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筹备阶段:高瞻远瞩,湖北筑梦楚天云

1.1 顺势而为,转型升级新支点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何为服务型政府?各方专家学者观点不一,但关于服务型政府特征的论述却是高度一致。服务型政府是一种现代政府治理模式,与其相对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以计划指令、行政管制、大包大揽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从政治学角度来看是为社会服务,从行政学角度来看则是为公众服务;服务型政府是整体政府,是智慧政府,是互联政府,是透明政府,是开放政府,总而言之,服务型政府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型政府。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民需求变化多元,建设服务型政府可谓任重而道远。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对老百姓负责的事情,就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这些年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口号和目标,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等已经实施若干年,“一卡通”“一点通”“一站式”等一系列政务服务的便民举措也得以逐步开展,试图改变“群众办事难、政府事难办”的现象。诸般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有所改善,但现有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距离。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从互联网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服务型政府的信息化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地运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围绕政务服务提升科学决策、精准决策水平,为群众打造多样智慧智能的服务平台,也是当下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要求。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湖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精神,紧跟国家大数据战略,对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进行全面部署。2015年9月,全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中优势率先布局建设湖北省级政务云平台——楚天云,抢占制高点,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创新坚实的一步。全省顺应大势,推动楚天云快速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壮大信息经济,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着力加强信息化协同应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主动创新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新模式,不断挖掘改革创新和融合发展的新潜力,打造创新驱动和智能转型新优势,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湖北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站位高地、超前布局。现如今,这朵覆盖全省的楚天云在深化创新云应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方面,持续发挥着新成效,将智慧湖北发展带入了大数据的发展新阶段。云计算、大数据席卷湖北这片创新热土,改革成果显著,政务信息系统融合共享,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政务运行更加高效,政府决策更加精准,社会治理更加智能,百姓办事更加便捷。这些变化得益于全省信息孤岛的消除,得益于数据壁垒的打破,得益于湖北省委、省政府全省一朵云的顶层战略规划……

新时代,大数据正高擎旗帜阔步在新征程上。

1.1.1 方兴未艾,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近年来,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逐步跨越国界,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开放的“世界经济体”,全球经济进入一体化时代。中国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二,但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社会也逐步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

1. 创新驱动,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的特征有三:一是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其主要理念如下。

• 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 协调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 绿色发展理念: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 开放发展理念: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 共享发展理念: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其中,通过新技术,以创新驱动实现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被认为是适应新常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为落实新常态背景下“怎么干”的问题,国家提出了“五大政策”“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出台了一系列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和指导意见,包括“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两化融合发展规划”等,这些文件都凸显出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实际上,从“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制订,从“宽带中国”到“互联网+”行动计划,从“一带一路”到“中国制造2025”,国家一直在从战略层面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驱动力量,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依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路径。

可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为资源,带动各产业的改进和优化,拉动信息消费,发展信息经济是当前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趋势。

另外,如果把当前全球所处的信息经济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就能够发现整个生态系统自内而外可分为4个部分,如图1-1所示。核心层是平台服务;扩展层是直接为信息经济应用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商集群;相关层则是部分参与信息经济中的各种行业组织、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及政府机构等;社会层则是与信息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其中,生态系统的核心层主要是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等。

48482-00-020-1

图1-1 以平台服务为核心的信息经济生态系统示意图(来源:IDC)

因此,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要素、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驱动,是当前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2. 数字转型,新技术引领智能化变革

科技改变生活,新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原则。

这是社会因为技术而改变的一种体现。人类创造科技,科技又改变着人类的自身需求,进而改变着整个社会,包括社会的各行各业。人类社会的演进,正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引领下,在这样的螺旋提升中不断发展、完善、改变。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被接踵而至的科技产业革命浪潮所颠覆和重新创造,由此形成了当前先进的人类文明。自“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之后,以计算机、互联网、电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领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

