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运动的社会后果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量迅速增长。处于欧洲大陆西北角的佛兰德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占土地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圈地运动造成大量农民背井离乡,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他们或是到处流浪,或是进入城市的毛纺织工厂做工,生活陷入了悲惨的境地。这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也随之失去了延续很久的生活保障模式,他们陷入贫苦无依的地步;进入城市做工的人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工资没有保证,疾病蔓延,道德沦丧,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济贫法》,从而拉开了社会工作专业兴起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