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法兰克帝国分裂

那个黑暗时代,欧洲后来所普遍实行的长子继承制还没有得到确立,所以即使是强大的查理大帝,打下来再多的疆土,到头来也是要把家产平分给各个儿孙,而儿孙们也会如法炮制。只有死亡才能阻止这个过程。这样一来,后继者的实力免不了会日趋削弱,很少会有能够长期称霸的统治家族。

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在亚琛去世,他被安葬在宫廷礼拜堂内。他生前就将国土分给几个儿子,然而最终只有一个儿子——虔诚者路易(Louis the Pious,814—840年在位)——能够活到查理去世并继承全部家产。路易也像父亲一样把国土分封给自己的四个儿子,其中有三个活到路易去世。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这三个孙子在经过一番相互角力厮杀之后,在今天法国北部的凡尔登(Verdun)坐下来签署了一份协议,将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包括意大利和亚琛在内的帝国中部地区由查理大帝的长孙——名义上的皇帝——洛泰尔一世(Lothaire I,840—855年在位)管辖,东部地区分给了日耳曼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840—876年为东法兰克国王),西部则由“秃头”查理(Charles the Bald,840—877年为西法兰克国王,875—877年为皇帝)统治。之后洛泰尔又将他所继承的国土分成三份由儿子们继承,其中继承了意大利的路易二世(Louis II of Italy,844—875年为意大利国王,855—875年为皇帝)得到了皇帝的空衔,洛泰尔二世(LothairⅡ)得到了包括亚琛在内的洛林(Lotharingia)[8]查理(Charles of Provence)则分得勃艮第(Burgundy)和普罗旺斯(Provence)。在查理和洛泰尔二世先后无嗣而死之后,虚弱的路易二世无力招架两位叔父的魔爪,不得不在公元870年与他们再次签订条约(《墨尔森条约》,Treaty of Meerssen),将整个洛林和部分勃艮第拱手让给叔父们瓜分。伴随着这两次签约,近代法国和德国的雏形开始形成,而对原洛林地区的争夺则埋下了日后法、德长期冲突的祸根。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814—870年)

就在三家忙着瓜分法兰克帝国的时候,公元9世纪,新一代“野蛮民族”——北方的维京人(Vikings)和东方的马扎尔人(Magyars)[9]——又开始大举入侵西欧,而居住在非洲沿海的穆斯林撒拉逊人(Saracens)[10]也不断对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发动海盗劫掠。法国历史学家伊波利特·丹纳(Hippolyte Taine,1828—1893)有个很生动的比喻:“当时的情形有如在宫殿的帐帷桌椅之间放进一群野牛,一群过后又是一群,前面一群留下的残破的东西,再由第二群的铁蹄破坏干净;一批野兽在混乱的环境中喘息未定,就得起来同狂嗥怒吼、兽性勃勃的第二批野兽搏斗。”[10]被一再分割而严重削弱的法兰克帝国的继承者们无力抵抗,曾经由查理大帝一度恢复的各级政府组织和秩序再一次完全消失了。在每一个地方,人人都各自为政,较为弱小的势力不得不以附庸的形式投靠较为强大的势力,逐渐形成具有西欧中世纪特色的封建附庸体制。

丹麦人和马扎尔人的入侵(公元9—10世纪)

公元1000年,随着生活在欧洲边缘地带的各个民族逐渐步入定居文明,大规模的“蛮族”迁徙浪潮终于停止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欧社会渐趋安定,经济稳步增长,人口不断增加,新型的自治城市在许多地方开始形成。到11世纪后半叶时,西欧终于又出现了久违的繁荣景象。黑暗时代仿佛一下子结束了。在教会的指引下,曾经受尽苦难的人们怀着对上帝无比崇敬和感激的心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各自教区教堂的建设中去。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本笃会修道士格拉贝这样记述道:“当千年后的第三个年头走进之时,几乎各地的教堂建筑都在整修翻新。竞赛之风促使每个基督教团体想方设法拥有比别家更宏伟的教堂。世界焕发精神,脱去破敝旧衣,处处换上了教堂的白袍。”[11]

修建教堂(作于15世纪)

由于这时的建筑是从古罗马帝国的废墟中、在罗马时代的结构和形式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19世纪人们热衷于对艺术史进行科学划分的时候,就将其称为“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


[1]“中世纪”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与黑暗时代同义,用以贬低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这一千年间北方“蛮族”们所取得的成就。19世纪以后,这种观点开始转变。许多学者认为,中世纪并非一个沉睡和可怕的时代,而是生机勃勃充满变化的时代,是孕育了新欧洲的时代。

[2]阿勒曼尼人是苏维汇人的一支。时至今日,法语仍然以这个部落的名称“Allemagne”来称呼德国。

[3]与之相比,包括勃艮第人、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在内的其他日耳曼人信奉的都是基督教异端阿里乌教派(Arianism)。

[4]矮子”是丕平的绰号。虽然这个绰号是否与丕平的身高有关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可能是“小”或者“年轻”的意思),但从给国王取这样的绰号(我们后面还会看到他的曾孙们的绰号)也可以反映出法兰克社会蛮荒和质朴的状态。与之相比,罗马统帅们的绰号都要响亮得多,比如“伟大的”庞培与“非洲征服者”大西庇阿等。

[5]Charlemagne或者翻译成“查理曼”。他最初被称为“Charle Magnus”,“Charle”是名字,“Magnus”是绰号,“大”的意思,据说是为了与他的同名儿子相区分。以后到了公元9世纪,这个绰号被演绎为形容查理非凡的领袖气质,于是就与其原来的名字合为一体。——克里斯·威科姆:《罗马帝国的遗产:400—1000》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末代皇帝被废黜时,蛮族出身的帝国将领奥多亚塞名义上是将帝国西部的最高统治权移交给东罗马帝国皇帝。

[7]“Palatine”一词源于“罗马七山”之一的帕拉丁山,是罗马城最初的建城地点。罗马帝国时代将皇宫建造在这座山上,于是这座山的名称在西方就具有了皇宫或皇家的含义。

[8]洛林这个地名就出自洛泰尔二世的名字。其当时的范围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莱茵兰—普法尔茨和萨尔三个州,以及因都德的《最后一课》而为我们熟知的法国洛林省。

[9]维京人生活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主要由丹麦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组成。马扎尔人最初生活在欧亚分界线的乌拉尔山一带,以后迁徙到多瑙河流域。在多次入侵西欧最终被击败后就定居在今天的匈牙利,又被称为匈牙利人。

[10]中世纪欧洲人将生活在北非的穆斯林通称为撒拉逊人,意思是异教的野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