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移民和难民的流入,持续改变着德国的面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其接收和安置、如何融入德国社会、对德国既有格局构成怎样的挑战、对未来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等,构成当下德国人最关注的公共话题。

本卷《北大德国研究》即集中探讨“移民与移民问题”。2016年9月,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举办专题工作坊,邀请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自由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学者,与中心成员和国内多所高校的同行,相互交流,共同研讨。

工作坊论题紧凑,再次发挥了跨学科的优势,做到历史和现状兼顾:一面面对现状,从法律、国际关系、经济和文学等专业范畴入手,剥离纷繁复杂的现象,透视背后的问题;一面把问题置于“长时段历史”维度,在历史中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同时,本期工作坊并非坐而论道,而是注重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黑格针对具体事件,列举具体法律条文,指出移民和难民对德国刑法的挑战,以及后者的应对措施;连玉如从德法关系入手,强调两个欧洲大国必须同时具有历史担当;史世伟借助统计学数据,具体分析移民对德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李双志、王凡柯和希勒聚焦移民文学,因“文学可最真切地呈现心态和身份认同等复杂状况”。历时研究同样遵循这一思路:厄梅尔通过考察欧洲各历史时期移民特点,为当下寻找经验和借鉴;鲍尔坎普尔报告了其多年研究的成果,论述了二战后东部原德籍移民融入西德时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李茜的“犹太流亡剧场”更是一项特殊历史、特殊地理格局下精致的个案研究。

从移民视角来看,中国历史,由古至今,亦可谓一部移民的历史。本卷未直接涉及中国移民问题,然而任何对欧洲和德国的研究,终究会启发对本国同类问题的反观,奠定中西对比研究的基石,为解决中国海外移民、城乡人口流动所带来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此外,2017年是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帷幕的500年纪年,德国从十年前就开始了各种纪念和庆祝活动。本卷收录了欧斯特康普和迪茨两位大家之作,以示除宗教、政治格局之外,路德对德语语言文学和教育修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卷在“其他论题”栏目中,除收录加尔茨从社会学角度对1933年这个历史节点前的个案研究外,还收录了荆腾借助韦伯对封建制研究的切入点对史学方法论的探讨,以及王珏以激情与国家理性为题对17世纪巴洛克戏剧中文学修辞与政治哲学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本卷的年轻作者和所有译者,大多是与北大德国研究中心一同成长或接受过中心培养的学生,《北大德国研究》一如既往,愿意成为这些年轻学子进阶西学研究的平台,甘做他们学术成长的阶梯。他们严肃而勤勉的努力,将成就德国和西学研究的未来。

是为第七卷。请学界方家赐教。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