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前期诗歌、矫饰文学和写实文学

一、马莱布和前期诗歌

马莱布在17世纪前期的文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被认为是巴洛克诗人的代表,他的文学活动为古典主义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生平 弗朗索瓦··马莱布(François de Malherbe,15551628)生于冈城,父亲是该城初等法院的顾问。他研读法律,因有志于当军人,1576年依附于安古莱末公爵,来到普罗旺斯。除了两度(15861595和15981599)住在诺曼底以外,直到50岁他都待在埃克斯。1581年他与大法院庭长的女儿结婚。1586年安古莱末公爵去世后,他想寻找一个权贵使他的诗扬名。1587年,他把《圣彼得的眼泪》(Les Larmes de Saint Pierre)献给亨利三世,但不起作用。1600年他又献给玛丽··梅迪奇一首颂歌。次年,杜佩龙红衣主教欣赏他的才能,把他推荐给国王。1605年,亨利四世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为国王前往利慕赞而祈祷》(Prière pour le roi allant dans le Limousin,1605),把他留在宫廷,于是马莱布成为领津贴的官方诗人,一直待到路易十三逝世。晚年他改写赞美诗。他的儿子因争执被杀,他要求路易十三惩罚杀人犯而未果。1628年10月16日他逝世于巴黎。

拉康曾在《马莱布生平回忆》(Mémoires pour la vie de Malherbe)中描写过马莱布的性格:他非常自信,不吸引人,严厉,冷淡,直率,傲慢,其实他的信倒是充满热情的,他儿子死后他流露的悲痛能证明这一点。尤其他对文艺有执着的热情,他全身心投入到论述如何提高法国语言和诗歌之中。

诗歌作品与理论 总的说来,马莱布的诗歌创作从巴洛克的繁丽逐渐转向简洁,显示了法国文学向古典主义的过渡。早期诗作《圣彼得的眼泪》注重夸张、对比、大段插入离题的话、浓墨重彩、堆积意象、大自然人格化,具有巴洛克文学的鲜明特点。诗歌结尾写道:清晨出门的时候,她用一只手/拿着一瓶憔悴和枯萎的花,/用另一只手倒掉花一瓶,/又用浓雾和风雨织成的纱巾/蒙住她的金发,她的脸上显出/心灵在忍受剧烈痛苦的情景。从这几句诗中可以看到表情达意的曲折,描绘的夸张。清晨的明丽与憔悴的花儿、脸色的对比,色彩浓重,意象重叠,自然人格化,词句组织十分繁复,这是巴洛克文学的特点。

马莱布是一个诗歌革新家。他反对七星诗社丰富语言的主张,语言外省化、古代文字、技术用语、复合词、新词、外来语等等,都在他摈弃之列。他要让语言“纯洁”,主张锤字炼句,不能打破语法规范,反对滥用修辞、不合习惯的隐喻,要求语言明晰、和谐,由此导向古典主义的简洁。对于诗歌创作,他也反对七星诗社所主张的跨行、元音重复,只允许亚历山大诗体在中间停顿,用韵严格,反对用同一词族的词来押韵或出现单音词,规定诗节长短:亚历山大体6行一节诗,十音节诗10行一节诗,等等。他要求诗人成为一个工匠,一个“出色的音节安排者”;他说:“写一部作品是一门手艺,就像制造一个挂钟一样。”1627年,马莱布发表了一部他和弟子们的诗选,共收62首诗,为他的主张提供了范本。

马莱布的诗歌创作少而精。《劝慰杜佩里埃先生》(La consolation à M. Du Périer,1600)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或者说从劝慰友人不要过于悲伤中流露出他的真情。诗歌写道:“人间事物越华美,越有乖蹇命运……不要以无用悲哀使自己疲累;要多想想未来。”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劝说道:“死神的严厉不同于别的神灵,哀求她是徒然,她堵住了耳朵,多么残酷无情,任凭我们哭喊。”他将直面人生的冷漠与苦行主义的清醒相融合,从中体现的哲理便显得十分深沉。

马莱布在法国诗歌史上的作用表现在:第一,他提出诗歌要讲究结构,用词明晰,长于说理,情感冷漠,这些观点符合时代要求。第二,他引导法国诗歌向纯粹、简洁、和谐和庄重发展,古典主义得益于此。他的诗歌富有理性精神,与古典主义文学直接相通。无论从精神特点还是形式方面,他都直接影响了古典主义作家,就这方面的作用来说,同时代诗人无法与他相比。第三,他的影响超出了17世纪,凡是追求精粹的诗人都奉他为楷模。布瓦洛认为“他首先让人意识到正确的韵律,一个词位于准确位置的作用”。

