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Rv6网络编程:开启IP网络新时代
- 李振斌
- 3983字
- 2021-04-04 08:22:02
前言
SRv6(Segment Routing over IPv6,基于IPv6的段路由)是一项新兴的IP (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技术,随着5G和云业务的发展,新业务对网络服务的部署和自动运维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需求,SRv6丰富的网络编程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新的网络业务的需求,而其兼容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第6版互联网协议)的特性也使得网络业务的部署更为简便。
5G改变了连接的属性,云改变了连接的范围,它们为SRv6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最好的机会。IP承载网的本质就是连接。5G业务的发展对于网络连接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更高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保证、确定性时延、需要报文携带更多的信息等,通过SRv6扩展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云业务的发展,使得处理业务的位置更加灵活多变,而一些云业务(如电信云业务)进一步打破了物理网络设备和虚拟网络设备的边界,使得业务与承载融合在一起,这些都改变了网络连接的范围。SRv6业务与承载统一的编程能力,以及Native IP (纯IP)属性,都使得它能够快速地建立连接,满足灵活调整连接范围的需求。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指出的,SRv6网络编程开启了一个新的网络时代,对于IP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华为公司数据通信产品线的技术专家在IP和SRv6领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也参与了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因特网工程任务组)很多SRv6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不少专家还参与了SRv6网络的实际部署,具有丰富的经验。基于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网络运维经验,我们倾力打造了《SRv6网络编程:开启IP网络新时代》这本书,希望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SRv6技术的全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SRv6技术的原理以及基于SRv6技术构建的网络新技术,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们一起投入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部署进程中,共同推动通信网络的发展。
本书内容
本书以IP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业务挑战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SRv6技术的产生背景及其承担的历史使命,旨在给读者全面呈现新一代IP网络的技术原理、业务应用、规划设计、网络部署以及产业发展等内容。本书共13章,分为4个部分:第1章重点介绍IP技术的发展,揭示了SRv6技术快速发展的奥秘;第2章至第8章介绍SRv6 1.0,也就是SRv6技术的基础部分,全面展示了SRv6技术如何高效地支持现有业务;第9章至第12章介绍SRv6 2.0,包含SRv6技术面向5G和云业务提供的新的网络技术,展示了SRv6技术的网络可编程能力为业务模式带来的革新;第13章总结SRv6产业的发展情况,展望从SRv6到IPv6+的发展趋势,IPv6+也让人们对于未来的网络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各章内容分别介绍如下。
第1章 SRv6诞生的背景
本章对于IP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基于IP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需求提出SRv6技术,并从宏观角度总结SRv6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第2章 SRv6的基本原理
本章介绍通过SRv6技术实现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进行技术总结,阐述SRv6网络编程的优势。
第3章 SRv6的基础协议
本章介绍SRv6基础协议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和OSPFv3(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version 3,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第3版)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协议扩展。在SRv6网络中,不需要维护RSVP-TE(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Traffic Engineering,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协议、LDP(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标签分发协议)等,简化了网络控制平面。
第4章 SRv6 TE
本章介绍SRv6技术的基础特性——TE(Traffic Engineering,流量工程)的工作原理和协议扩展。SRv6 TE基于IPv6的路由可达性,显式地指定转发路径,可以灵活实现跨域TE。
第5章 SRv6 VPN
本章介绍SRv6技术的基础特性——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的工作原理和协议扩展。SRv6能够支持现有的L2VPN(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二层虚拟专用网)/L3VPN(Layer 3 Virtual Private Network,三层虚拟专用网)/EVP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以太网虚拟专用网)业务,而且通过升级边缘节点使其支持SRv6,即可部署SRv6 VPN业务,缩短了VPN业务开通的周期。
第6章 SRv6的可靠性
本章介绍SRv6技术的基础特性——可靠性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协议扩展。这些可靠性技术包括FRR(Fast Reroute,快速重路由)、节点保护和防微环等,确保SRv6网络能够达到端到端50 ms的故障恢复标准。
第7章 SRv6网络的演进
本章介绍传统网络向SRv6网络演进的挑战和技术方案,即如何实现从现有的IP/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网络向SRv6网络演进。SRv6支持增量部署,既可以保护已有投资,又可以匹配新业务的发展。
