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比较优势”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在过去的40多年间,GDP 年均增长率9.5%,这在全球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中国为何能做到?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提出,善用“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是秘方。他在《解读中国经济》一书中提到,所谓的“要素禀赋”是指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总量。一个国家只要发挥其突出的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就可以快速地提升经济竞争力。例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重点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的汽车产业政策,德国在1870年的钢铁、重机产业政策,等等。

林教授继续指出,在中国现今的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依然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和昂贵,这就决定了当前经济中最具有活力、最具备“比较优势”的仍然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者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当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

那么,回到每一位职场人,我们核心的“要素禀赋”是什么呢——天赋、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后两者,我们将在第四篇《复利,打造“四大资本”》中详细说明),犹如一个经济体需要的三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

少鹏30多岁,一路的教育和工作背景都很棒: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供职过三家互联网公司,一直做IT 经理。“我想转行,不想再做IT 了。”面对MBA 职业生涯导师Helena,少鹏坦言道。

“为什么想转行呢?”Helena 问。

“做咨询、做金融,工作很光鲜,这岂不是读完MBA 后最好的出路吗?”少鹏说,“最近有一家投资公司找我,想让我去开辟一个大数据事业部,但好像还是脱不了IT,我拿不定主意。”面对有挑战的新机遇,少鹏有些心动,但还是很犹豫。他有能力、有潜力,但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在中科院心理所的“心理资本”班上认识了一位名叫邵平的男生,他每次都提前半小时来上课。要知道在冬季的周末早晨八点,如此坚持着实不易。有一天早晨我问他:“你是做什么行业的?”

“老师,我是做软件的。”

“怎么会来学心理学呢?”我很好奇。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心理学,但是我爸妈说做这一行没前景,所以我就一路念了计算机专业,一直都是在软件公司工作。但是,一般周末我都去各个大学蹭课听,都是心理学方面的。”邵平呵呵笑着说。

“真的?说说你的蹭课心得。”我对他顿时有了兴趣。

“北大、清华的课程比较理论化,北师大的一些课程比较国际化,咱们中科院心理所吸纳了各个大学和咨询公司的老师,有理论也有实战,我觉得这里的课程最过瘾。”邵平如数家珍。

在讲课时,我经常能接触到邵平炯炯有神的目光。课间,总是有三五个同学围在他的身边向他借笔记。看到那一行行如代码般清晰而整洁的字迹,我不仅感慨:今后不论他的职业走向何方,心理学一定是他心中的一片绿洲。

几年后,我收到一条邵平的微信:“老师,我现在兼职帮一家心理培训公司做公众号,挣钱虽然不多,但终于离我的梦想更近了。”看来,邵平一直坚守着心理学,他的梦想正在一点点落地生根。

【“心动”时刻】

比较优势,是指主体由发挥先天的“要素禀赋”或通过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相对优势。犹如一个经济体需要的三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职场人的“要素禀赋”是什么呢?——天赋、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

· 天赋,你天生擅长什么,你有什么资质或能力。

· 人力资本,经过学习和实践,你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 心理资本,你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积极心理状态,尤其是其中的两项:希望——你的意志和途径;韧性——你的复原力和创新力。天赋、人力资本、心理资本三者汇聚在一起发挥作用,才能形成你独特的“比较优势”。在上文的案例中,少鹏和邵平相比,他的天赋和人力资本更胜一筹,但是少鹏的心理资本明显不足——他缺乏清晰的目标和内在驱动力,犹如一叶浮萍,在世人的眼光中、在各种机遇中犹豫不决。而邵平犹如一棵苍松,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并抓住一切机会增强学识,小试身手。假以时日,两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行动”时刻】

开始寻找和塑造自己的“比较优势”吧。

1.找出自己最突出的三项天赋。

2.梳理出自己的三项核心能力。

3.列出自己最想实现的一个目标。

4.开始行动,一点一滴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