梅纳尔和拉康 马莱布的弟子有弗朗索瓦·梅纳尔(François Maynard,15821646)和拉康(Honorat de Bueil,seigneur de Racan,15891670)。梅纳尔出生于穿袍贵族之家,1605年来到巴黎,在当玛格丽特··瓦洛亚的秘书时认识了马莱布。1611年他在奥里亚克法庭当庭长,扶养一大家子,直至1628年。法兰西学士院成立时他便是院士。16351636年,他作为大使馆秘书来到罗马。后来他隐居在圣塞雷,从事写诗。他的作品有短节诗、十四行诗和讽刺诗。他注意用词纯粹,音节和谐。《我多爱这森林》(Que jaime ces forêts)描写乡村的恬静,这里远离君王的奢华,“自从这村子最使我喜爱羁留,我在纸上写下多少佳篇妙句。”《我在荒漠生活》(Déserts où jai vécu)鄙弃宫廷:“高洁的美德在宫廷形成仇敌;宫殿充满了愚昧和傲慢狂妄”,处处都是“金色的陷阱和常见的不幸”,诗人深感还是荒漠生活宁静甜蜜。《老美人》(La Belle vielle,1644)是写给情人的一首诗,40年前她选择了一个有钱人;如今她成了寡妇,可是她的美丽不减当年。诗人重新燃起了希望:克洛丽丝,我心里长年为你效劳,/我的热情向整个宇宙展示,你不愿意改变我一生的命运,/让我在最后的冬天过上美好日子?他对岩石、森林、大海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忧虑,“躺在鲜花上和橘子树”下沉思。可是她无动于衷。梅纳尔的诗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厌弃和对理想生活与爱情的追求。

拉康的创作倾向同梅纳尔大体相同。他出生于军人家庭,1639年进入骑兵队,回到家乡都兰后写作五幕剧《田园牧歌》 Les Bergeries,1618)和《归隐之歌》(Stances sur la retraite,1618),后者使他成名。1630年他果真退隐归家,晚年翻译圣诗。这个年轻的军官渴望在田野的宁静中找到纯朴的幸福,他以一个乡村贵族和明智者的身份去体会乡村生活之美;诗人在这茫茫人海已历尽沧桑,终于发现:发财致富,享受荣华,好景不长,/在财富上造大厦,是筑在沙上;/升迁得越高,遇到危险也越多:/巨松要遭到风暴猛烈的摧残,/狂风肆虐更易摧折王宫顶端,/而牧羊人的屋顶却十分稳妥。诗人记载了农事的繁忙和乐趣,他的家是他的卢浮宫和枫丹白露。他不想获得什么英名,“只想死在他先辈辞世的床上。”诗人感到在乡间知足常乐。

雷尼埃和维奥 马莱布的反对者是马图兰·雷尼埃(Mathurin Régnier,15731613)和泰奥菲勒··维奥(Théophile de Viau,15901626)。雷尼埃生于沙特尔,1587年依附于茹瓦郁兹红农主教,1594年跟随红衣主教到罗马,后到朗格多克。1605年他定居巴黎,同一些讽刺诗人来往,1608年发表了一部讽刺诗集。他在鲁昂去世。由于马莱布大加修改他的舅舅德波特的诗,为了报复,他写了一首《给拉潘的讽刺诗》(La Satire IX à Rapin,1613)回敬。他认为诗人可以“任凭兴之所至走笔”,只有学究才抠字眼和斟酌诗韵是长是短。他的讽刺诗热情奔放,离题叙述,喜欢重复,词汇丰富,意象迭出,句法自由,与马莱布的作诗法相悖。雷尼埃是一个风俗画家,他描绘法国在宗教战争以后的和平景象:熙熙攘攘的街道、欢宴场面、各种各样的人、廷臣的虚伪、年轻人的爱好、当时的恶习和嗜好、爱虚荣、学究气、挨饿的诗人。布瓦洛从他那里获得不少启发,称他为“在莫里哀之前最了解风俗和人的性格的法国诗人”。