而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形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传统交流传播方式、重组产业体系、重构经济社会结构,将全社会带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从全球政治格局到国际经济体系,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都在不同的层面上,以同样的趋势发生着转变。在全球范围内,每个国家、每个行业、每个人都正在进入一个激情澎湃、焕然一新的“大变革时代”。以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如图1-2所示。

48482-00-021-1

图1-2 第四次工业革命

如果将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标签化为“机器化”“电气化”和“信息化”,那么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应该是包含工业智能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智能化”革命。其本质在于,利用新兴信息技术,经过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呈现,到最后的数字化控制或决策等过程,改变传统的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生产、消费和服务模式。这种转变又被称为“数字化转型”,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引领、数字经济驱动、网络社会主导等。

数字化转型要依靠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核心技术来实现。云计算服务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了成本低、灵活性强、性能好的海量存储和大规模计算环境,大数据则必须基于云计算平台才能实现真正的数据流动、共享、开放,释放巨大潜力。任何一次划时代的基础设施创新,都是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大调整、大变革的重要契机。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 智慧城市,全面转型发展的新阵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领经济社会进入智慧新时代,利用新技术,加快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是各国、各地区在新的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占据主动地位的重要手段。如何率先应用新技术、尽快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经济的转型,是各地、各级政府适应新常态、面向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智慧城市结合了技术驱动要素和社会与经济环境改善的需求,正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最佳选择。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既是打造未来经济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举措,也是改善民生服务和提升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对于破解“城市病”困局,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产业、政府、国家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避免在新一轮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中陷于被动地位,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布局。近几年,在诸多政策的支持下,智慧城市发展已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有数据显示,我国100%副省级以上城市、90%地级及以上城市、50%左右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按照“以平台服务为核心”的信息经济生态系统框架(见图1-3),新型智慧城市也将以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的城市资源通用服务平台为中心,打造城市运行指挥中心,通过构建开放体系的城市感知网络架构,实现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与特情应急处置等,最终通过数据流通,实现安全高效的城市治理、协同发展的产业经济、和谐健康的民生服务。

48482-00-022-1

图1-3 智慧城市面向政府、企业、个人提供服务

可见,智慧城市应用新兴技术打造信息平台,通过提供善政、兴业、惠民的服务,分别从政治、经济、民生3个方面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新常态形势下、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产业转型、经济创新、服务升级的新阵地。

经过几年的探索,如今的智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型智慧城市”的新阶段:从以城市信息化为目标到以“城乡绿色协调发展”为长远目标;从各自信息壁垒到以“开放共享”为基本原则;从行业纵向到底到以“分级分类”为基本方法;从应用新技术为先导到以“创新一体化机制”为先导的基本思路;从以管理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内涵;从先建设后规范到以“安全可控”为基本要求。这些新的变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如何通过新技术实现智慧城市的落地提供了顶层指导。

1.1.2 与时俱进,新时代政府因势思变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已经得到各级政府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到《中国制造2025》,再到“宽带中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一带一路”倡议等,以及一系列的地方政府文件,都明确指出,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的目标。

在经济层面,将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前沿信息技术与各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为资源,带动各产业的改进和优化,拉动信息消费,发展信息经济是当前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重要趋势。而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以人为本,满足人们对于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的新需求,应对即将到来的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趋势,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已然成为各行各业颠覆性创新的原动力和助推器,日新月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广泛渗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下的社会变革,为各行各业的改变带来了可能。如今世界对科技和创新如此关注,正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新技术找到能够应对当前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政府而言,新技术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多年以来,政府一直是新技术的应用者和推动者。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改善政府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通过推动新技术的发展来保障国家或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对于新一轮的技术变革,政府的积极支持是起主导作用的。新技术的应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常规、改变现状,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权利或利益分配、流程与组织架构等系列既有模式造成影响,往往在推动变革、实施改变的过程中遭遇各类阻力,变革的落地常常面临不小的挑战。

然而,新时代的变革必将是大势所趋,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将是整个社会的深刻的系统性颠覆,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必然涉足其中。如何顺应时代潮流,首先需要了解自身的现状,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任重道远,政府信息化大有可为

