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This Book for You?
何以为史?未见其实
——“最经典英语文库”第十二辑之《尚书》导读
中华民族世代居于戈壁沙漠和青藏高原以东,蒙古草原以南,山环海抱之间,地理位置天然较为闭塞。中华文明孕育之初,先人受此地形庇护,免遭外敌入侵之苦,得以不受打断、独立绵延发展。较之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成熟极早,公元前后就已完成了国土和思想的大一统,积极对外交流、探索,虽步履艰难,却从未止息。国人“开眼看世界”并非始于鸦片战争,但外国殖民者确实极大加快了中国文化远渡重洋的步伐,其中理雅各式的汉学家居功至伟。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年出生于英国,1897年病逝于牛津大学,鸦片战争后抵达香港,此后近半个世纪,理雅各这个名字与中国逐渐变得切割不开。当时香港各派势力错综复杂,教会内部亦有纷争,理雅各身在其中,大力主张教育改革,甚至提供免费教育、救助学生;中国大地风起云涌的起义潮、革命潮中,亦有他的身影。飘摇的社会生活、频繁的自然灾害令他早早失去了夫人和女儿,却丝毫未损他研究汉学的决心。1861年至1872年,由理雅各英译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上述五种图书已经全部收录在“最经典英语文库”之中)等在香港陆续出版。
《尚书》,儒家“五经”之一,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余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上起传说的尧舜时代,下至春秋中期,历时约1500年,按朝代编排,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记录历代帝王文告及君臣谈话。其中《周书》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为详尽,也是本书主要研译对象。
《尚书》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曰“典”,即典章制度;二曰“训诰”,记载君臣间、大臣间的谈话和祭神祷告;三曰“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辞;四曰“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此四类内容,颇为正式,故而语言艰深晦涩,理解困难,佶屈聱牙。理雅各翻译《周书》之时,做了大量注释,逐字逐句解词释义,其中最麻烦的当数无主句的英译。无主句,顾名思义,即该句话没有主语。此系汉语独有,古汉语尤甚,英语并不存在,极易给外国读者造成阅读障碍。理雅各在翻译之时遇到无主句,必定补全句子成分、点明主语,并结合上下文解释据何推断而来。此项工作说来容易,实则繁琐至极,甚是考验译者的耐心与翻译态度。
理雅各的耐心与决心,单看《周书》注释便可见一斑。《周书》注释之多,令人瞠目,除了解词释义、分析语法,理雅各自觉肩负起科普中国上古历史的重任。《尚书》所载,承上启下,乃中国政治思想之源头、根据,内容丰富,对中国上古历史不了解的人,理解起来十分困难,故而理雅各为《周书》作注之时,旁征博引,佐以大量史实和论据,解释古中国的统治思想。《尚书》的注释,哪怕脱离原文,自身也已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至今甚至有人致力于理雅各译制版《尚书》的回译工作。
“信”之一字,译事一难,然理雅各之前,无人做到。非是实力不济,实是态度使然。在不知电脑为何物、查阅与传输不甚方便的时代,在不知战火何年熄、生命与安全没有保障的环境里,要平心静气地研究连国人都很难理解的上古汉语语法成分、细心细致地推敲词义,译成卷帙浩繁的“中国儒家经典”,作为后人,实难想象其中曲折。
不过译者的任务终究只是再现,不该批判,故此,这位在英国土生土长的汉学家虽大加注释,我们却并不能从本书中探知他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作何态度。
历史轮回,尤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这种轮回体现尤甚。自秦统一六国,千年封建帝国史,终是应了那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代开国皇帝多励精图治,然历代多不过三世而衰,偶有中兴之主,亦是杯水车薪。皇皇帝国终在天怒人怨鼎沸之际轰然倒塌。取而代之之新君深谙居安思危之理,虚心反思前朝败亡之道——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战乱,唐朝统治者为防地方和边疆作乱,加强地方防御作战能力,却意外导致藩镇割据;宋代吸取唐朝教训,极大削弱地方将领军权,却也最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战力难支,连偏安一隅都不可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唐宋覆灭,系宰相专权、欺上瞒下之故。于是不惜君臣猜忌,撤宰相、立内阁,避免臣子专权,免遭架空。然党锢之祸就此埋下,崇祯帝煤山自尽前犹叹“诸臣误我”。
其实,上古时期几位“圣主”“明君”的行止,《尚书》皆有收录。可见,上古时期先贤就已开始思考维持江山社稷长治久安的方针策略。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焦点,从来不是如何建立廉洁高效的朝廷,而是如何平衡君臣关系、如何制约军权。自《尚书》出世至清朝覆灭,3000余年,当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攻克时艰,进而焕发出“三权分立”思想之际,中国的政治理念始终围绕“巩固皇权”而发展。然而,何种模式可堪称治世良方?这个人类社会的终极难题,西方寄希望于法律,中国寄希望于教育。孰优孰劣,留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