维奥生于克莱拉克—昂—阿日内,父亲是个新教徒律师,他受到新教教育,趋向自由思想。他1619年被逐,1621年发表第一部诗集,上演悲剧《皮拉姆和蒂斯贝》(Pyrame et Thisbé),一举成名。1623年他又受到追捕,被缺席判处火刑,但被捕后于1625年再次被驱逐。狱中的艰苦生活使他得病,一年后死去。维奥信奉伊壁鸠鲁哲学,认为“傻瓜滑向取乐,但智者坚决顶住”。他憎恶文学上的约束,主张自由创作的权利:“马莱布写得很好,但他是为自己而写……我赞成每个人写作方式不同;我喜欢他的名声,而不是他的教训。”他热爱大自然:“我爱风和日丽、清泉、大山、广袤的平原、美丽的森林。”《清晨》描写了一幅美景:黎明在白日的头顶/播撒金子、象牙、蔚蓝铁匠开始打铁,金星四溅;花园就像情人的面孔一样,“玫瑰、百合处处绽开。”维奥敏感于隐蔽的事物、阴影、寂静、森林和泉水的清凉,《孤独》写道:阴冷的静谧/在小榆树的阴影下睡去,/风儿以剧烈的爱抚/拍打着小树枝。维奥的诗受到浪漫派的喜爱。

圣阿芒和特里斯坦·莱尔米特 圣阿芒(Saint-Amant,15941661)是鲁昂商人之子,从青少年时代起便当水手,到过西非海岸和美洲,也许还有西印度群岛;1617年投靠雷兹公爵。他参加过阿尔库伯爵的远征,搞过外交,到过地中海国家和英国,最后到了波兰,成为王后的亲信。1650年他经过斯德哥尔摩回国。1629年他发表第一部诗集,1653年发表《获救的摩西》(Moïse sauvé),五年后出版最后一部诗集。他逝世于巴黎。圣阿芒丰富的经历成为他诗歌的题材。他在游历中看到大自然变幻的不同面貌:他描绘巴黎的春天、卡那里斯的秋天、阿尔卑斯山的冬天。自然景色会引起他全身的反应:雨水抽打着热浪,使他感到轻松;阿尔卑斯山“爽身健脑的”空气令他激动,令他迷醉。圣阿芒也是一个风俗画家:他勾画出“溅上泥浆的诗人”或“贪吃的人”;他像水彩画家一样精细地描绘出坐在壁炉通风罩下柴捆上一面抽烟一面沉思的人,和像睡在沙堆里软乎乎的野兔一样躺在床上的懒鬼。他不无嘲笑地描写英国人和罗马人的习惯。他还分析自己贪吃的乐趣,赞美甜瓜、奶酪和苹果酒。但他并不限于描写自己获得的印象,他还思索、幻想,甚至制造幻觉。圣阿芒喜爱充满噩梦和幽灵的黑夜(《孤独》);但他害怕“单独一人待在黑暗中”,然而,他感受黑夜的平静,赞美寂静的翅膀发出声响/在黑暗中飞翔。古怪、神秘伴随着真实,诗人描画出奇异的图画。圣阿芒主张艺术自由,在他看来,创造产生诗人,他把当时各种艺术手法,如谐谑的粗俗和矫饰的精细混合在一起;古词、新词、高贵和淫秽的词都熔于一炉。他打破节奏的单调平衡,寻求色彩。

特里斯坦·莱尔米特(Tristan lHermite,约16011655)的青少年时期生活动荡,1621年他投靠加斯东··奥尔良,到过洛林和布鲁塞尔。他1627年开始发表诗歌;1637年上演悲剧《玛丽安娜》(Marianne),大获成功;1648年发表《爱情集》(Amours)、《古琴集》(La Lyre)和《英雄诗集》Vers héroiques)。莱尔米特的诗歌具有矫饰文学倾向,《两个情人的散步场所》以神话题材写出哀歌和梦幻的情调。但他能写出爱情的烈度,《接吻的狂喜》写道:正当我要咽气,你给了我生命,/接吻,这感觉直通到我的心里,/这是最美的嘴唇神妙的孩子,/吐出的是爱神最崇高的命令。情人从接吻中得到的是琼浆玉液和致命的剧毒,这种矛盾的微妙感受以准确的语言描述了出来。《美丽的女乞丐》描写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娇娘,也是矛盾共处一体,“如果要让黄金撒落,她只消颔首又露羞。”这首诗形象鲜明,描写细腻,角度独特。