如前所述,本次的变革将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政府层面的应用,即政府信息化工作将是变革的起点。为了顺应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都需要通过对自身的系统性转型,以适应社会环境变迁并与之保持新的平衡。作为一个整体范畴,政府转型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补,而是建立一个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现代政府模式。新时代下政府实现全面转型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求

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包括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等竞争的条件,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让政府还权于市场、社会、企业、个人,实现从生产者角色向安排者、监管者角色的转变,从审批者向服务者的转变,从管制型政治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不仅是提升政府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执政为民”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构建节约型政府的需求

将政府的资源消耗维持在最低水平,并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构建节约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构建节约型政府可以减少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有助于政府、企业、公民之间构建良性的和谐关系,也有利于净化政治生态。除了通过法制法规、党风建设、反腐倡廉、严控楼台馆所建设、规范公务接待等方式方法之外,从政府信息化的角度来考虑,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从政府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采购、运维服务、节能减排、缩减政府IT人员编制等方面实现资源集约化、效率最大化。

(3)打造透明型政府的需求

打破信息壁垒,摒弃“暗箱”操作,实现政务公开透明,将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除了必须保密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外,全部向社会公开。这符合民主政治的本意,可以促使其更好地实现公民权利,尤其是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通过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政府信息平台的整合与开放,建立公众与政府间的沟通渠道,方便公众参政议政、执政效果评估和监督,可以有效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解决社会难题,也是实现廉洁政府的有力保障。

(4)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利用政府的服务职能,拉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在新时代背景下,除了政策、资本、组织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政府更应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推动企业实行全方位的技术改造,推动本区域内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升级,并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整合公共资源和民间资源,寻找更多的产业机会,创造更多价值。

实际上,在过去十几年的信息化浪潮下,政府部门很早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大趋势,并先后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无纸化办公、办公自动化、局域网建设、政务上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综合利用、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应急指挥等不同发展阶段。

因此,政府信息化工作一直以来并没有彻底解决人们对于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出现的各种“办事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最关键是当前各级政府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面临着系统膨胀、管理复杂、功能繁复等问题。作为面向公众的服务职能,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业务协同难。由于政府各部门的业务大多由其上级部门直接指导和管理,虽在某一级政府层面形成统一的管理,但实际业务办理还是各自为政,所谓的办事大厅也是前台整合、后台分散,无法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及协同应用,阻力仍然很大。

②信息整合难。各厅局委办都有了一定的电子政务或信息化建设基础,但是各部门各自独立建设开发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单位不同,采用的技术规范不同、网络环境不同、应用和发展的程度也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基础差异,所以给整合带来很大的困难。

③深化应用难。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提升工作执行力和效率、透明度,建设服务型政府。主观认识、硬件配备、组织操作上的一些问题,造成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后未能得到有效地使用,或者有些只是为建设而建设,为开发而开发。业务应用不足,更谈不上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从而影响了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2. 风起云涌,新技术助力政府转型

显然,解决以上3个方面的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孤岛”的存在,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痛点。在计算机应用的初级阶段,人们容易从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而围绕一项项业务工作,开发或引进一个个应用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追求“实用快上”的目标导致不断产生“信息孤岛”。此外,长期以来,由于对信息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政府或企业部门中都普遍存在“重硬轻软,重网络轻数据”的认识误区。比如有的部门,为了信息化程度更高,宁愿在信息化设备更新和网络建设上不惜成本、花大力气,而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关心不足,导致“信息孤岛”问题长期存在而得不到解决。

“信息孤岛”的主要危害有两点。一是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政务信息化的发展,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初衷大相径庭。政府对信息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甚至陷入一个怪圈:投入越多,部门壁垒越森严,信息共享越困难。大量的重复建设、重复操作,带来极大的浪费。其结果是电子政务建设不能实现应有的效益,不利于政府整体效能的提高。二是给公民、企业带来麻烦,如前所述,“办事难”“办证难”影响政府和电子政务在大众心中的形象。没有通畅的信息共享渠道意味着极低的行政透明度,投入了大量用于税收建设的信息资源系统,市民和企业却不能获得便利高效的公共服务回报,这必然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造成极大损害。鉴于此,如何打破“信息孤岛”、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成为简化政务流程,提升办事效率,推动政府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到来,让各级政府看到了推动政府向服务型转型,促进信息共享,治理“办事难”乱象的希望。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政府提升服务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政府形象等都大有裨益。

