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英雄史诗

一、英雄史诗的起源、系列和内容

起源 法国诗歌第一次以极大的规模繁荣起来,并揭开文学史序幕的是英雄史诗(Chansons de Geste,Geste源出于拉丁文“gesta”,意为武功、事迹),它延续了三四个世纪,至今发现的英雄史诗约有100部,行吟诗人(jongleur)有800个之多,足见其在历史上兴盛的局面。可是,文艺复兴以后,英雄史诗几乎湮没无闻。直到19世纪上半叶,浪漫派为了摧毁古典主义的信条,反对一切唯古希腊罗马为圭臬,开始钻研中世纪文学,挖掘出沉睡在图书馆达400年以上的史诗手抄本,证明了法国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可以师承,这样,英雄史诗才得以重见天日,大放异彩。

至今发现的史诗手抄本,最古老的约写于11世纪末12世纪初。学者们在研究英雄史诗时,首先碰到了起源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几派学者对此争论不休。

19世纪下半叶(1870年左右),加斯东·帕里斯(Gaston Paris,18391903)在德国学者赫尔德、沃尔夫、格林兄弟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派”的理论。他重视民间创作,认为英雄史诗是在叙事抒情诗(cantilène)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抒情诗受到日耳曼文化的影响,是民间自发产生的咏唱武功的诗歌,往往就在营帐中即兴产生,叙述胜利或失败;口口相传,最后由一个史诗诗人将这些传说搜集编纂而成。这就是为什么写于12世纪以后的手抄本描绘的是810世纪的事迹。这一主张曾长期得到人们赞同。

然而,始终没有人发现这种叙事抒情诗,它逐渐被认为是子虚乌有的假设。20世纪初(1910年左右),约瑟夫·贝蒂埃(Joseph Bédier,18641938)提出了“个人派”理论。他认为,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后,在朝圣大路上,有不少市集、修道院、教堂,诗人在僧侣的帮助下,根据拉丁文的圣徒传(这些圣徒本是大贵族,生活在八九世纪,因武功而闻名,后来成为某个教堂的大施主)加以改编,写成史诗,以吸引朝圣者,而朝圣者也将这些史诗扩散开来,所谓“开端是在教堂耸立的大路上”,就是概括的说法。贝蒂埃认为,史诗具有完整性和艺术性,是个人写作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编纂。这是法兰西的文学,而不是外来的东西。

这两派的观点既有合理成分,又有偏颇之处。今日的学者认为应该结合起来,提出“天才的改编者”之说。他们认为,某个诗人的出现并不排斥集体创作。史诗先经过民间传诵阶段,诗人再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其实,这种观点只解释了英雄史诗的形成过程。英雄史诗的产生自有它的土壤。11世纪的法兰西,封建制度开始形成,人们产生了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在这个时期,逐渐强盛起来的法国封建诸侯,对西班牙进行了一系列征战。“十字军东征”延续至11世纪末。频繁的征战鼓励了尚武精神的发扬。这种政治局面和人们的精神意识,是促使英雄史诗产生和最后形成的根本原因。

史诗系列 随着历史发展,行吟诗人根据那些最吸引人的题材和人物进一步铺陈扩充,改写某一个英雄的一生事迹,也写英雄周围的人物。同一题材的史诗作者分布在不同时代。《敦··梅央斯》的作者曾将英雄史诗分为三类:

在富饶的法兰西只有三类英雄史诗;

