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抱全球化
- 《拥抱全球化》编委会
- 3144字
- 2021-04-01 13:58:24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趋势
基于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受阻原因的分析,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目前各种逆全球化做法解决不了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各种问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目前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更多是由于自身的体制制度和政策取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发达国家如一味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即使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也无法实现内部利益分配的均衡,而且还会由于违背市场的力量导致经济发展受损,最终还是要回到全球化的道路上。当然,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进入转折变化时期,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性特征必然与之前的全球化有所不同,而准确认识新趋势、新特征,是我们更好适应和引导全球化,并使之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1.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潮流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决定性力量来自市场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根本制度基础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国家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忽视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就是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难以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正因为此,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先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并且大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其中尤以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实践为典型代表。市场机制决定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是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制度基础,也是各国经济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根本推动力量。因此,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过程,这也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是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推动经济活动“无国界”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了跨国沟通和信息搜寻等交易成本,“无国界”开展经济活动的便利性越来越突出。如近年来互联网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借助于大型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比如中国的阿里巴巴、美国的ebay 等,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可以“卖全球”,世界各国消费者可以方便地实现 “买全球”。这打破了以往由大公司垄断国际贸易的格局,也使得 “无国界”的经济活动更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远程智能技术的发展将突破劳动力移动的限制,降低 “面对面”服务的成本,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消除世界各国的空间距离感,“无国界”的经济活动将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三是新兴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推动全球化需求增长。以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需求驱动力来自发达国家,并形成了发达国家消费、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全球化生产—消费循环。未来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将涌现出规模庞大的新中产消费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世界80%的中产阶级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按照购买力平价估算,到2025年,12 个新兴发展中国家或将涌现出约10亿的中产消费者;到2025年,全球中产阶级人数将增加到49亿,中国、印度、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人数将分别达到10亿、5亿和7.5亿。[6]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将具有很强的消费增长潜力,更易于接受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将成为全球需求的新主导力量,并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需求的发展,进而支撑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发展。
四是推动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是国际主流意识。经济全球化不是零和博弈,有着非常清楚的利益导向。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目标都是要获得更好的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在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下,各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一些重要共识,比如全球化的基本原则和积极面应予以充分肯定和坚持;全球化要照顾到边缘化和利益受损的人群。如在2016年G20 杭州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承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开放型世界经济;2017年G20 汉堡峰会上,领导人一致支持全球化,承诺市场开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根据有关资料[7],欧盟最新民意调查显示,欧洲人对一体化的看法日益积极,并且支持率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比其他国家都更加清楚任何国家都不会在去全球化中真正受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发达国家不会真正反对或退出全球化。
2.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
一是经济全球化将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新国际秩序”转变,塑造共赢共享的全球化。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将必须以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主要方向。世界各国应携起手共同努力推动构建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全球经济治理,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明确重塑“共赢共享”的经济全球化。从现实政治的角度,共赢共享的全球化需要重视解决国内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穷人的发展问题。要正视发达国家对国际体系的实际影响力,推动发达国家解决好国内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中国维护和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通过积极扩大进口,为其他国家提供分享中国市场增长的机会,有助于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各国都应重视加快国内改革,以更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从政治正确的角度看,共赢共享的全球化要合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平衡的“新国际秩序”要求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致平衡的发展格局,这是整个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础。应不断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完善,全面客观地反映发展中国家地位不断提升的现实,更有效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更好地实现全球化收益的均衡分配,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真正实现联动发展和共享发展。需要重视的是,要对提高国家间基础设施的连通性给予更高关注。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发端于海洋并且也为沿海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而内陆型国家由于交通便利性较差,在全球化中发展空间相对受限。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要实现从沿海型全球化向内陆型全球化的转变,就要彻底消除国家间陆路交通的障碍,重视提高内陆型国家与外部世界的物理连通性。
二是经济全球化将从不包容到包容的“新经济模式”转变,塑造包容开放的经济全球化。多样性是世界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各国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要包容开放地对待各国多样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摒弃新自由主义倡导全面自由化的发展标准,承认不同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当前出现的多边或区域经济合作协定政治化的倾向,即把地缘政治的考虑掺杂进贸易投资合作安排中,这在根本上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因而,包容开放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建立能够反映世界多极化现实、更加强调以规则制度来协调的全球治理体系。
三是经济全球化将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新生态体系”转变,塑造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可持续的“新生态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正视国家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各国应共同努力探索建立国家间收益补偿机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大国相对小国而言从全球化中获益更多,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大国经济波动的外溢效应更大,小国更容易受到冲击。因此,经济大国应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担负更多的责任。大国应合力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提供更多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推动建立更加均衡普惠的治理模式和规则,促进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优化重塑。比如,中美作为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在处理中美之间贸易矛盾时应更多从为全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更好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创新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努力培育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动力。在当下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传统动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应更加重视鼓励创新,通过创新来孕育增长新动能,通过创新来寻求解决全球发展问题的新路径。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应在推动创新资源和成果向全球扩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