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本来面目”
在《水浒》人物中,当首谈宋江。其实,人们对宋江的评价争议最大,但往往是误读。六十多年来,评论界对宋江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6年):舆论大多认为宋江是光辉的英雄形象,既是农民起义的英雄,也是民族斗争的英雄(“征辽”)。宋江爱人民,济人贫苦,反对强暴,反对贪官污吏。同时具有组织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为梁山事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第二阶段(1966—1976年):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主流舆论认为宋江是出卖农民起义果实的投降派,《水浒》是一部反面教材。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影视作品的影响,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很少读《水浒》原著,脑海中只有屏幕上那个猥琐的,迈着急匆匆碎步,见了官府便五体投地、屁股翘得高高的奴才宋江的形象。
宋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水浒传》原著中宋江的本来面目究竟如何?要回答这一问题,先应了解宋江的原型。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宋江,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历史上的宋江是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关于他的记载虽然较为简短,有些甚至互相矛盾,但大体上仍可以看出他的“本来面目”。
宋江起义,被俘投降。约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之前,宋江即聚集三十六位首领起义,率部活动于河北、京东一带。曾在梁山泊(今山东阳谷、梁山、郓城间)驻兵。宣和三年进攻沭阳(今属江苏)、海州时,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所派伏兵袭败,宋江投降。如《宋史·侯蒙传》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宋史·张叔夜传》说:“(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徽宗本纪》也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讨降之。”又有记载说宋江投降后,他或是他的部将曾经“再起”(再反)。“横行”“战败”“被俘”“投降”“再起”,诸多记载,不一而足。
还有记载说,宋江起义军在宋将折可存镇压方腊起义之后,又被折可存镇压下去。《折可存墓铭》就说:“(折可存)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这里也说的是宋江被俘。
但是,以上说法均未言及宋江降后被封官并征讨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方腊之事,并且《折可存墓铭》所说的“继获”,是指折可存先剿灭方腊,接着又俘获宋江。宋江后俘当然不可能去“征方腊”。但当时人李若水《忠愍集·捕盗偶成》却写道:“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如草,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是说宋江等三十六位将领投降后被封官爵。
历史上的宋江,作为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曾经“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是铁的事实,所以他应该算是一位英雄。至于他后来的结局究竟是被杀了,投降了,投降后又再起义了,被招安了,招安后又去攻打另一支起义军了,都无法说清楚,那就“疑罪从无”吧。“起义领袖”“农民英雄”,这是《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基本依据。今人将《水浒传》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千万要把握这一基调,别丑化他。宋江的个人结局要让人感到惋惜,而不要令人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