帝王史诗最为尊贵,

我合情合理地说,另一类是

银白胡子的敦……

备受重视的第三类史诗

是骄傲的加兰··蒙格拉纳

其实,这是最主要的、而不是仅有的三类英雄史诗。第一系即帝王系(Le cycle de Roi),描写查理大帝的一生、他的武功和事迹,所以又称查理大帝系(Le cycle de Charlemagne)。这一系的重要作品有:《罗兰之歌》《查理大帝朝圣记》(Le Pèlerinage de Charlemagne12世纪初)、《赛斯纳人》(Les Saisnes13世纪末)。第二系是敦··梅央斯系(Le cycle de Doon de Mayence),写封建王国的诸侯叛乱,又称叛乱者系,重要作品有《拉乌尔··康布雷》(Raoul de Cambrai,12世纪)、《戈尔蒙和伊桑巴尔》(La Gormond et Isembart,12世纪初)、《列诺··蒙斗邦》(Renaud de Montaubant,13世纪)。第三系称为纪尧姆··奥朗日系(Le cycle de Guillaume dOrange),即加兰··蒙格拉纳系,写纪尧姆及其家族勤王征战的事迹,重要作品有《纪尧姆之歌》(La Chanson de Guillaume,12世纪)、《路易加冕》 Le Couronnement de Louis,12世纪)、《尼姆城的大车》(Le Charroi de Nîmes,12世纪)、《维维安的骑士事迹》(La Chevalerie Vivien,12世纪末)、《维维安的童年》 Les Enfances Vivien,13世纪初)、《纪尧姆的童年》(Les Enfances Guillaume,13世纪初)、《阿利斯康》(Aliscans,12世纪末)、《洛吉费之役》(La Bataille Loquifer,13世纪初)、《雷努亚隐修》(Le Moniage Rainouart,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纪尧姆隐修》(Le Moniage Guillaume,12世纪)、《加兰··蒙格拉纳》(Garin de Monglane,13世纪)、《吉拉尔··维也纳》(Girart de Vienne,13世纪初)、《艾姆里··纳博那》(Aymeri de Narbonne,13世纪初)、《纳博那家族》(Les Nabonnais,13世纪初)、《艾姆里之死》 La Mort Aymeri13世纪)等。

除了《罗兰之歌》,较古老的英雄史诗有三部,都产生于12世纪初。一部是《戈尔蒙和伊桑巴尔》,叙述年轻骑士伊桑巴尔对国王路易的不公感到愤怒,他诅咒基督教,为英国国王、异教徒戈尔蒙效劳。戈尔蒙在这个叛徒的怂恿下入侵篷蒂厄。国王路易前往迎战,进行了一场血腥的战斗,战斗持续了好几天。戈尔蒙被路易杀死,伊桑巴尔绝望地顽抗。他在临死前受到良心谴责,皈依了天主。《查理大帝朝圣记》叙述这个皇帝在十二重臣的卫护下,从耶路撒冷带回许多圣徒遗物。在君士坦丁堡,国王于贡在一座魔宫接待皇帝。皇帝和法国人纷纷中了魔法,人人声称能建立奇功。于贡催促他们付诸行动,否则以命相抵。皇帝和他的重臣一时处境尴尬,但这些真诚的基督徒无所不能,天主帮助他们实现了奇功。第三部是《纪尧姆之歌》,叙述纪尧姆的侄子维维安在拉尔尚与萨拉森人大战。法国人被歼灭,维维安发誓决不后退,冲向敌人,直至战死。纪尧姆突然而至,为侄子报仇。他先被异教徒打败,但他的妻子吉布克伯爵夫人鼓励他复仇。他再次同维维安的兄弟前往拉尔尚。这次萨拉森人被歼灭了。

帝王系包括的史诗很多。《大脚贝尔特》(Berthe au grand pied)叙述查理的母亲的不幸遭遇;《梅奈》(Mainet)叙述小梅奈遭到佩潘的一些私生子的捉弄;《奥吉埃的骑士事迹》(La Chevalerie Ogier)叙述查理大帝在丹麦的奥吉埃的帮助下解放罗马;《阿斯普尔蒙之歌》(La Chanson dAspremont)叙述查理大帝在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亚作战;《查理大帝朝圣记》已见前述;《赛斯纳人》叙述查理大帝战胜异教徒;《于翁··波尔多》(Huon de Bordeau)叙述查理大帝让于翁经受考验,他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而不自知;《路易加冕》叙述查理放弃帝位,让给儿子路易,路易得到纪尧姆··奥朗日的护卫。

··梅央斯系描写查理大帝的平叛,叛乱的诸侯有梅央斯的儿子埃蒙··多尔陀纳以及他的孩子们。最著名的一部史诗是《列诺··蒙斗邦》,叙述埃蒙的四个儿子阿拉尔、列诺、吉沙尔和里沙在谋害了皇帝的侄子贝尔托莱以后潜逃。他们先后躲在阿登纳的森林、加斯柯涅,在那里建造了蒙斗邦城堡。查理围攻他们,神马驮着他们四人,他们又在表兄弟、魔法师莫吉··埃格尔蒙的帮助下,逃到科隆。查理紧追而来,列诺与他讲和,最后去朝圣,以赎罪愆,圣洁地死在科隆。这是根据圣徒列诺写成的史诗。《拉乌尔··康布雷》叙述10世纪康布雷和维尔芒都瓦的几位伯爵进行的战争。拉乌尔的忠实侍从贝尔尼埃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发过誓,不得不留在主子身边,但他的亲人却受到拉乌尔的敌视。最后,贝尔尼埃自己也受到威胁,终于杀死了拉乌尔。《吉拉尔··鲁西永》(Girart de Roussillon)叙述天主惩罚吉拉尔的越轨行为,因为他长期反对自己的主子查理。吉拉尔的晚年在虔诚中度过。