第8章 SRv6网络的部署
本章介绍SRv6网络部署的相关内容,包括SRv6网络的应用场景,TE/VPN/可靠性等特性的设计与配置指导等。网络部署的相关实践表明,SRv6网络在跨域、可扩展性、协议简化和增量部署等方面比传统网络更具优势。
第9章 SRv6 OAM与随路网络测量
本章介绍SRv6 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与维护)和随路网络测量的工作原理和协议扩展。这些故障管理和性能测量技术能够保障SRv6网络的质量,确保用户能够在运营商网络中大规模部署SRv6网络。
第10章 SRv6在5G业务中的应用
本章介绍5G业务场景下的SRv6应用,包括VPN+网络切片、确定性时延以及SRv6应用到核心网的技术方案和协议扩展。
第11章 SRv6在云业务中的应用
本章介绍云业务场景下的SRv6应用。首先介绍电信云的概念、挑战,以及基于SRv6技术的解决方案。然后介绍基于SRv6技术的SFC(Service Function Chaining,业务功能链)和SD-WAN(Software 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软件定义广域网)的工作原理和协议扩展。
第12章 SRv6组播/BIERv6
本章介绍基于SRv6技术的组播技术,重点介绍BIER(Bit Index Explicit Replication,位索引显式复制)和BIERv6(BIER IPv6 Encapsulation,位索引显示复制IPv6封装)的工作原理和协议扩展。SRv6与BIERv6结合,可以基于头端显式编程转发路径提供完整的单播与组播业务。
第13章 SRv6产业的发展与未来
本章总结SRv6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SRv6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重点介绍SRv6扩展报文头的压缩方案、APN6(Application-aware IPv6 Networking,应用感知的IPv6网络),以及由SRv6网络演进到IPv6+网络的3个可能的阶段。
SRv6技术涉及IPv6的许多基础知识,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SRv6技术的原理,本书在附录A中介绍了IPv6的基础知识。另外,SRv6技术的实现离不开IS-IS协议和OSPFv3协议的扩展,为了帮助读者了解SRv6的协议细节,本书在附录B和附录C中分别介绍IS-IS协议和OSPFv3协议与SRv6协议的关系。
在本书的后记“SRv6之路”部分,李振斌作为亲历者,对于SRv6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华为参与创新和标准推动的过程进行了总结。另外,他在每章结尾部分还提供了一些SRv6设计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分别与每章的技术内容对应,有对协议设计经验和设计哲学的总结,有对技术本质的进一步解读,也有对技术和标准产业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能够帮助读者在学习SRv6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设计的来龙去脉,加深对SRv6技术的理解,其中不免有一些偏主观的内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本书由李振斌主编,他负责制定全书整体框架、评审修改和统稿,以及撰写每章的“SRv6设计背后的故事”和后记。第1章由李呈编写,第2章由胡志波和毛健炜编写,第3章和第4章由胡志波编写,第5章由廖婷、庄顺万和王海波编写,第6章由胡志波编写,第7章由陈国义和李呈编写,第8章由文慧智和肖亚群编写,第9章由李呈和周天然编写,第10章由董杰、耿雪松和彭书萍编写,第11章由李磊、李呈和庄顺万编写,第12章由谢经荣编写,第13章由李振斌、彭书萍和毛健炜编写,附录A由毛健炜编写,附录B和附录C由胡志波编写。本书编写完成之后,由骆兰军和李呈协助完成了统稿工作,并进行了统一的编辑处理。最后由古锐和闫刚对本书进行了技术审校。
本书编委会集合了华为数据通信研究团队、标准与专利团队、协议开发团队、解决方案团队和技术资料团队的技术骨干。这些团队成员中,有SRv6标准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有负责设计SRv6的研发成员,也有帮助客户成功完成SRv6网络设计与部署的解决方案专家。他们的成果和经验经过系统的总结呈现在本书中。骆兰军等技术资料部的同事精心编辑并绘制了图片,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内容质量。本书的出版是团队努力的成果,也是集体智慧结晶的体现。衷心地感谢本书编委会的每一位成员,一起工作的过程虽然有很多艰辛,但我们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和优秀的你们在一起,我们学习得更多,成长得更快!
致谢
在推动SRv6标准创新的过程中,从一个技术框架概念到推出真正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此期间的战略决策、技术研究、标准推动、产品开发、商用部署、产业生态构建等一系列工作,无数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也得到了来自华为内部和外部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借本书出版的机会,我们要衷心感谢胡克文、刘少伟、王晨曦、陈金助、左萌、业苏宁、常悦、王建兵、丁兆坤、金闽伟、范大卫、孙建平、解明震、张建东、杨聂锐、刘悦、范志强、张原、唐新兵、刘树成、徐菊华、陈新隽、鲍磊、韦乃文、王肖飞、刘淑英、胡伟、陈帮华、冯苏、郝建武、赵大赫、曹建铭、张亚豪、张敏虎、曾毅、金剑东、金巍巍、黄兴、李晓辉、杨名、史文江、徐小兴、曹毅光、李庆君、赵刚、高晓琦、李佳玲、郑鹏、吴鹏、王效亮、苗甫、苗福友、刘敏、陈霞、顾钰楠、侯杰、宋跃忠、徐玲、刘冰、宗宁、吴钦、夏靓、吴波、王子韬、闫新、沈虹、董文霞、周冠军、孙元义、王乐妍、王述慧、佟晓惠、习明研、王晓玲、毛拥华、黄璐、王开春、李晨、陈江山、孙国友、窦秀忍、李若愚、杨成、刘颖、李泓锟、徐梦玲、田太徐、龚钧、夏阳、赵凤华、杨平安、张永康、郑光迎、方晟、陈闯、张卡、蒋宇、李翰林、谭刃、郑云祥、王焱淼、李维东、尹志东、阴元斌、陈重、刘春、曾昕宗、尹明亮、于凤青、郝卫国、潘曙光、潘灏涛、李巍等华为的领导和同事,衷心感谢田辉、赵锋、陈运清、赵慧玲、解冲锋、史凡、雷波、孙琼、王爱俊、朱永庆、陈华南、段晓东、程伟强、秦凤伟、李振强、耿亮、刘鹏、唐雄燕、曹畅、庞冉、刘莹、李钟辉、李锁刚、黄韬、刘江、杨斌、张凤羽、刘东、顾杜娟等长期支持我们技术创新和标准推动工作的中国IP领域的各位技术专家。最后我们还要特别感谢邬贺铨院士和李星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我们备受鼓舞,未来当更加努力。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本书尽可能完整地呈现SRv6的基础技术,以及面向5G和云业务的新兴技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SRv6的技术原理、产业价值,以及SRv6给通信网络带来的深远影响。因为SRv6作为新兴技术还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加之我们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与疏漏,敬请各位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有任何建议,请发送邮件至lizhenbin@huawei.com,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