(1)开放共享,云计算打造统一平台

从技术视角来看,云计算是大规模信息系统的革命化进步。云计算技术带来更大规模、更高效率(运行更快、更稳定)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实现更灵活的系统架构、更精细的系统运营、更贴近用户的使用环境。从理念视角来看,云计算是信息化建设从构建设施向寻求服务的转变。云计算强调用户主导、需求驱动、按需服务、即用即付,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和显著的成本优势,驱动用户从以往自建自用的ICT消费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从影响视角来看,云计算已成为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信息基础设施。云计算以其低成本、便捷化、可扩展性高等特征,为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技术保障。

在政务信息化方面,云计算同样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打造政务云计算平台将有助于政府信息化从此前的粗放式、离散化的建设模式向集约化、整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使政府管理和服务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运作方式,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

2011年,美国政府宣布了“云优先”战略,规定所有新建的政府信息系统,必须优先考虑云平台。美国政府IT预算的25%(也就是200亿美元)将应用于云计算。在英国,政府云项目(G-Cloud Programme)给英国信息通信产业及其产业经济带来了巨大改变。在韩国,2009年12月政府公布了《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2012年又发布了《泛政府云计算促进信息化战略》,提出从2013年开始,韩国中央政府部门重新制作或更换信息系统时,应全面使用云计算技术。总之,国外政府对云计算应用的态度十分积极,高度重视云计算与政务应用的结合,不仅制定相关战略,完善组织框架,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资金倾斜,还通过搭建平台直接刺激云产品和云服务在政府信息化中的深度应用。

在中国,目前基于云计算的政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也已经取得初步进展。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部署地方开展试点工作,探索电子政务集中管理模式。自2013年以来,中国各地政府纷纷提出了各自的云计算规划,构建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体系和电子政务云平台,掀起了云计算建设高潮,“政务云”已经全面进入实践应用期。“政务云”应用可采用4种不同模式:对数据和网络安全性要求很高的业务部门或政府内部应用,偏重于使用“专有云”模式;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应用,可采用“公共云”服务模式;安全性要求高但技术能力有限的政府部门,可以让云服务商通过“专线”开展云平台部署和运营维护,即采用“专有域”模式;对安全性有一定要求,同时想充分利用云服务商的能力,则可以采用“虚拟私有云”(VPC)模式。

可见,将云计算技术用于政府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的选择。原因在于,云计算的应用有以下好处。

①提高基础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与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不同,云平台将政府所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统一部署,从根本上解决条块分割的现象,通过平台的统一,为打破部门墙,实现信息共享造就了必需的硬件条件,同时也可以减少各部门在IT领域的投资、建设、运维等方面的重复和浪费。

②实现业务和技术承载相分离。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政策的上传下达,并实现对公众的服务。而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可以帮助各级政务部门甩掉信息化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强和人才匮乏等包袱,依托全省统一的政务公共平台部署业务应用,建设周期平均缩短70%以上,建设资金平均降低50%以上,应用推广时间平均缩短70%以上。

③推动跨地区、跨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省为例,云计算可以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实现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提高各层级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④促进网络、技术、应用、产业和安全的良性互动。使用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建设政务云公共平台,从平台使用的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安全设备等硬件设备到数据库、中间件、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可以全部采用国产自主品牌。与使用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节约投资60%以上,更重要的是拉动自主品牌信息产业发展,并且从根本上保障信息安全。