第三系的主角奥朗日后来成为图卢兹伯爵,他受到国王路易的保护,在保卫比利牛斯山边境、反对穆斯林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很快成为传奇人物。他孔武有力、鹰钩鼻、食量大、有海量、乐观、性格暴烈,但心地善良、忠于王室。奥朗日是一个南方城市,被他收复,他由此得名。关于他的事迹约有20多部史诗。维维安是他的侄子。《纪尧姆的童年》约34007800行,描写小小年纪的纪尧姆随父亲同异教徒交战,从敌人手里救出父亲。他看中了一个异教徒女子。她是个女巫,婚礼之夜,在他遇到危险时,她把他变成金球饰。最后异教徒被赶下海去。《维维安的童年》约5000行,描写维维安七岁时被卖给富商,以赎回他的父亲。他保持贵族天性,带领商人夺取了一个城市,遇到了亲人。最后所有人都成了骑士。《维维安的骑士事迹》约2000行,描写维维安在受封骑士那天,发誓不向敌人后退一步。随后他前往西班牙,鏖战七年。最后他迎战异教徒的强大军队,宁死不肯呼救。纪尧姆赶到时,他受了致命伤。《尼姆城的大车》描写这个异教徒占领的城市如何被征服;《阿利斯康》约8500行,这是维维安牺牲的地方。纪尧姆要为侄子报仇。他与巨人雷努亚相会。雷努亚的武器是一根巨大的枞树干,他以此屡屡获胜。不料他是异教徒国王(纪尧姆妻子的兄弟)之子,小时候被卖给了路易国王。这部史诗是维维安故事的结束。《洛吉费之战》约4000行,描写纪尧姆的侄女阿艾丽丝在生孩子时死去,她的丈夫雷努亚十分悲伤,仍然迎战异教徒的巨人洛吉费。搏斗在岛上进行,雷努亚获胜了,但他的儿子被侏儒皮柯莱夺走。雷努亚后被仙女劫持到一个岛上。他经过殊死战斗,救出了猫形的怪物沙帕吕。他同仙女过了一夜,仙女生下魔鬼柯尔篷。《雷努亚隐修》有两部,短的约3000行,长的约7500行,描写雷努亚丧妻失子后去修行,但他很难适应修道院的规章制度。雷努亚赶走了骚扰当地的强盗,又去帮助纪尧姆解围。父子二人展开战斗。随后雷努亚回到修道院。修士想除掉他,但办不到。亨利神父秘密地改信异教,引来了敌人。修士们发现亨利的真相后,都站在雷努亚一边。纪尧姆也赶来了。最后雷努亚获胜,不久在修道院去世。雷努亚的故事到此结束。《纪尧姆隐修》有两部,一部长1000行,另一部长6600行,描写纪尧姆年老,决定在修道院了此一生来赎罪,但受到排挤,只得来到荒漠。他遭到异教徒的伏击,成了囚徒,被法军解救。然后他又去帮助国王路易,杀死异教徒巨人伊左雷,并战胜魔鬼,不久死去。其他史诗还讲述纪尧姆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的故事。《加兰··蒙格拉纳》约15000行,描写纪尧姆的曾祖得到查理大帝的同意,经过艰苦战斗夺得蒙格拉纳。《吉拉尔··维也纳》约7000行,描写纪尧姆的父亲得到封地维也纳,但查理大帝同他结怨,围攻他七年。最后查理的侄子罗兰和吉拉尔的侄子奥利维埃决斗,经过上帝干预,他们一起去打异教徒。《艾姆里··纳博那》约4700行,描写纪尧姆的父亲自告奋勇去攻打纳博那,终于击败异教徒,并且成了亲。《纳博那家族》约8000行,描写艾姆里到了晚年,他有七子七女。他让儿子们自谋前程。异教徒来犯,儿子们都被召回,取得对异教徒的胜利。国王路易娶了艾姆里的一个女儿。《艾姆里之死》约4200行,描写艾姆里感到自己快死了,把儿子们召回来。但异教徒来犯,他又拿起武器,虽然战胜了对方,却被俘虏。他设计摆脱敌人,并从半人半马的怪物手中救出众多的异教徒少女。

