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主义思潮

历史文化背景 16世纪法国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它的伟大变革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6世纪是法国封建君主政体逐步巩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当时法国已是西欧最大的中央集权国家。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以后的40多年中,农业得到休养生息,国力渐强,人口增至2000万,成为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弗朗索瓦一世在位(15151547)时,大权集中在他手中,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全国分成若干个财政区,由中央指派财政官员;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而封建领主不能建立军队;全国的司法机构由巴黎最高法院统辖,封建领主的法庭要受国王的代理人制约;国王限制教会权力,与天主教会存在矛盾。为应付战争和宫廷的巨大开支,国家征收了什一税,并设立买卖官职制度,资产阶级成为穿袍贵族,并借钱给国王。王权和贵族、教会、新兴资产阶级基本上结合在一起。15、16世纪之间是法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采矿、冶炼、纺织、锯木、玻璃、陶瓷、印刷等工业获得蓬勃发展,商业和贸易也发展迅速。1546年图尔有8000架纺织机,里昂有12000名丝绸工人。里昂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中心。马赛是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商埠,沟通地中海沿岸地区的贸易,一直远至土耳其。15341541年法国进入加拿大,开始殖民扩张。法国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业资本发达,16世纪中期的金银总额要比15世纪末多十数倍。

当时,新大陆和航路的发现、印刷术和天体运行的论证,推动了人们精神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哥伦布、瓦斯柯··加玛、麦哲伦的航行,打开了人们的新视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逐渐带来思想革命:印刷术被杜贝莱誉为“缪斯的姐妹,她们的第十位”,使文学作品和各种著述能广泛传播。解剖学和外科随着昂布罗瓦兹·帕雷走出了童年阶段。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说开辟了人类思想的新纪元。

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最先发源于意大利。所谓文艺复兴,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1文艺复兴的主导精神是人文主义。拉丁文“Humanitas”除了“人类”之意以外,还有“知识文化、文明、教育”的意思,古罗马人将教育称为人文,随后,教育家被称为人文主义者。“Humanitas”令人想起道德高尚、彬彬有礼、具有一切完善的文化的人,因此,人文主义一词除了指按照古希腊罗马思想去培育人的思想以外,还指一种获得智慧的理想和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在于相信人的本性,所以又称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本的观念,以人权反对神权,对神学提出大胆的挑战。人文主义从人性论出发,肯定现世生活,歌颂世俗的享受和欢乐,反对教会宣扬的来世思想和禁欲主义;它宣扬个性解放,要求意志自由和信仰自由,反对森严的等级制度及束缚人们精神的经院教条;它主张追求知识,探索自然,发展自然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它崇尚冒险精神和人的聪明智慧,鼓吹开辟新世界,扩大活动范围,反对闭关自守和因循守旧;在社会改革方面,它看重教育,主张采用全面传授知识的方法,培养全知全能的人。人文主义思想是以古希腊的世俗人本意识为主体的,人文主义对基督教文化思想的胜利,也就意味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胜利。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艺复兴是一个文化转型时期,它将一度极端化了的人神关系做了调整,从而有了人的觉醒与解放。当然,文艺复兴运动中既有两种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也有融合与互补。因此,人文主义绝不只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单纯重复和延续,它同时又吸收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总之,人文主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要求挣脱教会的枷锁,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是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进攻的主要思想武器。它在当时起着进步的甚至革命的作用,因而引起了统治者和教会的恐惧。后者视之为洪水猛兽,为此设立了宗教裁判所,用火刑来对待异教徒和人文主义者。

