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心的分析》是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于1921年写成的一部著作,也是早期分析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罗素是现代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及社会活动家。在哲学上,他是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及新实在论的创始人。在其哲学生涯的最初时期,罗素受当时的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代表布拉德雷及麦克塔加特的影响,对黑格尔哲学抱有好感,相信内在关系说及真理一元论。但后来在另一位英国哲学家摩尔(也曾信奉德国唯心论)的带领下,从1898年开始,他逐步摆脱了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并与后者一道创立了英国新实在论哲学。罗素的新实在论哲学,坚持外在关系说及与之相关的多元论,而反对内在关系说及与之相关的一元论,并认为心、物、共相及个体都是世界的终极实体。这种新实在论哲学的基本立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于1912年出版的《哲学问题》一书中。此书出版后不久,罗素就着手写一部知识论问题的著作,原计划完成的这本著作的基本立场仍然是实在论的。但在罗素尚未写就时,维特根斯坦就对手稿提出了“最猛烈”的批评,而且这种批评对当时的罗素的哲学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因为它使罗素在随后的几年中陷入了一种“彻底绝望”的状态,甚至认为自己“绝不能再希望去搞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了”,并逐步对自己的新实在论哲学产生动摇;而且,由于维特根斯坦的批评,罗素关于知识论问题的手稿最终未能出版(该书稿已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英国出版,即Theory of Knowledge:the 1913 Manuscript,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1984)。就在产生动摇与绝望的过程中,罗素读到了美国哲学家詹姆士的有关著作,后者的中立一元论哲学给他带来了新的启发与希望。这最终导致他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放弃新实在论哲学,并提出了其自己的中立一元论。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认为,世界的终极实体既非心、亦非物,而是一种比二者都更基本的材料即感觉;心物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差别,二者乃殊相的不同组合的结果,或者说都是抽象的逻辑的构造。

从新实在论到中立一元论,是罗素哲学思想的一次最重要的转变;而这种转变,首先就体现在1921年出版的这部《心的分析》中。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思想是首次在这本书中得到系统的表述的。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他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心理学所关心的现象,“努力而详尽地阐述”詹姆士的中立一元论观点。(当然,罗素的中立一元论并非詹姆士的中立一元论的翻版,它有其自己的许多重要创见。)在本书中,罗素首先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并且也是他自己此前所主张过的一种意识观,它的主要代表是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坦诺和迈农。这种观点认为,全部精神事件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意识,而意识自身则是与对象的一种关系。具体到认识论问题上,这种观点认为,任何关于一个对象的思想都包含行为、内容与对象三种成分。但是罗素认为,通常所谓的“意识”是不存在的,而行为乃多余之物,与经验观察不相容,而且思想的本质并非在于同对象的关联。这一批评是罗素全部心的分析的前提。然后,在这种批评的基础上,罗素以信念-欲望的心理学为背景,深入地分析了信念、欲望及情感等各类精神现象,并由此重建了一种新的心灵概念,而且也回答了通常所谓的意识及主观性实际为何物。罗素对精神现象的探讨,始终是在吸收了詹姆士的中立一元论及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中他认为是合理的成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分析的终了,罗素着重指出:(1)物理学和心理学并不是通过它们的材料而得以区分的,心与物同样都是逻辑的构造;(2)心灵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此种程度主要体现在习惯的数量与复杂性上;(3)我们的所有材料,包括物理学的和心理学的,都服从于心理学的因果律,而心理学则更接近于实际。

罗素在本书中提出的中立一元论,不仅代表了罗素对自己此前基本哲学观点的背离,而且也是他此后所有哲学研究的新起点,他后来在不同年代出版的《物的分析》、《意义与真理的探究》及《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等书,大体上都坚持了中立一元论立场(尽管后两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其经验论原则),所以此书在罗素哲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罗素曾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7月应邀来华讲学。在华期间,罗素就政治、教育、宗教、哲学及科学等许多问题在全国各地作了一系列的讲演。这其中就包括“心的分析”。“心的分析”是罗素于1920年11月至1921年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院所作的讲演。罗素原计划把这个题目分为十五讲,也就是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五讲的内容。罗素在北京期间的确就这个问题做了十五次讲演,但由于生病,这十五次讲演的内容实际只讲了原计划中的七讲,分别是本书的第一、二、三、四、六、八、九讲。在剩余的八讲中,第五讲(“心理的及物理的因果律”)及第十三讲(“真与假”)的内容,在罗素于1920年11月至1921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院及北京琉璃厂高师礼堂所作的“哲学问题”系列讲演中部分地讲过。因此,原计划的十五讲中,实际上只有六讲没有讲。罗素在中国作了“心的分析”的讲演后,讲稿当时很快就由记录者整理出来并出版,比如1921年北京大学新知书社出版了《心之分析》(孙伏庐记录),还有1922年惟一日报社出版了《罗素及勃拉克讲演集》(宋锡军和李小锋记录),里面亦有“心的分析”。但是,当时根据对现场的中文翻译所作的记录而整理出来的这些东西,与罗素后来在英国出版的这部《心的分析》相比,在文字上有相当大的出入。

《心的分析》的写作开始于1918年,那时罗素尚因反对英国政府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关在狱中。罗素于当年5月入狱,9月出狱,出狱后于1920年5月访问苏联,后于年底来华讲学,最终于1921年在中国完成了本书的写作。

本书英文版最早于1921年,作为缪尔赫德哲学丛书(the Muirhead Library of Philosophy)的一部分,由乔治·艾伦-昂温出版社(George Allen & Unwin)在英国出版。国内的商务印书馆曾于1947年出版过李季先生翻译的中译本,后又经过修订,于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重印。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科研处的关心与支持,并得到了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谨致谢忱!

贾可春

2009年1月于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