此外还有十字军系(Le cycle de la croisade),这些史诗写于1215世纪,其中描写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有《安提阿之歌》(La Chanson dAntioche)、《囚徒之歌》 Chanson des chétifs)、《征服耶路撒冷》(La Conquête de Jérusalem)等;描写天鹅骑士的有《天鹅之子》(Les Enfants-Cygnes)、《天鹅骑士》(Le Chevalier au Cygne)、《戈德弗罗瓦的童年》(Les Enfances Godefroi)等。14世纪中叶出现了第二组十字军系,增添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故事,戈德弗罗瓦的表兄弟博杜安··塞布克成为耶路撒冷的国王。另外还有一组以布伊荣公爵为题材的史诗。《安提阿之歌》约9500行,作者是朝圣者里沙,他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目击者。史诗经后人修改过,描写隐修士皮埃尔聚集了六万人,路上遭遇奥托曼帝国的苏丹苏莱曼和波斯苏丹的联军;十字军败北,残存者当了俘虏。隐修者皮埃尔逃了出来,在罗马叙述了事情经过,促使一批贵族起来解救圣地。在戈德弗罗瓦··布伊荣的带领下,十字军战胜了苏莱曼,围攻并夺取了安蒂俄什(在现今的土耳其境内)。于是异教徒各国都前来围攻,但十字军得到圣徒们的援助,击败了异教徒,有的异教徒改宗。行吟诗人格兰多尔又续写了《囚徒之歌》,叙述囚徒组成的六支十字军的神奇故事。他们被判处死刑后,因柯尔巴朗在安蒂俄什城下的崩败而获得生机。他们一个人与两个土耳其人对打,以证明基督徒更强有力。胜利了的囚徒前往圣地,战胜了怪蛇、怪狼和异教徒,在耶路撒冷与戈德弗罗瓦会师。《征服耶路撒冷》约5200行,描写十字军看到耶路撒冷时的激动。隐修士皮埃尔的第一批同伴担任前锋,城市在第五次攻击时陷落,十字军对异教徒大肆屠杀。戈德弗罗瓦做了耶路撒冷的国王。贵族组成的队伍走后,十字军又受到异教徒的包围,异教徒得到撒旦的帮助,而十字军得到天使的帮助,获得了胜利。《天鹅之子》描写一个国王有七个儿子,生于同一天,他们的脖子上都挂着一根银链。王太后想杀死他们,他们受到一个隐修士的收养而免于一死。一个管森林的人发现了其中六个孩子,便向王太后报告,她夺走了他们的银项链,他们马上变成天鹅,飞往父亲的鱼塘。第七个孩子埃拉斯长大后设法让兄弟们获得项链,但其中一根项链被熔化了。这只天鹅待在埃拉斯的船上,于是埃拉斯被人称作天鹅骑士。《天鹅骑士》叙述他返回故土,抗击萨拉森人,娶亲生女。但他妻子问起他的出身,违反了诺言,埃拉斯坐在天鹅导航的船上离去。《戈德弗罗瓦的童年》叙述埃拉斯之女伊德嫁给布洛涅伯爵,生了三个孩子:于斯塔什、戈德弗罗瓦和博杜安。戈德弗罗瓦成了布伊荣公爵,有个神父向他预言他要远征耶路撒冷。后世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夏多布里昂的《从巴黎到耶路撒冷纪行》和瓦格纳的《罗恩格林》都有这组故事的回响。