(2)精准决策,大数据提升政府能力

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大数据是指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海量、多样化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相应地,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政府大数据就是政府所拥有和管理的数据,如典型的公安、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环境、金融、统计、气象等数据。从数据属性来看,政府数据可以分为自然信息类(地理、资源、气象、环境、水利等)、城市建设类(交通设施、旅游景点、住宅建设)、城市健康管理统计监察类(工商、税收、人口、机构、企业、商品)和服务与民生消费类(水、电、燃气、通信、医疗、出行)等。从广义角度来讲,政府大数据则包括政府工作开展过程中产生以及因管理服务需求而采集的外部大数据(如互联网舆论数据),为政府自有和面向政府的大数据。

政府大数据涉及政府的管理与服务等众多分支机构的职能,数据量大,信息复杂。政府大数据的分析和深度挖掘能够在以下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①让政府的治理与决策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大数据可以帮助将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分析之上,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简化公共服务步骤,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了利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重要性。

②促进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关联信息分析展现,才能真正地实现智慧的服务,如智慧城市中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

③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及产业发展。随着政府大数据的开放,大量的政府大数据将带动整个社会的应用,利用全民力量催动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开花结果,政府大数据将更多地在面向个体和企业的服务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由于政府数据的采集和开放、跨领域应用等问题,政府大数据的应用目前还只是起步阶段。政府大数据信息不断规范、采集的不断精准、开放的信息量不断增大,将促进政府大数据的更多特色和深度应用。政府大数据可以用于政府管理和决策、产业拉动和企业转型、民生服务等多个方面,如图1-4所示。

48482-00-030-1

图1-4 政府大数据应用领域

事实上,依托新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已经逐步成为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目标就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更好地造福全国人民。应用新技术,打造新经济,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是我国当前内外环境下的必然选择。2015年,国务院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云计算、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行动纲要,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反响。基于此,全国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创新应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在积极践行,从政府自身着手开始转变,同步考虑政务、民生、产业等各个方面,以适应新时代变革浪潮。

1.1.3 时不我待,湖北省部署云上楚天

“数”为大势,“云”集未来。以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已经成为当今产业革命的新力量、经济转型的新引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既是企业成长的契机,也是区域发展的机会。把云计算和大数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集中政策、资本、产业等各方面资源,推动建立完整的产业生态,不仅是当前政府自身实现转型的需要,更是政府当前拉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推动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建设?如何顺利地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在湖北省的落地?如何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带动湖北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些问题,真真切切地摆在了各级政府领导的案头。

1. 智慧湖北,抢抓历史变革发展机遇

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湖北对于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利用新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不仅具有深刻的认识,而且早已付诸实践。

2013年1月,武汉市、武汉市江岸区入选住建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2013年8月,黄冈、咸宁、宜昌、襄阳、武汉蔡甸区入选住建部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2015年4月,荆州市(含洪湖市)、仙桃市入选住建部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湖北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湖北省已经初步呈现以武汉市为龙头、宜昌市和襄阳市为两翼的“三足鼎立”格局。武汉市初步构建了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大力推动光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地球空间信息、云计算等产业做大做强。2014年7月,武汉市出台了《加快大数据推广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年)》。当下,“光谷云村”、左岭大数据产业园等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聚集了烽火众智、火凤凰等一大批基础好、潜力大的骨干企业。自2010年启动建设智慧武汉以来,武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产值已突破1 000亿元。宜昌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互联网+”益民服务,依托三峡云计算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搭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还创造性地利用电子政务云平台对社会进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房屋、城市部件等六大数据库,数据总量达到29亿条,在国内城市中位居前列。“襄阳云谷”已成为襄阳新名片,华为、IBM、中国移动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依托这些龙头企业,3个区域性云计算数据中心拔地而起,其中华为企业云华中大区云计算中心,已经能够提供80 000 TB存储、10 000台云主机、20 000多个云桌面的服务能力。

“智慧湖北”不仅仅是各省市自己规划和建设,更应该统筹和协同各地的智慧城市发展,将政府数据公开共享,造福于全省人民。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分管副省长许克振指示下,省经信委牵头自2014年起开始了湖北省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相关调研和规划工作。