法国第一批人文主义者都是语言学家,他们是纪尧姆·菲歇(Guillaume Fichet,1433约1480)、勒费弗尔··埃塔普尔(Lefèvre dÉtaple,约14501537)和纪尧姆·比代(Guillaume Budé,14671540)。菲歇是索邦学院的图书管理员,他在15世纪70年代建立了第一个印刷所。至1500年,里昂已有156个印刷所,印刷的是教科书、拉丁文和希腊文古典作品。乔治·埃尔莫尼姆·斯帕尔特从1476年起在法国教授希腊文;1495年由雅纽斯·拉斯卡里接替他。埃塔普尔、比代等就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弗朗索瓦·蒂萨尔在意大利学习希腊文,从1507年起在法国教授希腊文,他写出了第一部希腊语法书。几年后一部由乔瓦尼·克拉斯通编纂的希腊拉丁语词典出版了。埃塔普尔在1512年出版了《圣歌》和《圣保罗书简》,1523年翻译了《新约》。比代在1515年发表了《论货币》(De Asse),研究了各种表示货币的拉丁词,表现出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对经济问题的敏感。《希腊语评论》(Commentaires sur la langue grecque1529)表明他是法国希腊语的权威。从16世纪初起,尼德兰的伊拉斯谟(Érasme,14671536)对法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长期住在法国。他的著作《格言》(Adages,1500)、《愚人颂》Éloge de la folie,1511)等全面批判了中世纪的制度和各个等级。《讨论集》(Colloques,1522)以谈话的形式发表了作者对当时的宗教、政治、教育和文学等主要问题的看法。他认为智慧的两个来源是古代文学和《圣经》。他对《圣经》做了自由的解释。他把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结合在一起。此外,英国的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乌托邦》(LUtopie,1516)对政治、战争、管理制度等加以抨击,并描绘了一个消灭了私有制的理想社会。这部作品在法国也有很大影响。在16世纪30年代之前,弗朗索瓦一世对人文主义是支持的,他建立了“王家读者学院”,即法兰西学院的前身,这里教授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国王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希腊文手稿和新书,也向人文主义者开放。他引进了不少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他于1519年卒于昂布瓦兹附近);本韦努托·切利尼;普里马蒂斯(他装修枫丹白露宫)。在他们的带动下,各地贵族修建城堡时以文艺复兴式代替火焰状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卢浮宫和杜依勒里宫也以新的建筑风格来建造。

人文主义思潮在16世纪中叶以后继续发展。除了七星诗社的诗人外,人文主义者亨利·埃斯蒂安纳(Henri Estienne,15281598)出版了《希腊语宝典》(Thesaurus gr æc æ lingu æ,1572),他力图指出法语和希腊语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法语的无比卓越》(La Précellence du langage français1579)中,他反对亨利三世时期流行的古怪的半意大利语行话。此外,法学家埃蒂安纳·帕斯吉埃(Étienne Pasquier,15291615)在《法国研究》(Les Recherches de la France)中颂扬了法国的威望和法国文学。雅克·阿米奥(Jacques Amyot,15131593)翻译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对法国的语言和文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潮而产生的是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同贵族阶级的第一次大搏斗。早在15世纪,捷克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胡斯运动”,这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农民起义。1517年,马丁·路德(14831546)写出95条论纲,贴于教堂正门,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表面上,它只提出改革天主教,实际上这是对以神学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的大胆挑战。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2。在法国,最早出现的是“福音书运动”。他们认为信徒要回到圣书上来,而当时的经书被教会神父加了许多评注,篡改得面目全非。1530年,埃塔普尔将《圣经》译成法文,使信徒都能阅读,而索邦神学院却谴责这个译本。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加尔文(Jean Calvin,15091564)的宣传。加尔文紧跟在路德之后,在16世纪30年代组织新教,“他以真正法国式的尖锐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使教会共和化和民主化……加尔文教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3新教用法语代替拉丁文,反对教皇对法国教会的控制,反对繁文缛节,反对教士搜刮信徒钱财,提出“天定论”:人们的命运早已为上帝所确定,上帝的意志决定现世的富贵与贫贱,财产就是区别上帝的“选民”与“弃民”的标志。新教的信条适合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新教组织是完全民主和共和的,因此,城市中的中下层人民以及农村中的雇农纷纷改信新教。为反对新教,法国在1540年建立了宗教裁判所,1549年又设立了“火焰法庭”。查理九世时期,大贵族中分成两大集团,一是以吉士公爵为首的天主教集团,一是以纳瓦尔国王为首的胡格诺派,即新教集团。由此爆发了宗教战争,这场内战从1562年延续至1598年,打了不下八次。在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罗缪之夜”事件中,大批新教徒遭到屠杀。宗教战争毁灭了九座城市、4000个城堡和120000户农舍。1593年,纳瓦尔国王占领巴黎并改宗,次年当上法国国王,号称亨利四世,开始了波旁王朝的统治。1598年国王颁布《南特赦令》,两派斗争告一段落。