洛林系(Le cycle des Lorrains)包括《洛林人加兰》(Garin le Loherain,12世纪末)、《埃尔维··梅斯》(Hervis de Metz,13世纪初)、《热贝尔··梅斯》(Gerbert de Metz,13世纪初)、《昂塞依斯··梅斯》(Anséis de Metz)、《荣,或名弗罗蒙丹的复仇》(Yon ou la vengeance Fromondin)。第一部和第三部提出了两大家族斗争的起因和性质。《埃尔维··梅斯》约1000012000行,叙述未来的梅斯公爵以及他的三个子孙埃尔维、加兰、贝贡的童年。梅斯公爵因挥霍而负债累累,不得不把公爵领地卖给蒂埃里,并将女儿嫁给他。他们的儿子埃尔维被送到市集去实习,但他没有表现出父亲的经商才能,他花掉了委托给他的钱,带回一个女奴贝婀特丽丝,并娶了她。年轻夫妇被逐,躲在领地的城市边上蒂埃里的一个私生女家中,生下加兰、贝贡和一个女儿。埃尔维使主人破产,自己做了商人。他根据妻子的话到蒂尔去卖掉一匹很贵的布,上面绣着贝婀特丽丝的身世。原来她是蒂尔国的公主,正当她要嫁给西班牙国王时被劫持了。洛林公爵接待了她,她和埃尔维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贝婀特丽丝多次被她的父亲和丈夫抢来夺去。在梅斯的围城战中,年轻的加兰和贝贡参加了战斗。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史诗叙述到商业活动对贵族的帮助。《洛林人加兰》约14700行,叙述埃尔维扶植新王佩潘登基。在土耳其人的围城战中,他战死了。加兰和贝贡被送到宫廷。在一次狩猎中,国王赐给他们加斯柯涅。他们屡次获得封赏,却遭到阿德雷之子弗罗蒙的嫉妒。在一次宫廷的争斗中,阿德雷被杀。洛林家族与波尔多家族对峙,但王国受到匈牙利人和萨拉森人的入侵。诸侯纷争不断。贝贡被害,加兰也被暗杀。《热贝尔··梅斯》约15000行,叙述加兰之子热贝尔和贝贡之子埃尔莫和盖兰以及埃尔维的另一个外孙莫伏瓦赞的复仇。弗罗蒙联合异教徒攻打他们。他的儿子弗罗蒙丹被热贝尔打败,暂时当了修士。波尔多和洛林两个家族同意联合对付异教徒。弗罗蒙被杀死。热贝尔在加斯柯涅战斗时被公主召回成亲,当了国王,随后取得多次征战胜利。他用弗罗蒙的脑壳做了一只杯子,请弗罗蒙丹喝酒。这个恶作剧又引起战争。弗罗蒙丹杀死埃尔莫,躲进西班牙的一所修道院,当了修士。热贝尔在妻子去世后,前去搭救艾姆里··纳博那的女儿,并与她结婚。几年后在朝圣途中,热贝尔和兄弟们遇到了弗罗蒙丹,杀死了他。《昂塞伊斯··梅斯》约14600行,叙述弗罗蒙丹死后,吕迪杀死了热贝尔。热贝尔的儿子昂塞伊斯联合他的堂表兄弟,与吕迪的家族对垒。吕迪后来被自己的丈夫杀死。洛林的一族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天神的示意下,昂塞伊斯的一个手下人杀死了他。他的母亲不得不嫁给弗罗蒙丹的一个表兄弟,生了九个孩子。国王佩潘与贝尔特结婚,秃头查理诞生。《荣或弗罗蒙丹的复仇》约6700行,叙述敦··梅央斯要复仇,而洛林家族聚集在巴黎,等待儿子获得骑士称号,并与吕迪对峙。王后支持洛林家族,让和平维持了17年。敦··梅央斯重新起作用。在埃尔莫的宫廷中,兄弟阋于墙,热贝尔被埃尔莫的长子所杀(得到吕迪的赞同)。热贝尔的儿子被封为王,而他的兄弟通过婚姻成了加兰··蒙格拉纳,于是重新对埃尔莫的儿子们开战。

内容与形式 英雄史诗在早期是一种借古喻今的文学,它借取加洛林王朝和墨洛温王朝的历史,反映出从11世纪末开始的法国封建社会趋向统一的愿望和现实。当时的法国,封建割据极为严重,封建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称王称霸,有的大贵族领地远远超过王室领地,他们并不服从王权,因此加强中央集权就成为历史的要求。

同这个要求相适应,应运而生的英雄史诗,首先歌颂帝王的武功。在8世纪建立了统一帝国的查理大帝于是以理想的帝王形象出现,不少英雄史诗咏唱他一生的重大事件和骁勇表现,描绘了他在西班牙、意大利、萨克森的主要战役。从小他就要为了获得皇位,反对私生子(《梅奈》)。在《查理大帝朝圣记》中,他去朝拜圣地耶路撒冷,回来路上经过君士坦丁堡,依仗圣徒遗物做出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远胜过那里的于贡国王。《罗兰之歌》和《赛斯纳人》叙述了他战胜异教徒的斗争。这样一个近乎神化的帝王,是强大王权的象征。