2014年11月,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在省经信委调研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时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指出要用改革、创新、市场、服务、法制的办法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认真研究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商等对传统工业改造和现代工业发展的影响。

2015年3月,省经信委对全省(各市、州、直管市及省直有关部门)信息化建设情况、发展现状进行考察,重点调研各单位的信息基础设施、云计算、大数据、行业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项目。

2015年4月7日,省经信委组织开展全省云计算调研,并着手起草《湖北省云计算发展意见》。

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驱动下,湖北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但从“全省一盘棋”的角度考虑,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尽快实现湖北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15年8月发布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的意见》,对“智慧湖北”建设给出了政策指示,并制订了“到2017年,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互联网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建立以‘宽带普及、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应用创新、民生普惠、产业转型、安全保障’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湖北,力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智慧基础设施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信息经济产业聚集区、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并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和集群化发展,打造信息经济产业聚集区,抢占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

2. 行动方案,湖北首提建设“楚天云”

不论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大趋势,还是从内部需求来看转型,湖北省委、省政府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云计算和大数据正是当前政府各部门打破部门壁垒、促进信息共享、实现透明化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最适合的方式,同时也是湖北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最重要抓手。

显然,湖北需要一朵云。

基于此,几乎与省政府发布《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的意见》完全同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行动方案(2015—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楚天云”的概念,并将“楚天云”作为“智慧湖北”的龙头工程,希望通过“楚天云”将云计算、大数据集于一体,实现全省统一的云技术设施综合服务平台和数据交换枢纽平台。

关于建设“楚天云”的内容和意义,在《行动方案》中,省委、省政府主要强调了以下3个方面。

①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建设楚天云平台,完善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全省各类信息资源,并通过云服务模式提供信息资源汇聚交换和开放共享接口。建立湖北省统一的“基础信息库”,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加强各级政务部门业务信息资源梳理和“云化”管理,重点推进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建立数据采集、汇聚、共享的长效机制。

②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以开放共享为目标,以楚天云平台为支撑,以政务信息为龙头,全面推进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进程,推进大数据在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开放公共信息资源,引导社会化开发利用,深度挖掘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利用机制,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采用信息换服务等多种模式推进开放。

③信息资源的保障与安全:建立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保障机制,制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管理办法,编制开放目录指南,明确开放等级权限、共享范围,加强对楚天云和行业云、区域云的安全评估,制定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相关保障等内容。

《行动方案》还明确提出“楚天云及基础数据库共享工程”的发展思路及目标。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服务、资源汇聚、协同共享”的原则,依托现有省级电子政务平台,整合汇聚省内各行业云、区域云信息、通信和技术(ICT)资源,争取在2016年年底,全面建成楚天云平台和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满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平台综合承载能力、设施资源利用能力、信息资源集聚共享能力、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省委、省政府对于楚天云的主要建设内容也做了具体指示。

①建设全省统一的楚天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优先采取服务外包模式配置平台硬件资源,两年内达到10PB存储容量、万台云服务器和万兆交换吞吐量规模,满足省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对存储、计算、网络的安全云计算资源需求。

②建设全省统一的楚天云数据交换枢纽平台。对各级政务部门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推进“云化”管理。开发信息资源云汇聚和交换接口,推动省内行业云和区域云向楚天云汇聚、对接。

③推进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分别以公安、工商、测绘、统计部门的信息为基础,整合其他部门相关信息,按照“逻辑集中、物理分布、统一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实现基础数据库的共建共享。

④建设全省统一的楚天云服务平台。加强云应用建设,规划一批民生服务、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的重点应用系统,以应用带动和促进各类专题数据库建设,形成全省统一的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大数据共享使用机制,加强大数据采集分析,深度挖掘大数据价值,拓展大数据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可以看到,除了盘活政府数据资源、实现政务信息化转型之外,省委、省政府还要求通过楚天云深化创新应用,形成高新产业聚集、引领湖北省的信息产业新动能,拉动中部经济新发展。

湖北的大数据产业,要从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开始!湖北的信息经济产业转型,要从楚天云开始!“智慧湖北”建设开启了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