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葛学溥

对中国早期社会工作做出贡献的还有一个美国人,他就是葛学溥(Daniel H.KulpⅡ)。1913年,葛学溥来到中国,次年开始主持沪江大学新成立的社会学系,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创办了著名的“沪东公社”,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比较有影响的社区服务机构之一。

1900年,美国南北浸礼会差会开会议决在上海创办大学来扩大自身影响,并在上海杨树浦郊区购地兴建校舍,进行筹办。1906年设立了神学院“浸会道学书院”,1908年正式成立了一般性的“浸会大学”,由美国传教士柏高德(J.T.Proctor)任校长。1912年,神学院并入大学,由传教士魏馥兰(F.J.White)继任校长。1915年,更名为“沪江大学”,1914年创办社会学系。

刚开办的沪江大学社会学系只有一门社会学课程,由美国布朗大学毕业生、年轻的传教士葛学溥主讲,他同时还兼管体育系和英文系。1915年,社会学系改为社会科学系,课程也增加到5门,即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制度、社会病理学和社会调查。在教授“社会调查”课程的过程中,葛学溥指导学生在杨树浦地区的东部搜集有关住房、人口、工业、教育、宗教等方面的资料,并制成图表,这是中国大学中进行的最早的社会调查。杨树浦一带工厂林立,人口密集,工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都相当差,社会矛盾突出。可能就是这次调查引发了葛学溥创办社会服务事业的信心,同年他在沪江大学校内组织了一个“沪江社会服务团”,实施慈善方面的救济贫苦,并且希望通过对社会状况的深入研究达到改正社会陋习的目的。“沪江社会服务团”附设了8个小组,开展面向贫民的社会服务工作,如平民教育组担负指导学校校工和学校周围农村儿童的读书写字,娱乐组则尝试教村童们怎样游戏。

葛学溥深受基督教福音理论的影响,他之所以创办社会服务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想。但是,随着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具体服务对象的改变,社会服务工作的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强。1917年,葛学溥将社会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校外设立了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英文名字为“The Yangtzepoo Social Center”,直译为“杨树浦社区中心”,葛学溥给它起了一个很优雅的中文名字——“沪东公社”,此后一直伴随杨树浦的居民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沪东公社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依然没有离开教育,其起步也是从对周围工厂的工人开设补习班开始的,后来扩展到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服务内容也扩展到民众图书馆、民众食堂、民众茶园、施诊所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