二、矫饰文学

根源与特征 矫饰文学在17世纪初流行是一个国际现象。在英国,约翰·利利(John Lily)通过《厄菲斯》(Euphues,15791581),使“厄菲斯主义”出现,它以形式的矫饰、精巧和博学为特征。在意大利,詹巴蒂斯塔·马里尼(Giambattista Marini)骑士的《阿多尼》(LAdone,1623)创造了马里尼主义,以内容空虚,不讲辞藻,注重意象、对比、“奇思”为特点。在西班牙,贡戈拉(Luis de Góngora)写出《攻占拉拉什颂歌》(Ode sur la prise de Larache,1610),形成贡戈拉主义。在他的诗歌中,矫揉造作扩大为爱用警句和俏皮话。在法国,从《玫瑰传奇》开始,典雅文学盛行。16世纪的诗人马罗、塞夫、杜贝莱、龙沙都受到彼特拉克的典雅风格的影响。这些作品为矫饰文学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17世纪初,矫饰趣味成为社会风气。约在1600年,廷臣开始讲究礼仪和典雅精细的谈话,他们习惯聚集在贵族沙龙里,与文人在一起谈文赋诗。在这些沙龙中,最有名的是朗布依府(LHôtel de Rambouillet)。朗布依是侯爵,他的妻子原籍意大利,他们有七个孩子。她身体虚弱,忍受不了到宫廷去的劳累,便以她自己的家为中心,聚集名流,重现她在意大利经历过的热闹场面。1604年左右,她亲自设计,在卢浮宫圣托玛斯街兴建了朗布依府,她躺在著名的“蓝色房间”的床上接待好友,并由她的两个女儿协助。朗布依府经历了三个时期。16201625年是第一时期,贵宾有黎世留、孔蒂王妃、波莱小姐等,作家有马莱布、马里尼骑士、拉康、伏日拉、夏普兰等。16251648年是第二时期,时间最长,也最为辉煌。来客有昂吉安公爵、拉罗什富科公爵、蒙托齐埃公爵、梅雷、瓦蒂尔、斯居戴利小姐、斯卡龙、高乃依等。1645年,朗布依夫人的女儿朱丽结婚,儿子皮扎尼去世,瓦蒂尔也去世了,还有“投石党运动”,这一切造成了朗布依府的衰落。16481665年是第三时期,此时朗布依夫人已逝世,常客有塞维涅夫人和拉法耶特夫人。别的沙龙逐渐胜过朗布依府。最重要的是斯居戴利小姐的沙龙,她的朋友则大部分是文人,每逢星期六聚会。

“矫饰者”(女才子)一词原来是指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们认为:“一个思想为大家所理解便毫无价值。”她们的格言之一是:“贵妇说话必须有别于老百姓,以便她的思想为超乎平庸、具有睿智的人所理解。”所谓超乎平庸,就必须“寻求出色的词和异乎寻常的表达方法”。人们挖空心思寻找委婉说法,索梅兹(Somaize)的《矫饰者词典》 Dictionnaire des Précieuses1659)提供了许多例子:扫帚说成“清洁的工具”,蜡烛是“阳光的补充”,手是“活动的美人”,脚是“亲爱的受苦者”,面包是“生命的支持”,镜子是“妩媚的顾问”,椅子是“谈话的舒适”,牙齿是“嘴巴的陈设”,面颊是“羞耻的宝座”,鼻子是“脑子的闸门”,眼睛是“心灵的镜子”,音乐是“耳朵的天堂”,月亮是“黑夜的火炬”,等等。那里的人不说:“到我的书房去拿我的扇子来。”而是说:“到我的宝地去找我的和风。”在朗布依府,人们除了唱歌、奏乐、跳舞、演戏、玩一些别出心裁的游戏(如“寻找偷心的女人”、追逐隐藏在一位夫人眼里的爱情、规定回信以指定字母开头等等)以外,主要是谈话,对如下问题展开讨论:美丽是产生爱情所必不可少的吗?结婚能与爱情相比吗?缺乏爱情结果如何?心上人对自己产生的快乐,是否大于无动于衷对自己产生的痛苦?自己看上一个人,理智却认为应是另一个,该怎么办?爱情是这些贵族沙龙讨论的主要问题。田园小说《克莱莉》描绘的“爱情国地图”成为游戏的一个来源。由此看来,矫饰文学是贵族沙龙的产物。它反映了贵族精神生活的空虚和百无聊赖,他们或者热衷于文字游戏,或者对爱情进行不着边际的分析,将文学写作引入歧途。沙龙的兴起是17世纪初期法国的一个社会现象:贵族龟缩在沙龙里,归根结底并不是对谈话的魅力感到兴味无穷,而是由于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大贵族的政治作用下降了,绝对君权每前进一步都迫使他们后退。他们在沙龙里找到立足之点,从而形成了这种沙龙文学。