与此同时,英雄史诗也歌颂了忠臣。除了罗兰,英雄史诗集中歌颂了纪尧姆。以纪尧姆为题材的史诗其艺术魅力仅次于《罗兰之歌》。在《路易加冕》中,他维护年幼的路易,挫败企图摄政的诸侯。他在打退异教徒的战斗中被砍去鼻尖,得了“短鼻子纪尧姆”的绰号。他和侄子维维安以弱胜强,打败了萨拉森人。面对强敌,妻子鼓励他:“我宁愿看到你战死沙场,也不愿看到你辱没了门第”(《纪尧姆之歌》)。在《尼姆城的大车》中,他虽然得不到国王封赏,仍然对国王忠诚,设巧计将士兵藏在盐桶内,用牛车拉入城中,攻占了城市。纪尧姆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在英雄史诗中,不仅封臣对国王要忠诚,附庸对领主也要绝对忠诚。在《拉乌尔··康布雷》中,贝尔尼埃一旦成为拉乌尔的附庸,便说:“拉乌尔老爷,我曾经是你的朋友,我现在成了您的人;今后我对您只有忠心耿耿。我对天主起誓,何时何地都不辱没您和违拗您。”他的母亲责备他跟着拉乌尔攻打自己的父亲和叔父,他回答:“我的老爷拉乌尔即令比犹大更忘恩负义,仍然是我的老爷。”史诗以肯定的口吻颂扬这种忠诚观念。因为“谁出卖了老爷,就是否认天主”。封建社会的忠诚观念乃是封建等级制的思想基础,封建王权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之一。12世纪初,法国国王对封建诸侯提出了效忠的要求,英雄史诗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与此相适应,英雄史诗谴责了诸侯的叛乱,反对诸侯之间的混战。在《拉乌尔··康布雷》中,拉乌尔从小被剥夺了父亲的封地,皇帝答应他,一有空缺便封赏他。而他看中了他的附庸埃贝尔··丰芒都瓦的封地,引起双方激烈的冲突。贝尔尼埃一开始忠于拉乌尔,直至拉乌尔烧死自己当修道院长的母亲和其他修女后才离开他,最后他杀死了拉乌尔。而同样是“叛逆”的贝尔尼埃也在拉乌尔丧身之处被拉乌尔的亲属所杀。《戈尔蒙和伊桑巴尔》描写伊桑巴尔因为国王不公,效忠异教徒的国王戈尔蒙,将战火蔓延到家乡,最后忏悔而死。《列诺··蒙斗邦》则描写埃蒙的四个儿子的故事。他们与国王和周围的贵族混战一场,企图报复,他们的行动失去“制约”,因而也受到应有的惩罚。恩格斯正确地指出这些史诗写的是“地方英雄以及他们对中央政权的抵抗”4。叛乱的诸侯最后以失败告终,王权宣告胜利。

由此看来,英雄史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宣扬了王权高于一切的观念:帝王是英明正确的;即使君主并不贤明,诸侯为了保卫自己的权益而叛乱,那样也不行。叛乱是犯上,要受到谴责。史诗反对封建社会的一切敌人,包括对西方一度构成威胁的异教势力。史诗同“十字军东征”相结合,大量描写基督教徒以弱胜强,打败异教徒的事迹。这种浓厚的政治色彩必然受到王权和教会的大力支持。在当时书写工具十分昂贵的条件下,将几千行的诗句写在羊皮纸上并非易事,单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另一方面,巩固封建中央集权制,削弱诸侯势力,使社会获得安定,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所以英雄史诗的流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一两百年内,它从北方迅速蔓延到南方,达到鼎盛局面,就绝不是偶然的。

英雄史诗是长篇叙事诗,从1000行左右到20000行以上。英雄史诗最初采用十音节诗,押谐音,即押最后的元音韵,而与辅音无关(如visage、face都算押韵),后来发展成十二音节诗(即亚历山大体)或八音节诗。诗行中间有一停顿,成为四音节加六音节的形式。段落长短不齐。

如此繁荣的文艺形式不仅对后来的法国文学而且对欧洲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雨果的《历代传说》大量从英雄史诗中取材。北欧的《卡拉玛根斯萨迦》,西班牙的《罗曼采萝》,意大利博亚尔多的《恋爱的罗兰》,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罗兰》都与英雄史诗不无关系,虽然有的思想内容已完全不同。而远至匈牙利、希腊和俄国,则有英雄史诗的改写本流传。

二、《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 La Chanson de Roland,约1100年)是最古老,也是最优秀的一部英雄史诗。目前发现了几种手抄本,其中以1837年发现的、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手抄本最为出色。这份手抄本共4002行,291节,十音节诗,约写于12世纪,用盎格鲁诺尔曼方言写成。该手抄本的最后一行诗写道:

Ci falt la geste que Turoldus declinet.

