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鼙鼓声中涉江人:沈祖棻词赏析集
- 张宏生
- 2035字
- 2021-03-31 14:35:16
解连环
余既赋《金缕曲》示印唐,来书云:得词泣诵再三,并传观师友,以博同声一哭。因更寄此解。
暮云天北。趁归鸿说与,病中消息。望故国、千尺胡尘,叹零落锦囊,枉抛心力。绝塞冰霜,早催换、春风词笔。想吟残烛影,湿透墨花,彩笺无色。 京华古欢已掷。念过江意绪,同是愁客。算此日、馀泪无多,便伤别伤春,忍教轻滴。满目山河,且留向、新亭悲泣。漫关心、断肠旧句,几人会得。
这首《解连环》为1940年沈祖棻避乱雅安所作。词序中提及的印唐即萧印唐,与沈为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的同学。1937年秋,当沈祖棻与程千帆避难于安徽屯溪时,在屯溪做中学教员的萧印唐有“让舍以居”的友情之举。据词前小序可知,沈祖棻曾赋《金缕曲》示萧印唐,印唐得词后“泣诵再三,并传观师友,以博同声一哭”。友人的阅读体验使沈祖棻深受感动,于是更赋《解连环》寄赠。这些词作都展示了在艰难的岁月里,友人之间以词来互传信息、互相慰藉,也展现了他们之间无法量化的情感支持。
词以“暮云天北”起笔,暮云即傍晚的云彩,李清照曾以“暮云合璧”写元夕绚丽暮景,此刻词人因暮云而起的却是“趁归鸿说与,病中消息”的期盼。这既化用晏几道《南乡子》“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词意,也与沈祖棻当时“病八阅月矣”的现实相关。愿归鸿带给友人的,除了“病中消息”,还有心血投注的词作。这也正是词人继作《金缕曲》示印唐后,再填这首《解连环》寄与的原因。
目送归鸿,词人所见是“望故国、千尺胡尘”,当时神州大地半壁江山皆为日寇所践踏,词人遂有“叹零落锦囊,枉抛心力”之句,这是对“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的否定,也是对自己以心血填词却无补于世的慨叹。“绝塞冰霜”三句用南宋词人姜夔句意:“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暗香》)言下之意,是自己词笔已老,不复往昔风华。上阕结拍以“想”字领起三个四字句“吟残烛影,湿透墨花,彩笺无色”,是想象中更凄凉的来日,也是兵戈漫天时无奈心境的流露。
下阕以“京华古欢已掷”起笔,这六字是对南京同学岁月的追忆与感叹,1934年秋至1936年秋,沈、萧为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的同学。这是金陵大学首次召开国学研究班,其创设宗旨在于“培养国学师资,造就高深人才”(1934年6月4日《金陵大学校刊》)。第一届研究生仅13人(后毕业12人),导师包括胡小石、胡翔冬、黄侃、吴梅等名家。学生与老师曾在金陵山水间俯仰流连,并有诗词雅集,而今日京华古欢早已无从追觅。接以一“念”字领起“过江意绪,同是愁客”。“过江”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同是愁客”绾合了印唐与自己所共同承担的愁思。词中所言“馀泪无多”,呼应了词前小序中所说印唐“得词泣诵再三”。“满目山河”语出晏殊“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四字又与上阕“望故国、千尺胡尘”遥相呼应,正因此,这极目所望只能引发“新亭悲泣”,这“悲泣”与前此“过江意绪”是相吻合的。结拍云:“漫关心、断肠旧句,几人会得。”看似对读者的感受漫不经心,“断肠”二字却正透露出词人骨子里视词为生命的心理状态。同一时期,她在寄给尉素秋、萧印唐的其他词作中正反复提及这一点:“一缕心魂经百劫,还仗新词护守。”(《金缕曲》)“算从来、词赋工何味。心血尽,几人会。”(《金缕曲》)
同一时期,沈祖棻另有《答印唐见寄》(二首)、《庚辰初夏,余卧疾成都,印唐、素秋旧约来会,而久待不至。迨余返嘉州,二君始来,怅然赋此分寄》(四首)等诗作,均书写乱世友人情谊。最后,我们不妨抄录词序中所提及的那首使印唐“泣诵再三”的《金缕曲》,词云:“寂寞人间世。论交游、死生患难,如君能几。辛苦分金怜管叔,知我平生鲍子。更莫说、文章信美。不见相如亲卖酒,算从来、词赋工何味。心血尽,几人会。 重逢待诉凄凉意。且休教、等闲飘尽,天涯涕泪。我亦万金轻掷者,今日难谋斗米。空料理、年年归计。一样关山多病日,未能忘、尚有中原事。堪共语,兄和姊。”兄指萧印唐,姊指尉素秋。词前有小序云:“余病八阅月矣。印唐始约养疴白沙,素秋复邀就医渝州,皆不果行,而两君者顷亦多疾苦。余既谱《金缕曲》以寄素秋,言之不足,因再用此调分寄。词成自歌,不知涕之无从也。”这些诗词均展现了乱世中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彼此支持,而他们以“词”作为交流的桥梁,更证明了这种文体对于他们的意义。在白话文早已席卷文坛的20世纪40年代,沈祖棻、萧印唐、尉素秋等人仍坚持以词交流情感、倾吐衷肠。沈祖棻的学生卢兆显有词云:“情知新谱盈天下,却向人间理旧弦。”(《鹧鸪天·华西坝春感》)他们这种不与时流之举,正显示出文人对传统文学所抱有的莫大信念。在旧有价值体系崩溃、白话文学席卷文坛的民国时期,更逢国破家亡之际,这种拳拳于词创作的热情,展现了传统诗词在重压下顽强的生命力,也展示了以沈祖棻为代表的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与坚守。
/黄阿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