瓦蒂尔 朗布依府的主脑人物是万桑·瓦蒂尔(Vincent Voiture,15971648),他生于亚眠,父亲是酒商。他受到良好教育,凭着机灵,混入宫廷。在朗布依府中,他以层出不穷的游戏成为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有一定的诗才,《朝霞》(1645)一诗描写朝霞女神刻法洛斯的情人从清晨之门/把玫瑰花纷纷抛撒到天空里,/而且向刚刚开启的苍穹抛掷/她升起时射出的金光和蓝纹诗句色彩斑斓,对神话故事做了诗意的铺展。瓦蒂尔的书信也体现了矫饰文学的特点,由于想表现出富有才情,反而在矫揉造作中显出过分夸张和可笑。他的书信描画了自己:小个子、多病、怕冷、贪吃、爱喝酒,但敏感,尤其爱玩乐。

《阿丝特蕾》 《阿丝特蕾》(Astrée,16071627)是矫饰文学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作者奥诺雷··于尔菲(Honoré dUrfé,15671625)在富雷兹的利尼荣河边度过青年时代,受过图尔农学校耶稣会士的教育。15891601年,他狂热地投身于宗教战争中,抗击王家部队,两次被俘,又被释放。1600年他与离异的嫂嫂狄亚娜结婚,归顺亨利四世;1613年离婚后,他到罗马、巴黎、都灵、威尼斯等地旅行,为萨伏瓦公爵作战。他曾指挥一个团在热那亚攻打西班牙人。他因肺炎去世,他生前只完成了《阿丝特蕾》的前三部分,第四部分由巴尔塔查·巴罗(Balthazar Baro,15901650)续写,巴罗还写出了第五部分。

《阿丝特蕾》描写5世纪时在富雷兹的利尼荣迷人的河边,牧童塞拉东三年来爱着牧羊女阿丝特蕾。但他们两家是仇人,她出于谨慎,叫塞拉东公开追求阿曼特。塞拉东的情敌塞米尔设法让阿丝特蕾相信,塞拉东真的爱上了阿曼特,使阿丝特蕾心生嫉妒。在愤怒中,她不让“负心汉”出现在自己面前。塞拉东在绝望中跳进河里,被河水卷走。阿丝特蕾非常后悔,把塞米尔赶走。塞拉东漂到下游的岸边,被三个水仙救到伊祖尔古堡。三个水仙都爱上了这个迷人的牧童,尤其是富雷兹的公主加拉泰。但塞拉东不忘阿丝特蕾,抵挡住水仙的爱情。他在德洛伊教祭司阿达马斯的帮助下逃走了。不过他尊重情人的意愿:没有她的许可不得露面,像野人一样生活在森林里。他建造了一座土庙,供奉阿丝特蕾,等待爱神给他青睐。阿达马斯设下一计,让塞拉东扮成少女,让别人认作是他的女儿、从修道院出来的阿莱克茜。阿丝特蕾同这个很像塞拉东的“少女”产生热烈的友谊,向后者吐露了自己的悔恨。年轻人虽然非常感动,却坚持不肯表露身份。于尔菲来不及写完小说就去世了。他的秘书巴罗续写结尾:“水仙”莱奥迪德对阿丝特蕾说,只要高声叫唤塞拉东,就能见到他。阿丝特蕾以为见到的只能是情人的幽灵。塞拉东果然应声出现,扑倒在她脚下。牧羊女感到被人骗了,再次把塞拉东赶走。他们最后在爱情之泉相见,泉水由猛兽守卫着。在这对完美情人面前,泉水魔力消失。他们看到互相的忠贞不贰,发誓白头到老,一对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经历的时间只有六个月。可是,它却拖长到5000多页,因而枝蔓丛生,光前四卷就有45个故事,进展极其缓慢,对话没完没了。这部令人难以卒读的作品在当时却是那么轰动,这反映了田园小说对当时人们的趣味有很大影响。16世纪意大利流行萨纳扎尔(Sannazar)的《阿尔卡迪亚》(Arcadia,1502),西班牙流行蒙特梅约尔(Montemayor)的《狄亚娜》 Diana1558)和塞万提斯(Cervantes)的《加拉特亚》(Galatea,1585),这些都是田园小说,它们也受到法国读者的欢迎。其实,这类田园小说中的牧童乃是乡村贵族,水仙代表公主,他们反映的是贵族的思想情趣。只是于尔菲对爱情的描绘相当细腻,写出爱情产生、胆怯、嫉妒、相争、负心、施展诡计、报复等等表现,每个人物都体现了其中的一种感情。作者没有抽象化,而是赋予个性特点,使之成为较生动的人物。忠实的情人有阿丝特蕾、塞拉东、西尔旺德尔,朝三暮四的人物有伊拉斯。次要情节都用来描写心理和阐述道德观念。牧童之间关于爱情的争论也是一种心理描写。后人认为这部小说有助于心理分析的开拓。如高乃依的心理刻画就受其影响。于尔菲把爱情与认识所爱对象的价值联系起来:“爱情从来不会与可鄙的东西挂钩,而总是与最罕见、最受尊重和最高尚的东西联系起来。”在于尔菲看来,意志要同理性所反对的情感做斗争,心灵要受理性的支配。如皇后于多克丝当了寡妇,爱上了于尔萨斯,但考虑到他的出身不相配,便压制了自己的感情。注重理性与高乃依也有关系。小说以作者的家乡为背景,多少避免了俗套,自有吸引人之处。人物由此勾起的月夜思乡之情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已具有某些浪漫主义因素。此外,作为宽厚长者的阿达马斯,有教养的西尔旺德尔,情场老手伊拉斯,都被描写得很有特色。总的说来,这部小说对贵族沙龙的趣味,甚至古典主义作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斯居戴利 《阿丝特蕾》的成功,引发了大量长而又长的小说产生,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家是玛德莱娜··斯居戴利(Madeleine de Scudéry,16071701)。她的作品有《居鲁士大帝》(Le Grand Cyrus,10卷,16491653)和《克莱莉》(Clélie,10卷,16541660)。前者以波斯人的名字去搬演朗布依府的人物,主要人物是居鲁士(即大孔代)和玛达娜(即孔代之妹朗格维尔公爵夫人);居鲁士在最后一卷征服了亚洲,与她完婚。《克莱莉》以罗马为背景,写到“爱情国地图”。小说对妇女受奴役的地位感到不平,认为妇女是“最不幸的人和最受虐待的人。我们甚至没有自由选择我们的主人”。斯居戴利小姐敢于为激情辩护,她说:“必须做一个有热烈气质的人,以便真正有德行,如果没有热烈的情感,也就不可能酷爱美德。”她的小说虽然写得概念化和单调冗长,但注重心理分析。