二、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的人文主义文学是16世纪文学的主流。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6世纪上半叶,先是马罗的诗歌以其对现实的讽刺及对爱情的歌颂在诗坛别开生面。继而拉伯雷创造了近代长篇小说这种新形式,取得重大成就。这一阶段以小说为主要的文学样式。长篇小说的产生有多种条件:印刷术的发明使书面文学迅速发展,为近代长篇小说的产生和流传准备了物质基础;城市的发展则使文学拥有更多的读者,市民阶层希望看到贴近自身的现实生活的描写,通俗语言在这方面显示出它的优势,同时也更符合市民读者的兴味,散文叙事文学便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它植根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而描写的生活面比这些故事和传说广泛得多。它继承了短篇故事的嘲讽手法,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和抨击更为淋漓尽致。像《巨人传》这样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展开,人物众多,形象生动,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点,首尾贯一,深刻地反映现实,涉及宗教、战争、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重大社会问题的大型文学作品,在法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它对小说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例如,巨人国王四处游学,小说的几个主要人物出发去寻找“神瓶”,这些情节已经初露流浪汉小说的端倪。这部16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第一阶段的特点:敢于针砭时弊,大胆表露人文主义思想,富于进取和乐观精神。只是它的结构松散,内容不免庞杂,说明长篇小说在形式上还未达到成熟阶段。此外,玛格丽特··纳瓦尔的《七日谈》借鉴了薄伽丘的《十日谈》,对短篇小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阶段 16世纪中叶是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七星诗社的活动为其标志。七星诗社的历史功绩在于确立了法语作为民族书写语言的地位,并提出了创造民族文学的任务。它在文艺理论、诗歌和戏剧创作中取得了成绩。龙沙和杜贝莱的抒情诗和讽刺诗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龙沙的爱情诗写得十分坦诚大胆,冲破了禁欲主义的束缚。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创造性,他不仅采用赞美的言辞去歌颂恋人,而且善于启发恋人心中的热情,歌颂爱情的美好,后期诗歌又创造了感伤情调,成为后世爱情诗、抒情诗的滥觞。龙沙被称为爱情诗的圣手不是偶然的。他和杜贝莱的抒情诗歌唱了生活的温馨、故乡自然风光的秀丽,表达了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感情热烈而深沉,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杜贝莱的讽刺诗笔锋犀利,能抓住丑恶形象的神态,对主教和奸佞的刻画十分传神。他是十四行诗的巧匠,技巧娴熟;因喜爱在同一句诗中运用重复的词组,而具有独特性。七星诗社的诗歌创作构成了法国诗史上的重要一章,真正叩开了现代诗歌之门。此外,若岱尔写出了法国第一部悲剧和喜剧。七星诗社的弊病是过于强调模仿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束缚了自己创作的手脚,并且轻视民间文学,流露了贵族倾向。

第三阶段 16世纪下半叶是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以散文创作为主。散文可以说是在宗教战争的土壤上发展起来的。政治宗教观点的激烈论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散文由于更适宜于思想观点的直接交锋,而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中世纪的历史记事从形式上说比较单一,但在回忆录的散文中仍有影响。乃至蒙田发表了《随笔集》,散文创作才算登堂入室,在文坛取得重要的地位。蒙田是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他创造了说理式的散文,通过夹叙夹议、机智独到的议论和广博的引证,阐述新兴资产阶级对各种事物的看法。《随笔集》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可以看作当时的生活教科书,这是学者式的散文。蒙田敢于解剖自己,将“我”作为人性的具体例子来分析,既写出了人的特点,又开了个性解放的风气之先。在形式上,蒙田的散文比较自由洒脱,不拘一格,或长或短。《麦尼波斯讽刺集》是一部讽刺散文集,杂有韵文。这部集子的作者们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抨击了天主教联盟和宗教战争。值得指出的是,巴洛克文学已见端倪,其代表人物是阿格里帕·多比涅。他的《惨景集》是巴洛克文学的典型作品,色彩绚丽,想象丰富而奇特,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