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日,我第一次踏上河西走廊的广袤土地,到达河西腹地张掖。所行之处,满眼都是绿油油的小麦、玉米、水稻,金黄的油菜花,香甜的哈密瓜,秀美的山川,丰美的水草,新鲜的空气……我脑海中曾经对张掖大漠风沙的印象,一扫而光。行走在街头巷陌,那些洋溢着的笑脸,淳朴的民风,使我对处于丝绸古道的张掖,更是增添了诸多好感。黑达格是我在张掖出差时结识的回族朋友,闲聊之时,他告诉我,张掖有着极为丰富的《西游记》文化资源。通天河、流沙河、高老庄、火焰山、牛魔王洞、晾经台遗迹……这些都是传说中《西游记》的印记。他并且自告奋勇地表示,如果我有空,他可以抽空陪我逛逛。对他的盛情和豪爽,我很是感动,但因为有工作在身,只是匆匆地来,亦匆匆地别离。但张掖那些与《西游记》相关的景点、地名、传说的取经故事,却成了我心中的牵念。2008年,终于有闲暇,我抛开烦劳的红尘俗务,过黄河,越乌鞘岭,再次来到处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对张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
张掖,古称甘州。境内有巍峨的崇山峻岭,也有广阔浩瀚的大漠戈壁;有如画似锦的绿洲,也有壮观的冰川雪峰;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有碧绿的草原牧场;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兼具塞上风情。“不忘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这样绝佳的诗句,是对张掖最好的赞美。它是古丝绸之路上商贾云集的重镇,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并且是甘肃省“甘”字的由来地。
张骞、班超、法显、玄奘等人,曾经踏着河西这块富饶的土地,走向陌生的国度。他们是中外文化传播的使者、友好往来的信使,为古老的中原大地打开了一扇又一扇传播文明的窗口。来自西域的商人、学者、僧侣,也是披星戴月奔波于这条连绵数千里的寥寂古道,为我们的祖先带来具有异国情调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这些显赫的人物中,最最有名的当属玄奘。这位佛教唯识宗创派大师,从京都长安出发,经过凉州(今武威市),沿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后一路西行。地处河西中隘的古甘州,自然是玄奘西行求法的必经之所。接着,玄奘又取道哈密,沿天山南麓,经新疆库车、阿克苏、翻越穆素尔岭,穿过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历尽艰难抵达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前后经历17年,行程5万里,于公元645年返回长安。
玄奘取经回到长安后,他取经的故事,便在河西走廊张掖地区的民间不断流传、衍变。玄奘行程所经地域,从此便融入了更多的神奇和鲜明的地域色彩。自然,河西百姓的民俗文化、宗教理念、审美情趣、传说故事,也是层出不穷。张掖大佛寺殿内的墙壁上所绘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连环画,便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