杜罗尔德创作(或抄写、咏唱)的史诗到此结束。

最后一个词是关键,这个词含有“编写”“抄写”“咏唱”等多重意思,因此,杜罗尔德究竟是作者、抄写者还是鬻歌诗人,不得而知。

内容 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加奈隆叛敌的经过。查理大帝经过七年征战,征服了西班牙。只剩下萨拉哥斯城的国王马席斯仍在顽抗。马席斯设下求和诡计。罗兰提议让他的继父出使敌营。加奈隆认为继子欲置他于死地,便向马席斯献计,袭击查理大帝班师回朝的大军后卫。然后加奈隆又向查理大帝提出让罗兰统率后卫。第二部分写罗兰英勇战死。马席斯率十万之众在荆棘谷突袭罗兰的后卫部队。罗兰直至两万骑兵濒于覆没才吹响号角求援。查理大帝回师击溃异教徒的军队,获取了萨拉哥斯。这是史诗的主体部分。结尾叙述审判加奈隆。通过比武决定了加奈隆的命运:四马分尸。

这个故事与史实大相径庭。据埃然亚尔的《王室年鉴》记载,778年8月15日,年轻的国王查理到西班牙,援救一个穆斯林首领,反对科尔多瓦。查理率师从西班牙返回时,他的后卫部队在比利牛斯山遭到巴斯克或加斯孔山民的袭击,罗兰伯爵战死。查理荡平了邦普吕纳城,却在萨拉哥斯受挫。

《罗兰之歌》只是借取史实的一点根据加以铺陈而成。它集中反映了要求统一法兰西,建立巩固的封建王国的愿望。恩格斯指出:“这个歌里歌唱了查理个人身上所体现的法兰西的统一 —— 一个还不存在的封建王国。”5这个论断深刻地指出了史诗的思想意义。从卡佩国王开始,王室便不断谋求扩大控制诸侯领地。有些诸侯由于穷奢极侈,入不敷出,不得不借贷或出卖土地,或允许城市获得自由。王室领地正处于塞纳河和卢瓦尔河边,为交通要道。商人纷纷借钱给国王,以获得交通和贸易的便利,王室渐富,力量变得强大。从菲利普·奥古斯特(11801223在位)起,王权的巩固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3世纪初,他征服了诺曼底、安茹、都兰和梅纳等地。路易九世(12261270在位)继续扩大战果,1259年从英王手中夺回大部分英军占据的土地。另一方面,王室用联姻的办法吞并诸侯领地:1183年菲利普二世靠联姻掌握佛兰德尔伯爵领地,1272年王室吞并图卢兹伯爵领地,1285年香槟地区落入“美男菲利普”(12851314年在位)手中。1283年国王购买了马孔伯爵领地。11001313年,王室征服了15个省,13401481年又征服了10个省,控制了大半领土。游离在外的诸侯领地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西南部的边沿地带。与此同时,国王极力完善国家机器,明确国王的最高权力地位。1260年,立法载明:“法国的国王是他的王国的皇帝”,置国王于封建统治金字塔的顶端。路易九世宣称:“法国只有一个国王。”他设立行政和军事管理机构以及法院,国王的咨询机构定期研讨世俗和宗教事务,派出军官控制城市商务。“美男菲利普”更是宣称:“君主是人间法律的化身”“君王所满意的,具有法律效力。”他反对教皇干预法国的事务,国王在他的国土内是至高无上的。他战胜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拥立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教皇领地迁至阿维庸。这表明了王权的进一步扩大。王权的巩固经历了漫长的几个世纪才最后完成。百年战争以后,路易十一(14611483在位)经过十多年的斗争,终于获得了布戈涅、皮卡第和普罗旺斯等地。由此看来,史诗描写的是刚开始形成封建王国的历史进程,它憧憬和讴歌的是理想的封建王国—— 一个统一的法兰西。