三、写实小说

与矫饰文学相对立的是具有市民气息和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学,以夏尔·索雷尔(Charles Sorel,15991674)、保尔·斯卡龙(Paul Scarron,16101660)、西哈诺··贝尔日拉克(Cyrano de Bergerac,1620 1655)和安托万·富尔蒂埃尔(Antoine Furetière,16191688)为代表。

这一倾向的文学特征是谐谑。贝洛在《古今之比》中指出:“谐谑是一种嘲弄,它在于人们从一种事物中得出的思想与真实的思想之间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庸俗地谈论最高雅的事物,另一种是优雅地谈论最庸俗的事物。”嘲弄在于使人发笑,第一种方式指的是谐趣,第二种方式指的是“滑稽英雄”体作品。17世纪以前的笑剧,以及维庸、马罗、拉伯雷都具有这种谐趣风格,这种风格是市民文学所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精神。

索雷尔 索雷尔出身巴黎的资产阶级家庭,进入过司法界,后当史官。他在1623年发表了《法国短篇小说》(Les Nouvelles françaises),描写“地位低微的人物”的爱情和命运,强调真实。随后他写出《狂妄的牧童》(Le berger extravagant,1627)。他的代表作是《弗朗西荣的滑稽故事》(La Vraie Histoire comique de Francion,16231633),共12卷。小说叙述一个布列塔尼贵族的青年时代,他来到巴黎读中学,后来成为诗人和一个大贵族的亲信。他有一系列的爱情经历,最后在意大利娶了他理想的妻子。小说讽刺了各种暴发户,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教会人士、财政家。作者在前言中指出,这部作品“只应描绘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同时在欢快的普通外表下,对他们的大部分缺点进行生动的批评”。小说揭露了各种形式的迷信。主人公爱虚荣、无耻、野心勃勃。洛蕾特沉迷于肉欲,而奈丝是完美的理想。这部作品一反骑士传奇塑造完美的理想人物的写法,而是描绘“人生自然画面”,爱虚荣的可怜诗人、妓女、鸨母、贪赃枉法的法官、乞丐、学究都是描绘的对象,但每类人物都有些脸谱化,如农民总是粗野的,廷臣总是爱虚荣的。总的说来,索雷尔对城市生活的描绘比乡村生活描绘更生动。小说结构复杂,不是按直线发展来叙述的。作者运用的是活泼、戏谑的笔调,不时穿插出自小寓言诗的闹剧和相当露骨的爱情场面。

