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按照一般理解,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商品、资本、服务、技术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它是通过加强货物、服务、技术和资本的跨国流动,促进国家、区域和地方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一体化和相互依存。这就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应该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二是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跨国流动;三是规则或治理机制的协调甚至一体化。从更大的范围看,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进入现代化发展过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全球化,其核心内容或经济基础就是经济全球化,此外还包括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阶段划分也没有达成一致认识。有观点认为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如Thomas L.Friedman,2000):全球化1.0 阶段(1492—1800年)、全球化2.0 阶段(1800—2000年)和全球化3.0 阶段(2000 至今)。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来看,更多观点倾向于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划分经济全球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经济全球化启动及初步发展阶段;1914年到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阶段;1990年以后,经济全球化进入市场经济全球化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具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具有以下突出特点:①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规模呈现数量级增长。商品和服务出口占GDP 比重从不到20%扩张到超过30%,FDI 占GDP 比重从不到1%扩张到超过3%的峰值,贸易和投资跨国流动的范围几乎覆盖全世界。②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发展中国家普遍以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形式开启或加速工业化进程。③市场经济成为涵盖整个世界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转轨,消除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④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职能、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使世界经济运行日益规则化和规范化,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全球畅通。

近二十余年经济全球化充分展示出“高歌猛进”的特征,但2008年发端于美国而后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终止了全球化快速前进的步伐。各种怀疑和指责经济全球化的声音又重新响起,部分发达国家回归贸易保护主义和以邻为壑的政策取向,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而新兴发展中国家高举全球化旗帜,积极推动全球化再平衡。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出现的新动向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的分析,科学判断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能够为准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以及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提供基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