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兰西,需要有一个英明的国王。查理显然是一个理想的君主。这个国王当政时间很长,有40多年之久,他建立了一个虽然不很巩固,版图却十分广阔的帝国。在史诗中,他英勇善战,深谋远虑;他集合了西方基督教徒的一切力量,成为天主的宠儿;他并不专权武断,而是乐于倾听谋士的建议;他以勇敢来评判人;他富有情感,损失大将和亲人后潸然泪下;作为一个基督徒,他受到天主的启迪,是天主的战士;他能衡量自己的弱点。这样一个集中了一切美德的国王,自然有能力实现统一王国的大业。

史诗的中心问题是国土的统一。和统一相联系,处于萌芽状态的祖国的概念产生了。史诗充满热情地描绘大军看到法兰西土地时的激动:“当他们踏上祖先的土地,看到他们主上的领土加斯柯涅时,他们想到自己的封地和领地,想到他们的女儿和高贵的妻子。没有人不潸然泪下。”史诗反复咏唱“可爱的法兰西”。法兰西的土地和法兰西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崇高而亲切的概念。战士们甘愿为它抛洒热血,维护它的尊严。史诗的主人公罗兰体现了这种思想。他既忠于查理大帝,也忠于法兰西。面对强敌,他想到不让“可爱的法兰西落到耻辱中”,不让“法兰西丧失它的价值”“为主上要赴汤蹈火,甘受严寒和烈日的磨炼,抛尽血肉也是应当”。他不愿吹响号角求救,表现出英勇无畏、以一当十的精神,决心血战到底,维护法兰西的荣誉。这是史诗以想象充实历史之处,也是史诗着力渲染,达到高潮的篇章。史诗这样描绘罗兰的死:

他面朝下躺在绿草地,

身下剑和号角放在一起;

他的头转向异教徒。

这样做他是满心希冀,

查理和全军战士会说

可爱的伯爵得胜而死。

这个场面表达了:法兰西高于一切,为它而死是壮烈的捐躯,虽死犹荣。史诗把统一法兰西的思想升华到崇高的境界。叛徒加奈隆背叛了主子,也就背叛了所有的法兰克人,因此受到了史诗的谴责。

艺术特点 《罗兰之歌》的艺术特点是简朴而崇高。史诗的结构很简单: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地叙述下来。状物叙事也很简单:没有修饰性的描写,往往集中在战斗场面的描述上,这些场面大多是雷同的。人物几乎没有内心活动,说话和议论很少,人物性格或特点只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罗兰英勇,奥利维埃明智。”诗歌总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描写风景也只用一个形容词:“山峦高耸,深谷幽暗。”正因为具有这种朴素无华的简单,《罗兰之歌》便显得十分古朴;这种古朴衬托出人物和事件的崇高。值得注意的是,史诗描写的并非真实存在的世界,带有浪漫的色彩。战斗者都具有超人的膂力,能一剑将人劈成两半,因为他们的剑镶满圣徒遗物,拥有神奇的力量。他们往往是超人:查理有200岁,胸前飘着一把白花花的胡子;罗兰不是被敌人杀死的,他是因为吹号角用力过猛,胀裂了太阳穴。这些神化人物的手法使《罗兰之歌》的风格显得高古拙朴。这正是早期文学的特点。

《罗兰之歌》善用民歌的对比和重叠法。为了衬托罗兰的刚烈倔强,史诗塑造了一个历史上并无其人的奥利维埃,他的特点是明智,他三次劝告罗兰吹响号角,因为他清醒地看到敌人过于强大;罗兰的骁勇和倨傲造成了他的不幸,他有点勇而无谋。这样对比写出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在次要人物中,叛徒加奈隆写得较为细致。他的思想和行动与罗兰也构成对比。他的叛变是一步步形成的:起先他埋怨罗兰推举他出使敌方,随后马席斯以死相威胁,他贪生怕死,走上了叛变的道路。重叠法是史诗常用的方法:奥利维埃三次劝罗兰的话大同小异,第一次他说:“罗兰兄弟,吹响你的号角吧;查理会听见的,部队会返回。”第二次他说:“罗兰兄弟,吹响你的号角吧:查理会听见的,他会让部队返回;他会带领部将来援救我们。”第三次他说:“罗兰兄弟,吹响你的号角吧;经过港口的查理会听见的。我向你起誓,法国人会回来。”而罗兰的三次回答也是这样同中有异。这种重叠造成加强的效果,像声音一样回荡不绝,在听众心中引起一次又一次的撞击。

此外,《罗兰之歌》在结构上十分明晰,史诗分陈述、叛变、激战、复仇等部分,脉络清楚,又非常均衡,显示出诗人讲故事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