斯卡龙 斯卡龙出生于巴黎,父亲是法院顾问。他1629年成为神父,1633年在芒斯主教手下效劳。1638年他得了风湿病,导致驼背,终至瘫痪。从1643年起,他陆续发表诗集、史诗、喜剧。喜剧共有四部:《若德莱或主仆合一》(Jodelet ou le Maître valet,1645)、《酷爱决斗的若德莱》(Jodelet duelliste,1647)、《可笑的继承者》(LHéritier ridicule,1649)、《亚美尼亚的堂雅菲》(Don Japhet d Armenie1653)。1652年他与后来的曼特侬夫人结婚,她最后成了路易十四的妻子。他的代表作是《滑稽故事》(Le Roman comique,16511657)。这部小说叙述一个剧团在芒斯巡回演出的经过,书名其实指的是演员传奇。小说主要写两个年轻人“命运”和“星星”小姐,他们为了逃避恶人,来到剧团。其他人物还有瘦小的律师拉戈坦、布维荣太太、宪兵队中尉拉拉皮尼埃尔、老演员“怨恨”、尽干坏事的领主萨尔达涅。小说描绘了外省生活场景,具有现实主义因素。滑稽风格笼罩全书:夜晚的殴斗、可笑的爱情表白、当面侮辱。斯卡龙善于描绘人物肖像,如对拉戈坦是这样描写的:“这是自罗兰以来驰骋过战场的最伟大的小傻瓜……他像一个仆人那样爱说谎,像一个学究那样自负和固执,还是个相当坏的诗人,如果王国内有警察的话,他要被堵住口的。”他相当风流,但太太们都嘲笑他,尽管他事事不如意,总是遭到痛打,他还是贼性不改。小说描写剧团来到客店的一幕,很能反映斯卡龙的现实主义观察力和滑稽风格:客店老板刚死,正在举行葬礼。演员们藏起了尸体,并开玩笑,引起了可怕的斗殴;本堂神父好不容易使双方平息下来。忽然从楼上传来杀猪般的叫声,原来是拉戈坦发出的。大家发现他整个身体陷在装衣物的大箱子里,箱子的盖重重地压在他的腿上。看来是一个强壮的女仆干的。待到他想向女仆报复时,被“橄榄”拉住裤子、扯断了皮带,引得大家笑了起来,连神父也忘了庄重,老板的兄弟则竭力保持悲哀。只有拉戈坦不想笑,他的愤怒转向“橄榄”。但“橄榄”把他制服在床上。拉戈坦从床上跳下来,一只脚却踩进夜壶里拔不出来,看到他这只金属脚,大家忍俊不禁。但全书枝蔓太多,写得有点随意。另外,斯卡龙写过一部《悲喜短篇小说集》(Les Nouvelles tragic-comiques,16551657),也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其中,《对贪吝的惩戒》描绘了一个悭吝人的形象。《防不胜防》和《伪善者》也为莫里哀的《太太学堂》和《伪君子》提供了人物雏形。

