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一、历史背景

听说法,又称“口语法”“句型法”“结构法”“军队教法”。这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听说法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军队为在短期内培养大批掌握外语口语能力的军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强化训练士兵的听、说能力,听说法便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法被推广应用到学校外语教学中,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于美国等西方各国。

二、理论基础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该法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口语开始,从说话开始,通过掌握语言结构学会目的语。听说法认为,教学中首先应该给学生口语语言材料,而不是书面材料,因为他们认为口语材料能让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提高更快。

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言语行为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习惯,强调第二语言教学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反复操练养成新的语言习惯。语言学习就是要养成一种习惯,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一种习惯,遇到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使用。如我们反复练习“你身体怎么样?”“天气怎么样?”等关于“怎么样”疑问方式的训练,让学生形成这种疑问方式的习惯。错误在听说法中被认为是非常有害的,会让学生形成不好的语言习惯,因此要尽量避免让学生发生错误。如果学生说出“很吃饭”(意思是吃很多饭),就可能形成了不好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形成“很+动词结构”的语言习惯。因此错误是应该被及时严格纠正的。

三、教学过程

听说法的教学过程包括:

(1)认识(recognition)阶段:教师通过直观手段或上下文、情景等手段向学生发出语言信号(主要是句型),表明语言信号所表达的意思,让学生把信号和它所表示的意思联系起来,即“听音会意”。

(2)模仿(imitation)阶段:让学生通过仿说——纠错——再仿说,同时记忆来学习语言。

(3)重复(repetition)阶段:让学生重现通过模仿已经记住的语言材料,做各种记忆性练习,一直到能正确理解和背诵为止。

(4)变换(variation)阶段:为了培养学生活用语言的能力,做各种不同的变换句子结构的练习。如替换(substitution)、转换(conversion)、扩展(expansion)等操练活动。

(5)选择(selection)阶段:让学生从已学的语言材料中选用某些词汇、成语和句型,描述特定的场面或事件即综合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把学过的语言材料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四、基本具体操作过程

基本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先让学生听一段对话;

(2)让学生重复对话;

(3)调换对话中一定的关键词或短语;

(4)利用关键结构组成不同的对话来操练;

(5)学生在对话模式中练习。

如教“谈论天气”的口语课时,我们按照上边的步骤一步步操作是这样的:先将课文对话放录音给学生听,当然不止一遍,可以反复几次,直到学生能够复述对话。接下来让学生分组练习对话。然后老师调换句子中的一些词语,对主要的句型或语法模式如“听说……”等进行练习。再接下来就利用学生已经练习得比较熟练的句子结构进行对话练习。教师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字,正确理解汉语的特质。不能学生要求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对于汉语的所知毕竟不如老师多。

五、听说法的主要特征

听说法的主要特征有以下7个方面:

(1)听说领先。注重口语,听说领先,听说是一切言语活动的基础。口语是第一位的,读写是在听说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初级阶段先练口语,以培养口语能力为主,读写为辅。

(2)反复操练,用模仿、重复、记忆的方法去反复实践,形成自动化的习惯。

(3)以句型为中心。句型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也是外语教学的中心,通过句型操练能自动化地运用每一个句型,掌握目的语。

(4)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和翻译,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于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和表达。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把外语教学的主要力量放在攻克难点上。语言结构对比包括母语同目的语结构的对比分析和目的语结构内部的对比分析。

(6)能及时、严格地纠正学习者出现的错误,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7)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电影、电视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强化刺激。

六、主要优点

听说法的主要优点有:

(1)重视句型教学。句型结构训练可以避免语法——翻译法那种繁琐的语法分析和抽象推理,是学生掌握外语的有效手段。熟练地掌握句型,有利于外语语言习惯的养成。

(2)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即教语言本身,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

(3)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在口语基础上培养书面语。听、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听力理解能力和学到比较自然的外语语音语调,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初级阶段,在有限的材料范围内就能流利地听、说外语。

(4)广泛利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母语与外语的句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找出难点,根据由易到难安排句型操练,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有利于加强重点和难点句型的训练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

(5)有利于教师组织材料、扩展对话,给教师以充分的发挥空间。

七、主要缺点

听说法的主要缺点有:

(1)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行为过程,忽视语言训练和运用的创造性。

(2)在句型操练中一般不指明语法规则,同时也忽视词汇和语义的分析,这就使得学生对语言体系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加上句型操练只是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和记忆,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3)听说法过于重视训练语言的形式,脱离语言的意义和交际来机械地操练语言结构,所学的语言很不自然,不利于培养学生应付自然的语言交际的能力。有些学生能把句型背得滚瓜烂熟,但在交际场合不会运用,或用得不恰当,甚至出错。

(4)把听说材料本身当成了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辅助工具。

(5)教学材料匮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6)电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给师生造成了额外的操作问题、负担、时间及投资上的浪费,而且效果并不总是很理想。

(7)过多地、机械地模仿操练句型使成人外语学习者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方法机械、单调,容易造成课堂的沉闷气氛,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8)听说法是由教师决定要教的内容,决定教的进度,决定学习的方法,指挥学生练习,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这种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威多逊曾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个过程对等的两端,不能把教的一方看成施动者,把学的一方看成受动者,一方给,一方取。正确的关系是学的一方施动,教的一方助动。

听说法有其自身的优点,易于操作,学生练习的机会多,对于提高口语水平较有帮助,可能对短期速成的学生比较有效。这对于长远的汉语教学来说,却可能是不合适的。一个学汉语的学生只会听说而不会读写,是不合理的。

八、听说法改进及发展趋势

听说法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方法方面,听说法都较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更系统和全面,内涵也比后者丰富得多。在外语教学的历史上,听说法第一次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并自觉地将语言学的理论作为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这是外语教学发展的一大进步。听说法还将20世纪60年代的电化技术引入教学中,广泛使用语言实验室、录音机及投影仪等,实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革新”。

听说法继承了直接法的特点,但又不同于直接法,它的不同点在于强调句型的重要性和对比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新句型或话语。听说法要求先听后说,非听不说,非说不读,非读不写。听说法忽视了书面语,枯燥无味的机械的句型操练使学生感到厌烦,并影响了培养学生有效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出现了视听法,进而发展了听说法。

九、历史意义

在第二语言教学史上,听说法是一种理论基础非常雄厚的教学法流派,它把结构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使外语教学建立在当代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听说法的出现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