容浅说等,但较少涉及摩崖石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厦门市政协组织编著的《厦门摩崖石刻》(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年),全书共收录了厦门地区四百幅左右的历代摩崖石刻资料,图文并茂,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但对一些石刻的作者或题镌背景没有交代,对其思想内涵或文化价值讨论较少。许添源等人编写的《清源山摩崖石刻选粹》(中华书局,2003年)属于影册性质的导游书或普及读物,对摩崖石刻的文化内涵及其学术价值等基本没有涉及。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福建摩崖石刻精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对全省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均有所涉猎,其中包括闽南地区的部分内容,且原始图片比较清晰,便于我们学习和参考,但遗漏较多。近年来,漳州和泉州的地方文管部门先后组织编写了《漳浦摩崖石刻》《清源山摩崖石刻》等,均对当地的摩崖石刻资料进行了汇编和简要介绍,但仍侧重于旅游宣传等方面。所以,闽南摩崖石刻研究尚不充分,其文化价值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和区域文化研究的日益发展,人们对闽南摩崖石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经常有一些关于摩崖石刻的照片或关于新发现摩崖石刻的报道,但缺乏对其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目前,有关对闽南摩崖石刻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也较少,而且主要局限于某一具体石刻。如刘蕙孙的《福建华安汰溪摩崖图像文字初研》(《福建文博》,1982年第1期)和一彤的《千古之谜: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这两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仙字潭”的性质或特点进行了讨论。陈国强的《漳州华安汰溪摩崖石刻与高山族》(《福建学刊》,1988年第5期)认为“仙字潭”是台湾高山族的文字源头。经纬的《福建“仙字潭”图像文字与台湾原住民》(《两岸关系》,1999年第4期),根据“仙字潭”图像文字的构造特点和台湾原居民的生活习俗,得出台湾原住民来源于福建的结论。笔者在研究闽南摩崖石刻过程中所写的《论华安“仙字潭”石刻文字的性质与学术价值》(《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1期)和《摩崖石刻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以厦门为例》(《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版)》,2013年第4期)分别对华安“仙字潭”石刻的性质和学术价值,以及厦门摩崖石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但是,站在学术角度对闽南摩崖石刻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的著述尚未见到。台湾或海外学者亦曾多次到华安考察“仙字潭”石刻,并进行了多次学术讨论,所以,闽南摩崖石刻虽然很早就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兴趣,但研究不够全面,因此对闽南地区的摩崖石刻进行系统整理,并对其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进行一番系统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