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文学思想萌芽与学术文化的共生期

先秦《韩非子》《墨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虽然有“文学”的概念,但其内涵与今天学术的涵义比较接近。诚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当时所谓‘文学’,是和学术分不开的,文即是学,学不离文,所以兼有‘文章’‘博学’两重意义。”(1)因此,用今天的学科分类标准来看,先秦文献多是综合性的文献。当然,这也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在战国中后期,学科分类的意识逐渐增强,如《荀子·儒效》篇中就曾对儒家的主要著作功能进行了分别说明:“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刘台拱曰:“之”下当有“道”字,与上两“之道”对文。)《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2)当然,这样的分类还是初步的,诸种经典文献之间的共通性才是他们论述的重点。荀子在上述言论之后,还有这样的陈述:“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毕是矣。”(3)诸经典共通于圣人管领的大道。因此,王先谦在注解“《诗》言是,其志也”时曰:“是儒之志。”(4)这种共通性的特点,是先民受到历史条件(诸如物质的书写、精神的认知等)影响而产生的,虽然对早期文学思想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先天”所禀赋的强烈的文以明道的基因,文道关系也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课题。这也决定了研究中国文学思想史,必须在特定的学术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