西哈诺 西哈诺··贝尔日拉克生于巴黎,父亲是大法院法官。他的童年在莫维埃尔的领地度过。他在巴黎上中学;1639年进入禁卫连,在梅宗围城战中受伤;1640年在阿拉斯围城战中又受重伤,只得离开军队。他好斗剑,具有自由思想,受到伽桑狄的影响,先后成为孔蒂公爵和阿尔帕荣公爵的被保护人。1654年他因梁木压在头上而受伤。他的作品有喜剧《出丑的学究》(Le Pédant joué,1645)、悲剧《阿格丽萍之死》(La Mort d Agrippine,1654),以及遗著《滑稽故事,或名月亮之行》(Histoire comique ou voyage à la lune1656)、《另一个世界:月球帝国的趣事》(LAutre mondeHistoire comique des états et émpires de la Lune,1657)、《太阳帝国的趣事》(Histoire comique des états et émpires du soleil,1662)。西哈诺的剧本对政治有抨击,他强烈指责马扎兰,宣称仇视暴政,保卫老百姓的权利和人人平等的原则;他在宗教中看到教士的虚伪性;他批判人的无知高傲,因为人类认为自身处于世界的中心;他并没有对绝对君权和社会等级制提出怀疑。在西哈诺的各类作品中,幻想小说最为有名,这几部小说对哲学和宗教的权威原则提出了怀疑,同意伽桑狄提出的“三种灵魂说”:植物的灵魂、生命力、推理力。他根据卢克莱修的说法,设想了飞往太阳的机器:即认为在太阳附近,物质更为灵活和轻盈。《另一个世界》及其未完的续集《太阳帝国的趣事》的主人公发明了火箭,他先访问月球。他落入巨人的掌握中,巨人把他当成家畜。他在魔鬼的干预下获得解放,发现了月球社会,在那里找到人间乐园,这是作者的理想社会。他不情愿地回到地球之后,被当作巫师关了起来。他又制造了一种新机械,把自己送到太阳上,他直奔哲学家王国。故事写到他遇到笛卡尔就中断了。西哈诺承认物质的统一性,赞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行,捍卫太阳中心说、天体引力、宇宙的无限和永恒等观点,表现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倾向。他认为人类精神的弱点导致人不能把宇宙想象为自生的,于是求助于神的创造说。他还认为永恒的思想是不可理解的:“为了逃脱这个不可解释的迷宫,你就必须承认有神这种永恒的物质,而既然这个世纪没有神也能存在,那就不需要承认有神。”西哈诺借一只山鹑的话去抨击巫术:“在一切动物中,只有人的心灵相当阴暗,竟至沉迷于巫术。”小说还犀利地批判了不能宽容的思想。西哈诺受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涅拉的《太阳城》的影响(如描写蝾螈即火与印头鱼即冰的搏斗,以证明关于宇宙的基本原则),又影响了斯威夫特、伏尔泰和狄德罗。西哈诺的想象力丰富,与他滑稽的情节和文字的谐趣风格相结合,连他的书信也有这个特点。如有一位小姐向他借钱,他回信道:“我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见解,一直相信自己是有理性的动物,但我看到,当我竭力在口袋里搜索时,我被迫不再相信自己不是这样的。我请您改掉这种脾气,它非常不适合您的青春和您无邪的豪爽;因为欠我的钱对您是可耻的,小姐,我是您的仆人呀。”

富尔蒂埃尔 安托万·富尔蒂埃尔生于平民之家,16411645年学法律,同时写作讽刺诗,后来担任检察官。1649年他发表《埃涅阿斯纪的滑稽模仿》LÉnéide travestie)。1655年他成为修道院院长,这保证他能过上独立的生活;同年发表《诗集》(Poèmes,1655)。1662年他入选学士院,1666年写出《市民小说》(Le Roman bourgeois)。1684年,他因赶在学士院之前出版词典,与同事闹翻。得到后世重视的是《市民小说》,这部作品写的是莫贝尔广场的市民的平庸生活,他们是律师、讼棍、饿肚子的作家、冒险家、女才子和学究。富尔蒂埃尔反对当时小说流行的造作描写,他说:“我要给你们真诚和忠实地描绘好几个小故事或风流逸事,它们都不是发生在男女英雄的身上,他们既没有拉起军队,也没有推翻王国,但属于地位低微的善良人,从容地走着大路,有的人长得美,有的人长得丑,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蠢。”这些故事内容“总体毫不相同”,但他“竭力使它们尽可能彼此接近”。叙述者的方式是崭新的,他觉得尊重逼真还不够,他想写出真实的故事。根据这种小说美学,观察和材料起着头等作用,因而人物肖像便具有巴尔扎克作品的特点。但他一般只描写人物的外貌,如写一个情人去看他的意中人时,不描写他们说私房话,因为私房话只有人物知道,别人不可能知道。这样,小说家就用不着去想象观察不到的场面。这造成了他的小说细节的贫乏,没有斯卡龙和索雷尔的小说的丰富性。他不作心理描绘,也不作伦理和哲理的思考。总的说来,作者通过检察官伏利雄的女儿雅沃特和追求者制造阴谋,以现实主义的讽刺手法勾画出市民生活的风俗。从这一点来说,他开了18世纪描绘现实生活风气之先。可是,谐谑的手法到了富尔蒂埃尔手里,已经比索雷尔大大减弱了,这表明社会风气日益增强了对礼仪的重视,逐渐忽视戏谑手法。